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行PVP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给予低黏度骨水泥,术后3d内CT复查观察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和椎旁渗漏情况.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评价两组疗效.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渗漏情况、手术费用和术中X线曝光时间.结果 80例患者PVP操作均成功,术前、术后24h、术后第7天VAS和Barthel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PVP前后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平均注入量:研究组4.60 ml,对照组4.41 ml(P>0.05);X线曝光时间:研究组4.17 min,对照组3.93 min (P>0.05);骨水泥渗漏:研究组4节段,对照组12节段(P<0.05);手术费用:研究组26 132元/节段,对照组925 1.5元/节段(P<0.01),研究组平均多耗费16 881元/节段.结论 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都能迅速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黏度骨水泥可减少渗漏,但价格偏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80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和无渗漏组,对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共110个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组和无渗漏组比较,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有无破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破坏为骨水泥渗漏重要因素.结论 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有无破坏等因素是影响术后骨水泥渗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分析4所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 273例(2 689个椎体)OVCF行PV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94例,女1 279例;年龄52~91岁[(69.1±3.1)岁]。根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PKP治疗OVCF并发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1年5月~2014年6月行PKP的OVCF患者共278例286个椎体,均行术中C型臂监测、术后X线片及CT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水泥渗漏,以及骨水泥渗漏的分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96例102椎作为A组,男性28例,女性68例;年龄47~85岁,平均65.8岁;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的182例184椎作为B组,男性48例,女性134例;年龄45~86岁,平均67.3岁。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渗漏入椎管内28椎占27.5%,其中通过椎基静脉孔渗漏为26椎占25.5%,通过破裂的椎弓根渗漏入椎管2例占2.0%;渗漏入椎间隙内32例占31.4%;渗漏入其他部位(椎体侧方前方、椎旁静脉以及经针道渗漏)42例占41.1%。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VA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KP常发生骨水泥渗漏,可能与注入骨水泥量过多有关;椎基静脉孔和椎体上终板是骨水泥渗漏的主要部位;骨水泥渗漏与椎体高度、Cobb角及患者疼痛缓解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对我院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术中过伸体位治疗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收集近3年来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患者37例(共39个椎体),分别对其术前、术后及术后半年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出其椎体压缩率及cobb’s角,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影像学角度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均得到了半年以上的随访,术前、术后椎体压缩率及cobb’s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椎体压缩率及cobb’s角与半年后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严格手术操作的前提下,采用PVP结合术中过伸体位治疗新鲜的OVCF,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纠正脊柱的后凸畸形,并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影像学评价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国产器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其疗效。探讨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1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5个椎体应用国产器械经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国产PMMA的粉、液及对比剂比例为3:2:1。操作在X线监测下进行。PMMA在浆糊期向椎体内注射。手术前后CT检查对照。随访患者5~24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CT检查显示PMMA填充病灶均在50%以上。术后3d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CR15例,PR2例,临床治疗有效率达100%。17例患者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注射PMMA的椎体有新压缩出现,未发生由于PMMA外溢出现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器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良好,在浆糊期注射是预防PMMA外溢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3例骨质疏松症并5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行椎体造影,注入粉/液/对比剂比例为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erylate,PMMA),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00%。椎体造影主要有4种表现,其中独特的征象是对比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胸椎3.3ml,腰椎4.5ml。随访1-18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分别为74.4%、20.9%和4.7%,总有效率95.3%。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5例,但无l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可行;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主要并发症为PMMA渗漏,防止渗漏的关键是必须在PMMA黏稠阶段及透视监视注射。  相似文献   

9.
10.
椎体强化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别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作为椎体强化充填材料,采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以下4种方法治疗:椎体成形术+PMMA(11例13个椎体),椎体成形术+CHC(23例26个椎体),后凸成形术+PMMA(8例8个椎体),后凸成形术+CHC(16例19个椎体)。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计算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后凸角度和恢复率,并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进行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角度恢复率优于椎体成形术。椎体增强材料充填剂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凸成形术。VAS评分术前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充填PMMA者优于充填CHC者,术后4周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椎体强化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和椎体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11.
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4例,采用改良手术治疗30例(研究组)、传统手术治疗24例(对照组),对两组手术定位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注射量、疼痛缓解情况、治疗效果、手术治疗费用、手术整体时间、透视次数、不良例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效果两组无差别,但研究组手术治疗费用、整体时间、透视次数及安全性优于对照组。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8例,术后77例48小时内疼痛缓解(94.4%),1个月后疼痛缓解率100%,3个月后为83.3%。随访1个月~1年,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骨外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检查骨折水肿信号的面积及椎体压缩程度,对所选病例分为4组(Ⅰ型1组24例,Ⅱ型2组26例,Ⅲ型3组27例,Ⅳ型4组23例),并将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级。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并对术后1周ODI评分、骨水泥沿骨折线弥散等级与骨折类型3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Ⅲ组1例,Ⅳ组3例)骨水泥少量渗漏至椎旁静脉丛,无椎管内及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周ODI评分Ⅰ组(37.92±8.43)、Ⅱ组(39.67±9.26)与Ⅲ组(30.53±8.65)、Ⅳ组(32.48±9.24)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对4组患者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Ⅱ组与Ⅲ组、Ⅳ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评分与骨折类型、骨水泥弥散等级呈负相关,骨折类型与骨水泥弥散等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术前水肿信号的面积大小将影响骨水泥沿骨折线的弥散等级从而导致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其面积越大,术后早期效果越好,临床上要尽量使骨水泥均匀且充分地弥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低温灌注技术与常温灌注技术,评价其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诊断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并行PVP治疗的66例患者,按骨水泥灌注技术不同分为常温灌注组(采用常温下调制好骨水泥分两次灌注的方法)33例、36个椎体,低温灌注组(将调好的骨水泥置于0℃冰盐水中缓慢、低压、间断灌注)33例、35个椎体。比较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术后6~15个月)时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度,骨水泥渗漏及弥散情况。结果低温灌注组的骨水泥工作时间(10.2±1.2)min明显长于常温组(8.3±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随访(12.7±4.5)个月和(12.4±2.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常温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灌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VAS评分、ODI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角度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灌注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比例多于常温组(P0.05),低温灌注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常温灌注组(P0.05)。结论骨水泥低温灌注技术应用于椎体成形术时,可以显著延长骨水泥的工作时间,在获得良好骨水泥弥散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渗漏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效果.方法 将42例分别采用高黏度和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4h下床活动,8h离床活动,对照组患者术后12h下床活动,24 h离床活动,术后3d内CT复查观察椎旁渗漏和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压疮风险评分(Braden)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分评价两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后24 h、第7天VA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Barthel、Braden评分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VP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轻护士和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PVP治疗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55例63个椎体。按手术入路方法的不同分成单、双侧入路组,其中单侧组21例,双侧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住院天数、VAS、ODI评分、椎体相对高度及LKA角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5±3.2)个月。两组术前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单侧组明显少于双侧组(P<0.01),骨水泥用量和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VAS、ODI、椎体相对高度,LKA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OVCFs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单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梁锋  荣卫平  吴群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9):1004-1006
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每年约有30%的人因骨质疏松发生单发或多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妇女骨量丢失增快,发生骨折的几率更高^[1]。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高龄患者,因内固定手术风险高,痛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