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放创复合伤大鼠伤口液对真皮多能干细胞的趋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放创复合伤大鼠伤口液对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的趋化作用以及dMSCs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采用Transwell培养体系,观察伤口提取液对dMSCs的趋化作用。用3HTdR标记dMSCs,经尾静脉输入大鼠体内,液闪法测量各组织内dMSCs的含量。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仪测量伤后创面残留面积。结果在伤口液的作用下,复合伤组Transwell培养小室内上层细胞迁移到下层的明显多于正常组织液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伤后1周,复合伤组创面皮肤dMSC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伤后3和4周,复合伤组单位重量创面组织dMSCs含量明显高于同组的肺脏、肝脏等组织。伤后15d开始,dMSCs输注组创面残留面积明显小于复合伤对照组(P<005)。结论放创复合伤大鼠伤口提取液对dMSCs有很强的趋化作用,进而促进静脉输注的dMSCs偏向分布于创面,并促进其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 165)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纤维细胞体外表达状态及转染细胞修复放射性皮肤溃疡的效果。方法 构建hVEGF165基因过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原代成纤维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观察hVEGF165体外过表达状态;清洁级SD雄性大鼠24只,50 Gy γ射线局部照射,照后7 d于受照局部注射转染hVEGF165细胞,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转染基因在注射部位的表达状况,外观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动物体内转基因细胞对放射性皮肤溃疡愈合效果的影响。结果 hVEGF转染组细胞体外实验中hVEGFmRNA表达显著上调,约为空转染组的88 373倍,胞质中出现hVEGF蛋白强阳性表达,且于相对分子质量23 000附近出现VEGF蛋白的特异性条带;受照后约2周局部出现溃疡,hVEGF转染组平均溃疡面积为40.2 mm2,比空转染对照组减少57%,愈合时间缩短约6 d,处理后3 d、1周皮肤组织中h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空转染组的5.15和4.15倍(t=3.385、3.220,P<0.05)。结论 转染hVEGF165重组腺病毒载体的大鼠成纤维细胞能够在体外过量表达VEGF,且该转染细胞注射体内能够缩短放射性皮肤溃疡的愈合时间,增强损伤的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移植dMSCs向放创复合伤创面优势分布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的真皮多能干细胞(dermal multipotent stem cells,dMSCs)向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优势分布的机制。方法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创面中基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stromal-dereivedfactor-1,SDF-1)的表达水平,以及dMSCs中SDF-1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培养体系中,观察SDF-1对dMSCs的趋化作用。结果 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SDF-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大鼠,同时dMSCs表达CXCR4。体外趋化实验发现,SDF-1对dMSCs有很强的趋化作用,而使用SDF-1的中和性抗体后,放创复合伤大鼠伤口液对dMSCs的趋化作用明显下降(P<0.05)。结论 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上调表达的SDF-1在移植dMSCs向创面的优势分布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CD34+ 脐血干细胞转染质粒载体pIRES2-FL-IL-3后静脉移植对辐射损伤小鼠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质粒载体pIRES2-FL-IL-3转染脐血CD34+干细胞,将其通过静脉移植到辐射损伤的小鼠体内(5×105个细胞/只,双表达组,12只),观察辐照后2、4和6周动物存活率及外周血象变化。6周时免疫荧光法检测实验小鼠脾脏CD34表达,RT-PCR法和Western blot 法进行IL-3和FL的mRNA和蛋白活性检测,另外3组为单纯CD34+细胞组(CD34组)、转染pIRES2-IL-3CD34+细胞组(IL-3组)和转染pIRES2-FL CD34+细胞组(FL组),各组动物数均为12只。结果 CD34组、IL-3组和FL组动物6周存活率分别为25.0%、50.0%和50.0%,双表达组动物存活率为91.7%,显著高于其余各组。2周时双表达组白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及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其余3组。双表达组脾脏CD34免疫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其余3组,IL-3及FL的mRNA 水平及蛋白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结论 真核共表达质粒载体pIRES2-FL-IL-3转染CD34+脐血干细胞后对辐射损伤小鼠具有显著的促脾脏造血作用,其机制与移植后小鼠脾脏组织中移植CD34+脐血干细胞的聚集、增殖及目的 蛋白的高效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毛囊单位移植联合原位再生技术对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A(毛囊单位移植组)、实验组B(毛囊单位移植联合原位再生技术组)、对照组C(自体微粒皮移植组)、对照组D(自体微粒皮移植联合原位再生技术组),每组6只,制成SD大鼠体表创面模型,并在制备好的创面上分别覆盖相应的湿润烧伤膏药纱(B、D组)及凡士林纱布(A、C组),每天换药1次。5 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此时剪取A、B组大鼠的单侧鼠须垫皮肤,并分割鼠须垫毛囊,切取带有毛囊乳头、毛囊周围组织及部分表皮的毛囊单位复合组织,植入已制备好的创面中;从C、D组大鼠的全层皮肤中切取表皮和部分真皮组织,植入已制备好的创面中;A、C组创面覆盖凡士林纱布,B、D组创面覆盖湿润烧伤膏药纱。分别于术后第1、2、3、4、5周取各组创面标本,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 B组大鼠的创面愈合情况明显优于A、C、D组,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B组创面术后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均多于A、C、D组,且其后期减少较明显;B组创面上皮组织生长速度及创面缩小速度均较A、C、D组快。结论湿润烧伤膏能加速实验性大鼠皮肤溃疡创面的愈合,使炎症细胞不断减少,毛细血管和细胞排列有序,调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促进成纤维细胞逐渐产生胶原纤维,转变成纤维细胞,从而修复创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微粒皮组织移植对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雄性F344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鼠背部形成4cm×4cm皮肤全层缺损创面;48只雌性F344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A组行骨髓基质干细胞注射+微粒皮组织创面移植,B组仪行微粒皮组织创面移植,C组仅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D组仅行生理盐水(0.5ml)创面注射.移植的微粒皮组织占1/4创面面积,注射5×106个BMSCs细胞.雌性Wistar大鼠异体皮覆盖创面.观察术后14d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收缩率,并行Y染色体检测,以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创面的成活增殖情况.