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良性占位性病变中90.9%脾脏为正常至轻度肿大,而恶性57.1%为重度脾脏肿大.良性占位性病变多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晰,钙化多见,呈蛋壳样钙化,淋巴结少见肿大;恶性病变常为多发病灶,边界欠清,钙化少见,呈砂粒样或结节样,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多见.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PET-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及PET-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的CT及PET-CT表现特征。结果:19例中仅根据CT表现,明确诊断11例,确诊率57.89%;CT未能明确诊断的8例中,结合PET图像特点,明确诊断6例,定性诊断2例;确诊率75%。结论:根据CT表现特点可以对大部分脾脏占位进行定性诊断,对于少部分难以定性的病例,结合PET-CT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SS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50例脾脏病变(包括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11例,结核11例,脓肿2例,囊肿5例)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鉴别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CT征象及临床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评估CT征象,包括:病灶数目、大小、边缘、性质、钙化情况、增强表现、脾脏有无肿大、是否有肿大淋巴结及有无积液(胸、腹或盆腔).评估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症状及病史.采用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6.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19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19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9例中脾囊肿10例,脾转移 瘤4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及脾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极高,能 明确肿块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 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脐尿管是尿囊胚内体腔部分的退化残余[1],脐尿管的占位性病变非常少见.本文收集8例经手术证实的脐尿管占位病变的CT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1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肝癌72例,肝转移癌58例,肝血管瘤35例,肝脓肿21例,肝包虫病58例,肝囊肿66例)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肝脏占位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以及增强后的CT表现。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占位性病变各自均有典型的CT征象,大多能作出定性诊断。结论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上腺病变的临床和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作者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3例肾上腺占位病例回顾性的从临床和CT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63例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3例,皮质醇增多症18例,嗜铬细胞瘤16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7例,肾上腺囊肿3例,转移瘤3例,肾上腺结核3例。结论:CT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肾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2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DWI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b值时表现扩散系数(ADC)值、指数化表现扩散系数(eADC)值、灌注ADC值和eADC值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3例肝脏恶性肿瘤及40例良性占位性病变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计算低、中和高b值时病灶的ADC值和eADC值及灌注ADC和eADC值。分析不同b值时各测量参数在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低、中b值时,在血管瘤与其他病变之间,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转移瘤、肝脓肿之间,肝细胞癌(HCC)与肝脓肿之间,ADC和e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高b值时,在血管瘤与HCC、肝内胆管细胞癌(CCC)及FNH之间,FNH与转移瘤、CCC、肝脓肿之间,肝脓肿与CCC之间,及转移瘤与HCC、CCC之间,ADC值和e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瘤与其他病变之间,FNH与转移瘤、肝脓肿、CCC之间,肝脓肿与HCC之间灌注ADC和eADC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eADC值在HCC和CCC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ADC和eADC值,恶性肿瘤采用高b值、良性病变采用低中b值得到ADC和eADC值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胃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二年来44例病历进行X线、CT图像分析,对照手术结果,评价CT在胃部占位性疾病的准确性。结果:CT对胃癌、胃平滑肌瘤、胃底静脉曲张、胃琳巴瘤以及胃外压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远高于X线诊断准确率。结论:CT对胃部占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SORL)及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SORL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实施CT检查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和CEUS诊断SORL及病变性质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 本组82例SORL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恶性58例、良性24例;CT诊断出恶性62例、良性20例;CEUS诊断出恶性58例、良性24例;CT诊断灵敏度96.6%(56/58)、准确度90.2%(74/82)较CEUS诊断灵敏度84.5%(49/58)、准确度78.0%(64/82)高,漏诊率3.4%(2/58)较CEUS诊断15.5%(9/58)低(P<0.05)。结论 CT检查对SORL及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显著降低漏诊情况的发生,诊断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资料,包括脾卡波西氏肉瘤1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弥漫性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1例,脾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例,脾何杰金氏病(结节型)1例,脾转移癌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1例.结果:超声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脾脏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特征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为73.3%.结论: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缪建良  张鑫  章熙道 《人民军医》2004,47(11):659-66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随着CT和MRI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大大提高,但由于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常很相似,因而,通过影像学对其定性仍较难。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趋完善的依据,我们将2002年8月~2003年8月,经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肺部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与PET及CT的诊断效度、不同大小肿瘤的SUV、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SUV.结果:①PET/CT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优于CT(P<0.01),PET/CT的特异度优于PET(P<0.05).②依据肿瘤大小分为<3cm、3~5cm、>5cm组,应用单向方差分析对比不同组间SUV,3组间SUV均有差异,P<0.01.各组间SUV两两比较,发现小于3cm组SUV<3~5cm组SUV<5cm以上组SUV.③鳞癌组与腺癌组SUV无显著差异(P=0.821,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诊断肺部占位性病变中将PET代谢学特征密切结合CT的形态学表现,可大大提高各项诊断效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29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分析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灌注特征。结果:肾脏恶性病灶造影剂退出时间多早于肾实质(15/16);其中,肾透明细胞癌在造影晚期多表现为病灶周边环状强回声带(8/11)。肾脏良性病灶中,错构瘤6例造影剂退出与肾实质相似,5例晚于肾实质,与肾脏恶性病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例肾嗜酸细胞瘤及1例中胚叶肾瘤造影开始减退时间早于肾实质,造影晚期亦可见病灶周边环状强回声带,难以与肾恶性病灶鉴别。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实时观察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眼眶分区及CT、MRI征象在鉴别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占位性病变临床及CT、MRI资料,按4分区法统计分析病变在眼眶各区的分布情况及病变部位、形态、边界、与周围结构关系、MRI信号、CT密度、钙化、眶壁骨质改变等指标在鉴别眼眶良、恶性占位的诊断价值.结果 (1)病变分布:①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总体在各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总=48.93,P=0.000).病变仅位于骨膜外区18例、神经鞘区4例、肌锥内区39例均为良性.肌锥外区病变103例,良性(64%,66/103)多于恶性(36%,37/103).②眼眶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在单区及混合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59,P=0.000).164例单区病变,良性(77%,127/164)多于恶性(23%,37/164);37例混合区病变,恶性(65%,24/37)多于良性(35%,13/37).(2)CT、MRI征象:201例病变,140例良性,61例恶性,其中(良性/恶性):形态规则(93/10),边界清楚(108/24),包绕眼球(24/39),骨质破坏(4/11).病变形态、边界、包绕眼球、骨质破坏在眼眶良、恶性病变之间有差异.钙化、T1WI/T2WI信号、眼球变形移位及是否单双侧发病在眼眶良、恶性病变中无差异.结论 眼眶占位性病变在眼眶各区的分布及其CT、MRI征象有一定规律, 根据眼眶分区及征象特点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原发性腮腺肿块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其中39例行CT增强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5例良性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肿块22例,浅分叶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内密度较均匀,腺淋巴瘤(6/9)易出现囊性变;14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毛糙模糊,其内密度欠均匀,发生坏死囊变(7/14),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欠清楚(8/14);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并颌下和颈部淋巴结大。CT均能对52例腮腺肿瘤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但对低度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囊变淋巴瘤与淋巴上皮癌,深叶嗜酸性腺瘤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低密度灶分布以及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情况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CT对大多数腮腺良、恶性肿瘤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