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胃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瘤和间质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胃神经内分泌瘤和53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上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长径、生长方式、强化方式、溃疡、坏死囊变、钙化和淋巴结、转移、复发;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卡方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性别、长径、年龄、钙化及周围淋巴结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变坏死、溃疡、位置、形态、生长方式、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及动脉期较平扫CT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坏死(27/53)、溃疡(13/53),分叶状(17/53)及腔内外生长(28/53)有利于GIST的诊断,而NET好发于胃体(13/1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增强幅度有利于鉴别病灶为胃神经内分泌瘤,其曲线下面积、临界点、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55.0HU、100%、72%,0.81、74.5HU、80%、87%,0.93、21.5HU、100%、74%。结论:不规则增厚及早期明显强化有利于诊断胃神经内分泌瘤;类圆形或分叶状、囊变坏死及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中度到明显强化,有利于胃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徐敏  杨琳  张宏图   《放射学实践》2009,24(2):154-157
目的:分析纵隔血管畸形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旨在提高对纵隔血管畸形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血管畸形影像表现。由影像科及病理科医师共同阅片,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例。位于前纵隔3例,后纵隔1例。1例胸片未显示病变,3例胸片表现为单侧纵隔肿块,均未见钙化灶。平扫1例,平扫加增强1例,增强2例。2例平扫密度均匀,边缘规整,1例显示多发静脉石。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多个结节融合,未见明确强化;1例病变边缘见斑片状强化;1例分别经双侧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先后行两次增强扫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动脉期肿物内未见强化,延迟期肿物中心见团块状强化;第二天再行左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动脉期肿物中心见团块状强化;多平面图像重组清楚显示肿物的引流静脉来源于左头臂静脉发出的分支。结论:纵隔血管畸形多位于前纵隔,静脉石具有特征性,增强CT扫描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双期动态增强CT鉴别不同病理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NET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位置、最大径、包膜、钙化、囊变坏死、胰胆管扩张,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和肝转移。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上肿瘤病灶和病灶周围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计算肿瘤的平扫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根据2010年WHO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方法将50例肿瘤分为两组: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G2级肿瘤,记为G1/2级)和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肿瘤)。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表现差异。结果:50例pNET均为单发病灶。G1、G2、G3级pNET分别为21、22和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2级)4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G3级)7例。G1/2和G3级肿瘤的病灶位置、囊变坏死和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2、G3级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27.2±15.9)和(35.6±16.4)mm,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肿瘤的平均最大径有增大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的包膜、胰胆管扩张、周围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0.002,0.029),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G1/2级肿瘤的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3±0.27)和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1.31±0.26)均较G3级肿瘤高(分别为0.96±0.16、1.03±0.1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鉴别不同病理级别pNET的ROC曲线分析:两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17,动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较静脉期相对强化指数能更好地鉴别G1/2和G3级pNET。结论:双期动态增强CT有助于G1/2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G3级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块位于纵隔7例,肾上腺2例,腹膜后1例。肿块边界清晰,呈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8例,肿块大小为1.2cm×2.2cm×3.0cm~6.5cm×6.5cm×7.5cm,4例肿块有嵌入性生长特点。CT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均匀者9例,密度不均匀者1例,其中3例伴有颗粒状、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后,肿块表现为不同的强化型式,其中,1例肿块无强化;7例肿块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轻度强化;2例肿块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明显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强化型式,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清晰显示病变同周围血管及器官之间的关系,并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LCD)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胸腹部LC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3例,女9例,胸、腹部各6例.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1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5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2例密度均匀一致,7例病灶内见裂隙状、小片状非坏死性低密度影,4例病灶内或边缘见簇状、点状、小片状或中央放射状钙化,1例见多发囊变.胸、腹部各有1例伴有纵隔及后腹膜多发小淋巴结,且腹部病例伴有肝脾肿大.另有1例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胸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90~130HU;腹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50~80HU,其中1例静脉期强化程度最高,余腹部病例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1例,病灶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T2抑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结论:LCD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提示该病可能,确诊依赖于手术和病理.  相似文献   

6.