结果 A、B两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8%±3.5%、62.2%±4.4%)远高于C、D组(分别为30.4%±1.7%、30.0%6±1.3%),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但C、D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898).A、B两组愈合时间(分别为17.2±1.6、20.3±2.4d)明显短于C、D组(分别为23.1±1.3、25.2±1.5d),且A组明显短于B组,C组明显短于D组(P<0.01).A、B两组收缩率(分别为36.9%±1.9%、39.6%±2.9%)明显小于C、D组(分别为92.5%±1.4%、92.4%±1.9%),且A组明显小于B组,而C、D两组的创面收缩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A组、C组组织标本中可检测到数量不等的Y染色体阳性细胞.结论 BMSCs可在移植创面成活,能够与微粒皮组织相互作用,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Ad-HGF修饰MSCs异体移植对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局部异体移植对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Wistar大鼠MSCs,并以感染复数(MOI=100)体外转染Ad—HGF。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MSCs治疗组(A组)。Ad—HGF修饰MSCs治疗组(B组),Ad—GFP修饰MSCs治疗组(C组),Ad—HGF治疗组(D组)。空白对照组(E组)。复制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将细胞悬液、病毒悬液及生理盐水于创面下多点注射。伤后3、5、7、14、21d观察创面收缩率并采集创面标本,行HE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伤后7、14dB组与A组、C组、D组、E组比较,创口收缩率显著提高(P〈0.05);HE染色可见B组表皮明显厚于其他各组。并可见钉脚下伸。结论:Ad—HGF修饰MSCs异体移植可显著提高烧伤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为烧伤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类解旋酶样转录因子(HLTF)对辐射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空质粒和带FLAG标签的HLTF表达质粒分别转染人肺癌细胞A549,60Co γ射线照射观察细胞凋亡变化。用Western blot 检测HLTF在细胞核和胞质内水平的变化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结果 HLTF转染可促进γ射线诱导的细胞凋亡,凋亡率为(32.2±2.1)%,高于空载体转染组(11.4±2.3)%和Mock转染组(11.1±1.8)%(F=101.85,P<0.01)。辐射后HLTF在胞质内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HLTF转染组胞质内细胞色素C的水平亦显著提高。结论 HLTF可促进辐射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 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核质转位以及影响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大鼠高选择性神经损伤联合皮肤缺损模型,研究单纯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损伤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只.包括A组:后根感觉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B组:前根运动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C组:假神经切断+后肢皮肤缺损组.伤后2,7,14,21 d测定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伤后1,3,7,14 d取创面皮肤组织采用RT -PCR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的表达情况;3,7,14,21 d取创面皮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cl -2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伤后2dA、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组(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A、B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dB、C组创面愈合率高于A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组均可见CGRP mRNA的表达,并逐渐增强,伤后1,3dB、C组表达均较A组高(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7dC组>B组>A组(P<0.05);14 d B组>A组>C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伤后3d各组Bcl -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dC组表达较A、B组强(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dC组>B组>A组(P<0.05);21 dB组表达高于A、C组(P<0.05),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纤维对创面愈合的影响较运动神经纤维显著,神经损伤(尤其是感觉神经)不利于创面愈合,完整的神经支配是创面正常愈合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过表达外源性CCN1对大鼠放创复合伤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AdCCN1感染CHO细胞及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Western blot法鉴定CCN1在CHO细胞的分泌和创面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感染后7d取创面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检测MMP1、TIMP1、bFGF等创伤愈合相关因子表达。结果 CCN1在CHO细胞和创面组织中均高表达,与AdRFP组相比,AdCCN1组创面成纤维细胞增多,微血管密度增高,MMP1、TIMP1、bFGF等创伤愈合相关因子表达均升高。结论 CCN1具有促进放创复合伤愈合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CN1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血管形成,并且调控创伤修复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损伤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皮肤损伤所发挥的促愈作用。从而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选择雌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皮肤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MSCs-胶原膜组(接种细胞胶原膜组,A组),单纯胶原膜组(B组)和自然愈合组(对照组,C组),每组10只。采用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判定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植入细胞。结果:伤后7,14d,3组中任何两组之间创口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顺序为A组>B组>C组;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B、C组;电镜检查显示,A组受损皮肤接近正常;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移植后7,21,27d,A组均可检测到雌性Wistar大鼠受损皮肤真皮层有雄性大鼠sry基因的表达。结论:MSCs可对皮肤损伤发挥明显的促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类中药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生理盐水组、自然愈合组,每组24只。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大鼠右侧腓肠肌中段钝挫伤模型,分别于各组损伤局部注射黄芪丹参注射液、生理盐水和不作处理。另6只作为空白对照(未经任何处理)。于损伤后1、4、7和14天取大鼠腓肠肌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相比,中药治疗组腓肠肌SOD、GSH-px活性在伤后第4、7天显著升高(P<0.05),而CAT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中药治疗组腓肠肌MDA含量在伤后第4、7天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和自然愈合组(P<0.05)。