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磨玻璃结节(GGN)是指在薄层肺窗CT影像上观察到局部密度增加,但不遮盖肺内血管和支气管的模糊影。肺癌筛查中可以检出影像表现为GGN且病理结果为肺腺癌的病人。影像表现为GGN肺腺癌病理亚型不尽相同,早期诊断和准确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就GGN的CT、MRI及PET/CT影像特征在鉴别表现为GGN的肺腺癌病理亚型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肺磨玻璃结节(GGN)CT表现中有助于预判肺腺癌浸润性的征象,为临床术前评估和判定预后提供必要的影像学依据。方法:搜集1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GN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非浸润腺癌组107例、浸润性腺癌组(IA)69例,比较两组GGN的CT表现,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鉴别诊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主要CT表现:①非浸润腺癌组多为纯磨玻璃样结节(89.7%),IA组多为混合磨玻璃样结节(69.6%);两组间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的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A组GGN的平均直径为(1.61±0.59)cm、CT值为(-542.99±92.95)HU,均明显大于非浸润腺癌组[分别为(1.01±0.29)cm和(-627.95±97.40)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A组GGN的相对CT值(结节与肺组织CT值的比值)低于非浸润腺癌组(分别为0.63±0.11和0.72±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GN的直径和空气支气管征是预测肺癌浸润性的重要因素。结论:肺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有助于术前预判肺腺癌的浸润性,从而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或随诊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1a期肺腺癌的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搜集74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Ⅰ a期肺腺癌病例.查阅文献确定肺腺癌的常见CT征象(包括瘤肺界面、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由两位具有10年以上胸部疾病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盲法共同阅片,对照分析肺腺癌结节CT征象与病理结果,应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1) Ⅰa期肺腺癌纯磨玻璃结节42例(56.8%),混合磨玻璃结节21例(28.4%),实性结节11例(14.9%).(2)Ⅰ a期肺腺癌中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1例(14.9%),原位腺癌8例(10.8%),微浸润型腺癌31例(41.9%),浸润型腺癌24例(32.4%).(3)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及微浸润型腺癌多是纯磨玻璃结节(37/50),浸润型腺癌以混合磨玻璃结节及实性结节为多(19/24).(4)Ⅰ a期肺腺癌瘤肺界面、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在4种病理类型的Ⅰa期肺腺癌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4种病理类型的Ⅰa期肺腺癌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Ⅰa期肺腺癌中纯磨玻璃肺结节提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及原位腺癌,随着结节增大及密度增高,浸润型腺癌的可能性增加.瘤肺界面清晰、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提示肺结节可能是浸润型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CT鉴别诊断.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浸润性肺腺癌和浸润前病变270例,术前全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实性部分差异显著(P<0.005),其中,纯磨玻璃结节中67.6%为浸润前病变,浸润性腺癌中94%为混合性密度磨玻璃结节;病灶最大径由浸润前向浸润性腺癌递增(P<0.005).结论:CT对于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肺磨玻璃结节是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的一种CT表现,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等,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被划分为肺腺癌浸润前病变,因浸润性腺癌和肺腺癌浸润前病变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因此临床准确鉴别疾病类型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所在[1,2]。CT是临床诊断疾病常用方式,随着CT技术不断的进步,多层螺旋CT逐渐应用于临床,具有高分辨率,可显著提升肺腺癌浸润前病变诊断检出率[3,4]。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医学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CT得到了广泛普及应用。随着肺结节检出率的提高,人们对肺小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比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虽然生长缓慢,但它的恶性率却高于实性肺结节,诊断难度大,尤其是持续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由于缺乏特异征象,其诊断难度更高,且与早期肺癌相关性较大,故对纯磨玻璃结节的CT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就纯磨玻璃结节的定义、病理特征及CT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肺腺癌HRCT征象,以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患者51例,利用多平面重组分别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适当斜位观察病灶形态边缘、实性成分形态边缘及实性成分旁支气管和供血血管的形态特征和关系,对CT特征性表现进行总结。结果51例患者51个mGGN,右肺上叶25例、中叶8例、下叶10例,左肺上叶6例、下叶2例。形态分别为类圆形15例、不规则形33例、扁平形3例。边缘清楚48例,边缘模糊3例;11例见分叶征,12例见毛刺征;内部实性部分边缘模糊29例,边缘清楚22例;实性成分旁支气管扭曲扩张42例,占82.35%,血管扭曲扩张11例,占21.56%。其中17例小于8 mm的结节进行了3个月~2年随访,结节增大者9例,实性成分增多者7例,无变化者4例。结论经HRCT检查发现的mGGN,若瘤-肺界面清晰,经随访观察病灶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实性成分旁支气管扩张、扭曲高度怀疑腺癌,有助于mGGN样肺腺癌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肺结节少见CT征象对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肺结节的少见CT征象,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186例肺内结节(139例周围型肺癌和47例其它肺内结节)的少见CT征象(多囊状透亮影、肿瘤胸膜侧的模糊小片状影、磨玻璃影)在肺癌和其它结节中的出现率。