田笑  杨颖  殷小平  梁广路   《放射学实践》2010,25(8):884-88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多层螺旋CT对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碘海醇(300mg I/ml)8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药后30~35s)和实质期(注药后60~70s)扫描,测量各期肿瘤的CT值。结果:肿瘤平扫CT值为(41.09±6.38)HU,动脉期为(43.82±10.35)HU,实质期为(48.91±9.93)HU。肿瘤动脉期与实质期强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实质期强化显著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本组9例中,8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单发病灶CT表现:3例平扫呈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其中2例边缘伴钙化),1例呈高密度,病灶呈爆米花样钙化。多期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6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延迟后上述病灶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1例爆米花样钙化各期均未见强化;本组1例多发病灶者共发现8个病灶,最大径1.2~9.5cm不等,CT显示脾上极1个病灶以囊性为主,边缘弧形钙化。其余病灶为实性结节或肿块,以等低密度为主,边界欠清,增强后呈弥漫性、渐进性强化。结论:SH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显示脾内等或稍低密度实性肿块,伴或不伴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密度时有助于SH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15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患者行MRI扫描,其中l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19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右侧肾上腺者14例(73.6%),左侧肾上腺者5例(26.3%)。病灶最小者为2.0cm×2.0cm,最大者为10cm×7.0cm。肿瘤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组织,CT值20~30HU,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2例(10.5%)肿块边缘见点状钙化。5例行MRl扫描的病例中,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l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和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多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20例软组织血管瘤CT平扫、增强和CT血管成像的不同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软组织密度,5例灶内或灶缘见斑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灶;20例增强后病灶血管成像呈不同表现,12例动脉期瘤体内呈网状血管强化并见明显的瘤体供血动脉,其中单支供血动脉4例,2支以上多支供血动脉8例,供血动脉较对侧明显增粗瘤体内明显迂曲静脉血管6例,而静脉期瘤体表现为网状血管阴影强化8例病变动脉期瘤体不强化或仅轻微强化,且无明显供血动脉参与供血,静脉期瘤体逐渐均匀一致强化结论软组织血管瘤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软组织血管瘤的形态、大小、供血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状腺乳头癌的平扫及增强CT的各种征象,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癌43例,术前均行甲状腺CT薄层(2~5mm)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结果:43例甲状腺乳头癌病例中,边界不清32例(32/43,75%);钙化31例(31/43,74%)(其中沙粒样钙化19例(19/43,61.3%),斑片状10例(10/43,23%),爆米花样2例(2/43,5%);密度不均匀36例(36/43,84%);岛样强化13例(13/43,30%),39例(39/43,90%)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CT值降低;甲状腺双叶多发11例(11/43,25.6%),并发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25/43,56%);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9例(9/43,21%)。结论:甲状腺CT平扫中的沙粒样钙化,CT扫描的强化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肾集合管癌: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5例,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肾脏轮廓基本正常。肿瘤直径4.0~13.5cm,平均7.3cm。2例肿瘤累及皮质-髓质,3例累及肾皮质-髓质-肾盂。3例肿瘤呈实质性,内可见小区域坏死;2例肿瘤呈囊实性,内可见很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区。肿瘤实质部分平扫CT值17.1~36.8HU,平均27.4HU;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其CT值为27.4~53.5HU,平均38.7HU;实质期CT值36.0~74.2HU,平均47.6HU。1例可见斑点状和针尖状钙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肿瘤较小时位于肾髓质,较大时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极不规则,境界不清,患肾轮廓基本正常;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常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病理分析8例胰岛细胞瘤平扫加增强扫描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胰岛素瘤7例,直径为1.0~2.0 cm。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1例;6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略高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直径为7.7 cm,CT平扫为略低密度,双期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肿瘤内部不均匀略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对腹盆部CT图像范围及期相进行自动分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9年10月14日-2019年10月18日PACS中连续416例患者的腹盆部CT图像(数据集A)。按照扫描范围分为腹部、腹盆部、盆部三类,按照扫描期相分为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和排泄期五类。以3D-ResNet为基础架构,训练CT图像范围及期相的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2020年1月1日-2020年1月3日本院连续657例患者的腹盆部CT图像(数据集B)。以影像医师的分类结果为金标准,采用混淆矩阵评价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在数据集B中,扫描范围分类模型在腹部、腹盆部和盆部的符合率分别为95.7%(243/254)、98.4%(362/368)和94.3%(33/35)。