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本质的认识。方法:对四个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进行调查。结果:四家系共有14例病人,发病时平均年龄43岁。61.9%(13/21)的癌灶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大肠多原发癌占35.7%(5/14)。无结肠息肉病。四家系中之一为癌家族综合征。结论: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前病人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严密监测,争取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目的 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以下简称WES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48例经内窥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病人,术前行螺旋CT扫描,进行螺旋CT术前TNM和Duke分期,然后与术中、术后病理各分期一一对照。结果 WES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97.9%(47/48);WESCT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81.3%(39/48),Duke分期的准确率为87.5%(42/48);较文献报道的普通CT扫描的50%有明显提高。其中T分期,螺旋CT诊断的正确率为89.6%(43/48);N分期为81.3%(39/48),3例有肝转移的病人螺旋CT均正确诊断。结论 良好的扫描方法和扫描前肠管的准确是CT对大肠癌准确分期的关键;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非常有价值,尤其是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较为准确,是目前临床综合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常有价值,尤其是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较为准确,是目前临床综合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最佳影像方法;螺旋CT扫描对早期大肠癌的T分期还有一定限度,对于微小淋巴结的转移以及远处微小或潜在转移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35岁青年人大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同时与同期随机抽检的60例中老年大肠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间血便或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 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Duke’s B、C、D期 临床误诊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年人大肠癌临床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确诊时间晚,临床误诊率高,病理特征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漏诊和误诊,是提高青年人大肠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杜成雄  冯来运 《人民军医》2005,48(12):703-704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复发和转移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肝脏。我们对1993年1月~2002年12月行癌胚抗原(CEA)和乙肝病毒(HBV)检查的大肠癌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EA、HBV与大肠癌复发和肝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金平  宫宁  赵宗禹 《武警医学》2012,23(8):668-670
目的探索与体检相结合的大肠癌筛查工作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某部40岁以上人群1208例,通过宣传手段使其了解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发放便潜血标本收集器,对便潜血试验阳性和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肠镜检查。结果在1208例筛查人员中,同时行便潜血检查和参加危险因素调查者1045例,筛查的总应答率86.5%,肠镜检查的应答率72.7%,均高于国内几次大型筛查的应答率(P〈0.05)。潜血阳性组行肠镜检查21例,危险因素调查阳性组行肠镜检查83例;两组的肠镜检查应答率、肠镜检查阳性率、癌的检出率、伴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潜血阳性组绒毛状腺瘤、多发管状腺瘤的检出率高于危险因素调查阳性组(P〈0.05),危险因素调查阳性组单发管状腺瘤的检出率高于潜血阳性组(P〈0.05)。结论与单位体检相结合的大肠癌筛查方案人群应答率高,危险因素调查是大肠癌筛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估图象定量分析系统在对血管生成程度(MVD值)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取45例大肠癌石蜡标本和10例正常大肠组织标本,以抗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对所选的标本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和人工计数的方法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微血管人工计数和图象定量分析均反映,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之间血管生成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并且MVD值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转移有关。结论:血管生成是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应用图象定量分析系统可以更精确、更客观地对血管生成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预防方法,将54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门静脉插管灌注化疗,B组(22例)外周静脉化疗。两组病人术前检查术中探查均未发现肝转移灶。结果显示,肝转移率A组为15.4%(5例),B组为36.4%(8例)。1、2、3年生存率A级分别为98%、83%、61%,B组为90%、68%、42%。提示门静脉置泵化疗对预防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方法检测22例大肠腺瘤、43例结直肠癌及邻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大肠癌中为95.4%,腺瘤中为9.1%,而邻近组织中仅为2.3%,在低、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中端粒酶活性呈中、强表达者占多,而在中、高分化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及管状腺癌中存在相当低、弱表达,但其总的表达在大肠癌Dukes各期中无甚差异。结论:大肠癌的恶性转化与端粒酶的活化有关,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临床大肠癌尤其是早期大肠癌具有特别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和栓塞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肝脏转移肿瘤的DSA表现。方法:对72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人采用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和碘化油栓塞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CR+PR68%(49/62),6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5.3%、78.9%、43.3%和16.7%。结论:采用介入化疗栓塞是治疗大肠癌盱转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粪便中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老年大肠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粪便K-ras基因检测在老年大肠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收集连续就诊的23例老年大肠癌患者,20例结肠癌瘤性息肉患者及20名健康老年查体者的粪便,并从中提取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技术检测粪便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第1,2位碱基突变情况。结果K-ras基因突变在大肠癌患者为56.52%(13/23),明显高于正常查体者的5%(1/20)(P<0.01),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的30%(6/2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2.31%(12/13)的大肠癌K-ras基因突变位点发生在第12位密码子第2位碱基。研究表明,结肠癌患者组织及粪便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提示粪便中检测K-ras基因突变是一种无创性的老年大肠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