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憩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EB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憩室患者资料6例,男女各3例,年龄1.5~24岁.采用美国Imatron-C150型扫描机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3例,单层容积增强扫描2例,单层增强扫描与横断电影1例.结果 心室憩室1例、心房憩室3例和心内间隔憩室2例.EBCT扫描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推挤,而且对其他并发异常,如心内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缩窄等,可明确提示.电影序列尚可提供心功能方面资料.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心脏憩室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心脏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心脏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心脏脂肪瘤患者进行分析.4例行电子束CT单层平扫、增强扫描与电影横断增强扫描,2例行64层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 (1)CT诊断右心房心腔内型孤立性脂肪瘤1例,心包内型孤立性脂肪瘤1例,壁在型脂肪瘤4例.其中壁在型2例为起自左心室或右心室及室间隔的浸润性脂肪瘤,2例为起自房室间隔的孤立性脂肪瘤.(2)CT成像与三维重组不但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和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提示肿瘤的诊断与分型,而且对并存的冠状动脉受推移位、肺部感染、心包和胸腔积液等异常均可同时显示.结论 CT检查对心脏脂肪瘤的诊断和分型具有很高准确性,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囊性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囊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纵隔肿瘤的CT资料。其中纵隔囊肿37例,肿块内的囊性改变超过肿块70%以上者21例。将58例病例先按纵隔7分区定位缩窄鉴别诊断范围,后在全面观察肿物的瘤-心脏大血管界面(mass-cardiovascular interface,MCI)、囊壁的厚度、囊内缘清晰度、囊内容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囊性影像的CT特点。结果:①纵隔囊肿的CT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囊壁薄而边缘清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②胸腺类囊性肿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可厚可薄,除凸出型外,MCI的余三种类型均可见,但灌铸型仅见于此种病例中;畸胎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多厚而不规则,均为凸出型;前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中区,囊壁薄,以平坦型为主;心包囊肿多位于前下区,囊壁薄,均为凹陷型;神经源性囊性肿瘤则均居于后区,多无MCI。结论:囊性纵隔肿瘤定性诊断的征象较少,需全面观察其影像学所见作分析性判断。仔细观察囊性肿瘤的壁、边缘以及MCI的表现无疑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良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29例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5例囊肿及2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肿瘤最大径平均为10.9cm。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整、边界清晰。共有脂肪密度肿块3例,囊性肿块10例,囊实混合性肿块4例,非均匀实质性肿块6例及均匀实质性肿块6例。结论:腹膜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CT对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假乳头状囊性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9例中,囊性结构为主5例,囊、实结构比例近似3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CT平扫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团块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假乳头状囊性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8649例受检者中,诊断为心脏肿瘤者占0.16%(14/8649).对这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46.9(35 ~68)岁.患者最终诊断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5例)、肿瘤病史和临床随访结果(9例)为依据,分析18 F-FDG PET/CT诊断情况.结果 14例心脏肿瘤,18F-FDG PET/CT均作出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其中,转移性肿瘤11例,占78.6% (11/14);原发恶性肿瘤2例,占14.3% (2/14);原发良性黏液瘤1例,占7.1% (1/14).11例转移性肿瘤的原发肿瘤分别为HCC(8例),肺癌(2例)和食管癌(1例).2例原发恶性肿瘤均发生转移.13例恶性肿瘤患者SUVmax为3.2 ~10.7,高于正常心肌.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对心脏转移及原发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探查心脏恶性肿瘤全身转移情况,从而进行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1例,回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者1例。发生于小肠的8例中5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2例中恶性肿瘤9例,潜在恶性1例,交界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2例中11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0cm,最大径〈5cm者1例,1〉5cm者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2例,最大径均〉12cm。瘤内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观察病变形态、密度、边界、周围结构及强化方式。结果: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多有完整包膜,与胰腺分界清晰,一般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囊实性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占全部病例的63.6%,囊性结构为主者占全部病例的27.3%,实性结构为主的肿瘤占全部病例的9.1%;CT平扫实性部分呈低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7例肿瘤位于胰头2例,胰体尾部4例,异位胰腺1例。7例瘤体均为囊、实混合性,1例肿瘤内有出血灶,3例肿瘤有钙化,增强后实质部分均有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相对特征性CT表现,CT对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pancreas,SPTP)是一种较罕见且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1],其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可达到治愈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就我院收治的6例的临床和CT表现做一分析,旨在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临床材料搜集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期间6例中,均为女性,年龄16~52岁,平均28.2岁。其中5例35岁以下,1例52岁。临床症状主要为中上腹部不适、隐痛,或腹部包块等,体检:可触及腹部肿块。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 Hispeed Adr螺旋CT机…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鉴别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15例,恶性3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46例,占92%。定性诊断正确36例,占72%。