结论:活血生肌类中药可明显减轻骨骼肌钝挫伤愈合过程中的氧化性损伤,并显著提高骨骼肌SOD和GSH-px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单次全脑照射后脑内少突胶质谱系细胞的变化,以及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少突胶质细胞放射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照射组、照射组、依达拉奉组。采用10Gy单次全脑照射模型,制模后依达拉奉组大鼠分别按剂量0.3、1.0和3.0mg/kg依达拉奉腹腔注射;构建放射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质A285、少突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4(O4)、2’,3'-环磷核苷酸水解酶(CNPase)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假照射组比较,照射后1d皮质A285阳性细胞数目即开始增多,照射后1周最多(P〈0.01),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4与CNPase阳性细胞数在照射后1d时显著减少,以O4阳性细胞数减少为甚(P〈0.01),1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照射组比较,依达拉奉干预后A285阳性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减少,O4、CNPase阳性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增加(1.0mg/kg,P〈0.05;3.0mg/kg,P〈0.01)。结论大鼠全脑照射后脑皮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反应性增多,呈时程性变化;一定剂量的依达拉奉对少突胶质细胞放射性反应有保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Antibiotic-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ia are one of the expanding challenges. The purpose of curr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aPDT) on wounds infected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MethodsIn this study, 40 six-month-ol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photosensitizer (PS), laser, and aPDT. A full-thickness wound was created on their skin and it was infect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For aPDT, the Indocyanine Green (Germany, Nürnberg, A.R.C. Laser, EmunDo) photosensitive agent and laser diod 810 nm (Germany, Nürnberg, A.R.C. Laser) was utilized. The wound healing procedure was monitored every 24 h until the 12th day with photography. The number of the bacteria was counted on the 12th day also. All results were compared using ANOVA and Tukey post hoc tests. Significance level was considered P-Value < 0.05.ResultsThe average area of wound reduced in days 5–11th in photosensitizer, laser, and aPDT, respectively. The absolute colonization rate of bacteria in the wound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wo groups laser and aPD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lowest value was for the aPDT.ConclusionIn the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 it emerged that aPDT and laser have an antimicrobial effect against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particularly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improve wound heal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β_1整合素表达阳性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难愈机制。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48只)与对照组(48只),实验组建立大鼠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皮肤深Ⅱ度热力烫伤创面模型。分别于伤后1 d、3 d、7 d、14 d、21d、28 d、35 d记录创面变化,并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和β_1整合素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β_1整合素的检测发现,照射及烫伤后1 d、3 d、7 d、14 d、21 d的β_1整合素阳性细胞I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射及烫伤后28 d、35d的β_1整合素阳性细胞IOD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愈合时间相对缓慢,且在愈合过程中β_1整合素阳性细胞增殖分化延迟,可能是皮肤急性深Ⅱ度β射线损伤创面延迟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巴马香猪无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结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于皮肤全层缺损大鼠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皮片存活率及创面收缩率。方法将巴马香猪ADM、人ADM及异体大鼠ADM结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于皮肤全层缺损大鼠背部,与大鼠自体全厚皮片移植组、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组比较,观察移植第1、2、4、8w时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计算不同时间点移植皮片存活率及创面收缩率。结果巴马香猪ADM和人ADM结合自体皮片移植到大鼠创面后,未引起明显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皮片存活率及创面收缩率无明显差异;与异体大鼠ADM组移植皮片存活率及创面收缩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移植皮片存活率明显低于自体全厚皮片移植组,但显著高于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组,创面收缩率显著低于自体刃厚皮移植组。结论巴马香猪ADM与人ADM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提高自体皮片存活率,降低创面收缩率,完全可能替代人ADM应用于创伤修复领域。  相似文献   

17.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在L4水平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A组)及损伤对照组(B组),每组10只大鼠。伤后1w,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d、1w、8w、12w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BBB)评分和脊髓诱发电位(SEP和MEP)检测,并于移植后12w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BBB评分4w以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值在8、12w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w,移植组损伤脊髓结构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dMSC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