对数据集B中的腹部图像进行分析,扫描期相分类模型在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77/77)、97.6%(82/84)和100.0%(11/11);对数据集B中腹盆部图像进行分析,扫描期相分类模型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和排泄期的符合率分别为96.6%(144/149)、100.0%(9/9)、100.0%(106/106)、66.7%(44/66)和100.0%(32/32);对数据集B中盆部图像分析,扫描期相分类模型在平扫、门静脉期、延迟期和排泄期的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70.0%(7/10)、88.9%(8/9)和100.0%(1/1)。结论: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建立腹盆部CT图像性质分类模型的准确性基本可达到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方法:9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的SPTP,术前5例进行CT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只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3例发生在胰头颈部,6例发生在胰尾部.直径2~11cm,均含有囊壁的囊实性肿块,囊性、实性成分比例各有不同,肿瘤内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囊壁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9例均未见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有强化,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肿瘤实性部分强化体积及程度更大,囊性和实性结构变得清晰,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结论:SPTP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小脑蚓部各肿瘤CT诊断的正确性。材料与方法:95例经手术,病理证帝物小脑蚓部肿瘤,男性59例,女性3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成神经管细胞瘤41例,CT平扫以略高、等或略低混杂密度米,增强后肿瘤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星形胶质瘤29例,CT平扫以略低、低混杂密度米,增强后可轻度、不规则强化。致这膜瘤10例,平扫以等、混合密度为主,增强多有均匀强化,常伴脑积水。或血管细胞瘤9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观察病变形态、密度、边界、周围结构及强化方式。结果: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多有完整包膜,与胰腺分界清晰,一般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囊实性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占全部病例的63.6%,囊性结构为主者占全部病例的27.3%,实性结构为主的肿瘤占全部病例的9.1%;CT平扫实性部分呈低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嫌色细胞癌:动态增强CT及MR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I SE 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呈球形14例,椭圆形2例,边缘光整.所有肿瘤平扫软组织密度均匀,3例可见钙化,1例瘢痕伴钙化.肿瘤直径3.5~13.0cm,平均7.6cm.实质性肿瘤15例,1例实质期增强可见小囊变.肿瘤平扫CT值22.7~34.2 HU,平均27.1 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30.4~71.8 HU,平均43.3 HU;实质期CT值32.9~82.4 HU,平均51.7 HU.4例可见轮辐状强化.3例行MRI检查,MR 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1例可见中心轮辐状瘢痕,皮髄交界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相仿.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多位于髓质,瘤体呈球形,坏死囊变很少见,瘤肾分界截然;皮髄交界期强化低于、等于或高于肾髓质,但明显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多低于或等于皮髄交界期,少数高于皮髄交界期;轮辐状强化或轮辐状中心瘢痕超过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均为单发病灶,术前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肿瘤直径2.3~6.4cm,平均3.8cm。6例cT平扫为相对均匀的低密度,低于腹主动脉,近似水样密度,3例合并点状、条状钙化。增强扫描4例动脉期表现为无强化,6例表现轻微强化。所有病例静脉期均为轻度强化,较动脉期呈逐渐强化改变。1例出现细线状、分隔状强化,4例肉眼观类似囊性肿瘤。所有病例边界清楚,肿瘤质地较软,3例瘤体较大沿周同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推压或包绕邻近周围血管但血管无狭窄。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瘤体较软,具有特定生长方式,瘤体较大时呈嵌人性生长。肿瘤平扫密度较低,部分肉眼观类似囊性肿瘤,动态增强扫描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强化呈渐进强化。  相似文献   

19.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螺旋CT、MRI表现 ,提高FNH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螺旋CT检查 8例 ,MRI检查 6例 ,其中 1例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 :8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动脉期扫描除中心疤痕外 ,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均匀强化 ,其中 4例还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4例呈略高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 ,4例伴有中心疤痕者均有延迟强化。MRI检查 6例 ,病灶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T2 信号 ,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强化 ,4例MRI平扫显示中央瘢痕者有延迟强化。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MRI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 ,明显地提高与其它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4例,肉瘤样癌1例,肾盂癌2例,嗜酸细胞瘤2例,血管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2例肾盂癌和1例肾血管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余肾肿瘤主体均位于肾皮质。增强扫描24例透明细胞癌中2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显著强化,类似DSA中见到的“肿瘤染色”,而在静脉期和排泄期则呈低密度。3例Ⅰ级透明细胞癌和2例嗜酸细胞瘤类似肾脏的强化形式,即动脉期周边部与肾皮质同等强化,而中央部强化较晚,强化程度也较低。2例肾盂癌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明显强化,另1例则始终无明显强化。1例血管瘤在3期均强化不明显。1例肉瘤样癌呈延迟强化,以周边部及类似房隔处强化明显。结论:不同类型的实体性肾肿瘤在CT上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但分化程度好的透明细胞癌与良性肾肿瘤鉴别较困难,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