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容  李宗恒 《西南军医》2008,10(3):23-24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1例患者给予肿瘤包块切除后复发,复发者及另一例均采取局部广泛切除,至今未见复发。术中见:肿瘤无包膜,剖面均一灰白色、胶质样,有粘液性间质分隔。病检示: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疏松排列于粘液间质背景中,核无有丝分裂活性,其间有厚壁血管。免疫组化显示:desmin,vimentin,ER,PR(+),SMA、S-100(-)。结论AAM是一种罕见的、局部浸润性间质肿瘤。侵袭性、复发性是其重要特征,需提高首次诊断的正确性,首次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为宜,且需长期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24岁。未婚,以"下腹部胀痛10余天,血尿3天"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胀痛,近3天出现全程肉眼血尿,有血凝块,伴有尿频、夜间"尿失禁",无尿急及尿痛。专科检查:膀胱于脐下1cm可触及,质硬,无明显压痛、叩击痛。前列腺无异常。直肠前前列腺上可触及质硬肿物,上界不清,无压痛。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双肾集合系统内  相似文献   

3.
MSCT和MRI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鹏  许乙凯  吴元魁  周文兰   《放射学实践》2010,25(3):323-32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中经手术、肝脏活检及胆管造影证实出现并发症病例的CT、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及MRI显示门脉主干吻合口狭窄2例,肝动脉狭窄3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MRI显示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CT显示胆管吻合口狭窄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移植排异反应3例,肝移植术后肝内其它并发症4例,包括肝脓肿1例、肝胆管炎2例和肝局灶性坏死1例,其它系统并发症7例。结论:CT和MRI能发现大部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29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入院。查体:下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6cm×10cm包块,妇科内诊及肛门指诊可触及肿物,质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盆底超声扫查:阴道后壁后方与直肠前壁前方可见一中等回声,呈U字型,大小为138mm×116mm,与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分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边界清,形态不规整,探头加压后内部有流动感(图1,2);扫查过程中未见明确疝口,变动  相似文献   

5.
盆壁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进  沈伟强  徐铖  樊树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0):1583-1583,1587
患者 女,45岁.反复肛周肿痛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痛,呈持续性,较剧烈,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具体用药不详)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1年来肛周疼痛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拟"肛周脓肿"收住入院.肛检:肛周左后方见约3.0cm×3.0cm肿块,表面皮肤发红,皮温升高,触痛,可触及波动感,未触及条索状管道通向肛门,距肛门7.0cm内未及新生物,指套无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证实为AA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分别应用多排螺旋CT(平扫2例,平扫+增强4例)或磁共振(平扫+增强6例)检查及后处理.观察病灶大小、位置、质地、形态、强化方式等表现并记录分析.结果 病灶直径>10 cm者4例;CT平扫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影,边界清或大部分清楚6例;含囊变成分2例,有附壁结节2例;增强表现片状不均匀逐渐强化并范围扩大4例,多平面重建(MPR)显示分层漩涡征2例,病灶内成熟小血管影3例.MRI T2 WI呈高/略高信号5例,其中分层漩涡征3例,含囊变成分2例;增强呈分层漩涡征逐渐强化并范围扩大3例,3例时间-信号曲线(TIC)均为缓升型.结论 AA女性多见,CT/MRI表现病灶多较大,质地不均,逐渐强化并范围扩大,分层漩涡征具有特征性,CT可显示灶内小血管影,MRI表现缓升型曲线.  相似文献   