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非黏液瘤性良性心脏心包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发性非黏液瘤性良性心脏心包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资料与方法搜集1979年1月~2004年3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非黏液瘤性良性心脏心包肿瘤44例,其中接受电子束CT(EBCT)检查者20例,MRI检查者16例。结果X线平片示异常31例;超声心动图(UCG)定位诊断正确31例;EBCT和MRI定位诊断全部正确,其中EBCT定性准确9例(脂肪瘤4例,淋巴管瘤和心包囊肿各2例,血管瘤1例),MRI定性准确9例(脂肪瘤5例,纤维瘤和囊肿各2例)。结论X线胸片适合作为常规检查,UCG可作为首选初查且对心腔或心包腔内的肿瘤诊断准确率高,结合MRI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和EBCT优良的空间、时间分辨率,可对大部分良性肿瘤进行组织学推断。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肾上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5例,髓性脂肪瘤4例,淋巴瘤3例,囊肿、神经鞘瘤各2例以及神经节母细胞瘤、畸胎瘤各1例。在CT图像上,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有点状钙化。髓性脂肪瘤为以脂肪密度为主的肿块。淋巴瘤为软组织密度肿块。良性神经鞘瘤为软组织肿块,有囊变及钙化;恶性神经鞘瘤也为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区,伴淋巴结转移。囊肿呈水样密度,壁薄光整,1例有囊壁钙化。神经节母细胞瘤为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灶,伴周围淋巴结肿大。畸胎瘤为含钙化、脂肪及软组织成分的肿块。结论CT可揭示肾上腺少见肿瘤的病理基础,它们存在一定的影像表现特点,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巾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后肿瘤的主要定位征象为腹膜后器官和血管受压前移或侧移,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晰或消失,肿瘤与腹腔内脏器间隔的完整.术前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67%(26/30);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833%(25/30);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水样密度或软组织密度,脂肪肉瘤呈现为囊实性或软组织密度肿块,嗜铬细胞瘤以囊变和明显强化为主要表现,畸胎瘤、脂肪瘤各有特征性表现,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33.3%(10/30)。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对肿瘤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作用,对病理组织类型估计能提供线索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电子束CT在肺静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EBCT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63岁,平均15.6岁。17例行增强单层容积扫描,4例行增强连续容积扫描。全部病例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三维重建。17例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其中9例单纯行造影,4例单纯行手术,4例造影后手术。结果 20例术前资料,EBCT诊断为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1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常连接8例,前者包括心上型3例,心脏型8例和混合型1例。EBCT均清晰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数目、分布和位置。1例术后复查病例,ERCT示吻合口狭窄。7例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者,EBCT提示合并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8例有手术对照者,EBCT对肺静脉异常连接的定性、定位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EBCT及其三维重建可准确显示异常连接 肺静脉的位置、数目和术后狭窄,对明确胸腹并发畸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肿瘤的MRI特征并评价其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989年1月至2006年9月,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7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原发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MRI的肿瘤检出率为100%,其中9例(33.3%)MR做出了准确的病理学推断,具体为6例脂肪瘤、2例纤维瘤和1例囊肿;3例(11.11%)淋巴管瘤,MR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其他类型肿瘤缺乏特异性表现,MR无法做出准确的病理学推断,但为外科手术提供了准确的解剖信息. 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心脏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纵膈、肺等),对部分肿瘤可获得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作用。材料方法:经病理证实胃癌78例,其中贲门癌43例,胃体癌18例,胃窦癌17例。使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5~10mm层厚常规扫描。结果:发现胃壁增厚30例,肿块46例,壁外受侵31例,肝及肾上腺转移19例,淋巴结转移35例,胃壁增厚者多为浸润型,肿块多为蕈伞型和混合型。CT密度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尤其是对壁外侵犯和远处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多层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研究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1例可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患者进行HQ方式薄层扫描,回顾性重建原始数据后形成重建数据。在AW工作站,应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容积再现(VR)和仿真支气管镜(VB)对重建数据行后处理技术重建得到MPVR、VR和VB图像。从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三方面将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形态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9%、100.0%、74.2%和64.5%,以MPVR最好,MPVR与MSCT原始图像、VR、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6%、100.0%、100.0%和74.2%,MPVR和VR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9%、100.0%、100.0%和0.6%,MPVR和VR也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SCT原始图像是基础;MPVR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缺乏三维立体感;VR图像可以三维地准确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肿瘤形态显示较差;VB图像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皮质癌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 结果 CT和MRI定位准确性分别是86%和95%,定性的准确性为90%和95%.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CT、MRI扫描的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内部结构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77%(20例)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 结论 CT、MRI能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并确定其侵犯范围,两者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