7.
自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于1983年首次被Steeper和Rosai报道,到2009年为止,大概仅有300例见于各类文献[1].作为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盆底和会阴部的软组织肿瘤,AAM由于其病理组织特点而在影像上有特征性表现.笔者分析本院自2005年至2010年经手术证实的4例AAM MRI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分析侵袭性垂体瘤的MR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 1997年10月-200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侵袭性垂体瘤,在1.5T MR机上采用常规矢状位、冠状位增强前后T1WI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27例腺瘤包括泌乳素瘤11例,促生长激素腺瘤5例,促生长激素和泌乳素混合腺瘤1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8例。MR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结论 垂体腺瘤属良性肿瘤,但部分腺瘤的生物学行为却表现出非良性肿瘤的特征,如何邻近组织结构浸润生长,导致手术全切机率下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正确评估肿瘤的生长特点和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措施的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MSCT均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其中单房囊性1例,多房囊性11例,所有病变囊壁清晰,壁厚1~2 mm,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5例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强后囊壁及囊壁间隔于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而囊内容物于三期MSCT扫描均无强化。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的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对比探讨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胆道系统结石的价值.方法 抽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共58例胆道结石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多序列MRI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轴位T2 WI、轴位T2WI压脂、轴位T1WI、冠状位T2WI、厚层块MRCP和薄层MRCP.2种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天,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按结石所在部位分成肝内胆管结石、上段胆总管结石、下段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进行统计.将MSCT和多序列MRI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应用配对四格表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共102个部位存在结石,其中胆囊结石30个部位,上段胆总管结石9个部位,下段胆总管结石36个部位,肝内胆管结石27个部位.多序列MRI诊断100个部位存在结石,MSCT诊断66个部位存在结石,多序列MRI诊断正确率为98.03%(100/102),MSCT诊断正确率为64.7%(66/10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P<0.01).结论 多序列MRI诊断胆道系统结石明显高于MSCT,为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15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并获取手术标本的MR图像,对照图像切面对6例肿瘤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大切片,使病理切片与MR图像保持一致,对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毛细血管染色.结果 单发性病变14例,分别发生于髋部4例,腹壁3例,腋窝2例及肢体5例.多发病灶1例发生于髋部及肢体.肿瘤沿着肌肉长轴生长.病灶边界不清(5/15),病灶部分边缘呈爪状生长(9/15),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略不均匀,内见星芒状、条索状低信号(15/15),无坏死及出血,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镜下见肿瘤由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不同区域的成分比例不同.密集细胞区域信号较高,而胶原纤维区域为低信号.肿瘤内见较多血管壁完整的毛细血管.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反映侵袭性纤维瘤病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其临床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胸腺瘤的CT所见,通过对病变的密度、周围纵隔结构的侵犯、胸膜肿植以及纵隔外转移情况的观察进行分期,并和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主要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局灶性钙化;邻近结构的脂肪层消失;侵及心包、胸膜、肺及其他器官。CT对临床分期判断准确性为87.5%,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83.3%。结论:CT对侵袭性胸腺瘤术前分期及病变范围的显示准确,对确定手术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系并发症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MR胰胆管成像(MRCP)对诊断肝移植术后血管及胆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均用磁共振(MR)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FLASH)序列常规扫描、MRCP、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动态增强3DMRA检查,分析各序列图像特点。结果术后正常2例,主要表现少量腹水,积血和轻度淋巴结增大。血管并发症4例:肝动脉过长迂曲1例,肝动脉供体端瘤样轻度扩张2例;门静脉轻度狭窄2例,位于吻合口;肝静脉末梢分支杵状扩张2例。胆系并发症3例:吻合口胆管狭窄3例;在吻合口以外的胆管狭窄2例,位于肝门及肝内;胆总管在吻合口扭曲2例;胆囊管残端黏液囊肿2例;胆漏1例。结论MRA和胆管造影作为1种非侵袭性影像检查方法,可准确、快速诊断肝移植术后出现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癌术后复发的MSCT和DSA影像诊断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肝癌手术后复发MSCT和DSA的影像学表现,评价两者诊断肝癌手术后复发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随机搜集72例肝癌手术后复发患者肝脏MSCT和DSA检查资料,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2~14d。结果复发灶为多发小结节(Ⅰ型)51例(70.83%),单发结节(Ⅱ型)9例(12.36%),大小不等结节(Ⅲ型)12例(16.81%)。10例患者(13.89%)两种检查结果不一致,其中7例DSA结果阳性中,5例DSA小结节病灶显示的个数多于MSCT所显示的个数,2例MSCT检查阴性;3例MSCT结果阳性中,2例MSCT小结节病灶显示的个数多于DSA所显示的个数,1例DSA检查阴性。结论MSCT和DSA检查对于肝癌手术后复发病灶的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具优缺点,两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复发病灶显示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MRI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Methods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MRI sign in the 32 patients of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 comfirmc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Results The following signs have been found to represent accurate criteria for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①Adenoma exceeded the lateral intercarotid(ICA)line;②Cavernous situs lateral venous compartments disappeared;③Occlusion of three or more cavernous sinus venous compartments disappeared;④Percentage of encasement of the intracavemous ICA higher than 50% was crossed.Conclusions No trauma,no bone shadow,higher soft tissue resolution,clear anatomy background and 3D imaging act as MRI’s virtue,which have became the capital examination means of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infestation vascular tumo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表现:①肿瘤超过颈内动脉(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颈内动脉(ICA)被包绕50%以上,甚至被完全包裹。结论 MRI以无创伤、无骨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像等优点,是术前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MRI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侵袭危险度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诊断和侵袭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27例GIST患者资料,病理上依据病变大小和有丝分裂率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MR图像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信号强度、动态增强表现、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有无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并将MRI上述征象与各侵袭危险组做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 27例GIST中,低危11例,中危6例,高危10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的例数随着低危、中危、高危的顺序而逐渐增多.动态增强检查,27例GIST中22例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呈渐增型,5例呈延迟期轻度流出型,曲线类型在低、中、高危三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组GIST的ADC值为(1.127±0.205)x10-3 mm2/s,中危组ADC值为(1.436±0.254)×10-3 mm2/8,低危组ADC值为(1.478±0.344)×10-3 mm2/s,高危组ADC值明显低于中危和低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ST在MRI平扫、增强扫描表现和DWI上ADC值有助于术前诊断和对GIST侵袭危险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3例脊椎结核行矢状位T1WI、T2WI、DWI、FAST准T2WI及轴位T1WI成像;7例行Gd-DTPA增强。随机抽取30例脊椎转移瘤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病变椎体、终板、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的信号变化和增强后改变。结果(1)MRI对鉴别椎体骨炎和转移瘤性椎体骨浸润价值较大;(2)骨内与椎旁冷脓肿形成及椎间盘改变是脊柱结核的典型删表现;(3)Gd-DTPA增强可清楚显示冷脓肿周围纤维肉芽组织及椎管内侵犯;(4)终板破坏常见于脊椎结核。结论MRI对脊椎结核与脊椎转移瘤有较大鉴别诊断价值,对早期和不典型脊椎结核的诊断亦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