结果多囊状透亮影和肿瘤胸膜侧模糊小片状影在肺癌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肺内其它结节(P<0.05)。磨玻璃影在肺癌和其它结节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在肺癌中,磨玻璃影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肺癌(P<0.001)。结论多囊状透亮影和肿瘤胸膜侧模糊小片状影对肺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肺癌中磨玻璃影的出现常提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早期肺癌以肺腺癌为主,CT上常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影,但其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定性诊断十分困难,而且还可能由于阅片者图像后处理不当、影像征象把握不准、思维过于机械以及随访间隔不合理等因素,易造成GGN的漏、误诊。因此,影像医师需综合运用多种重组方式,结合肺部良恶性GGN的CT表现特点,综合判断并进行合理的随访观察,才能有效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实性结节良恶性影像特征表现,评估收缩力在腺癌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CT检出的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共计104例,经病理及临床检查确诊为肺腺癌患者87例、良性结节患者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胸膜凹陷征及结节内部血管形态改变的显示率;同时将肺腺癌结节按照病理分为原位腺癌(AIS)组、微浸润性腺癌(MIA)组及浸润性腺癌(IAC)组,分别评估三组收缩力相关表现。结果 腺癌结节收缩力影像表现显示率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AIS组结节收缩力低于MIA和I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C组结节收缩力表现略高于MIA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实性结节收缩力的CT影像特征表现有助于良恶性结节的鉴别,值得在结节定性诊断中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部磨玻璃密度结节(GGN)在HRCT的影像特征,并与肺腺癌病理分型进行相关性对照,以评价HRCT在肺腺癌病理学分型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肺部GGN并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分析GGN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病灶大小(平均径)、CT值(平均CT值和相对CT值)、病灶形态、边缘、界面、内部结构(空泡征、支气管截断征)及邻近结构(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改变等,并与病理分型及亚型进行对照。结果GGN的HRCT征象中,病灶边缘、界面、内部结构(空泡征、支气管截断征)及邻近结构(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在四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类,附壁型腺癌、腺泡型腺癌、乳头型腺癌三组在空泡征、血管集束征、CT值(平均CT值和相对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GN的HRCT影像特征可以作为AAH、AIS、MIA与IAC鉴别诊断的可靠依据。此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平均CT值和相对CT值可为IAC病理亚型的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辅助诊断系统分析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 GGN)的CT定量参数对肺腺癌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2017-01至2021-1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磨玻璃结节患者97例,根据病灶的浸润程度分为非浸润组(44例)和浸润组(53例)。提取GGN的AI定量参数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统计学差异;预测GGN病灶侵袭程度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评估AI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非浸润组和浸润组比较,GGN最大径、体积、平均CT值和实性成分所占比均有差异(P<0.05),CT定量参数的预测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实性成分占比、平均CT值、最大径、体积。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实性成分占比(OR=1.262,P<0.05)及平均CT值(OR=1.010,P<0.05)在预测GGN侵袭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诊断阈值为1.085%和-557.00 HU。结论 AI可通过分析GGN的实性成分占比和平均CT值对肺腺癌亚型做出有效预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VMI)及电子云密度图(EDM)在肺磨玻璃结节(GGN)良性与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学院经病理证实的65例GGN患者影像资料。65例中,良性27例、恶性38例,均于术前2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电子云密度图及40~80 keV虚拟单能量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在PI、40~80 keV VMI中的CT值及电子云密度(E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大小;采用χ2检验分析并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CT征象,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缘、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结节类型等。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能谱定量参数对良性与恶性GGN的鉴别诊断效能。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及各能谱定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预测GGN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各独立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行ROC曲线分析。结果病灶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在肺良性与恶性GGN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与恶性GGN的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GG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0.682、0.683、0.686、0.694、0.676、0.722,其中ED值的AUC最高。以GGN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ED值及PI、40~80 keV VMI中CT值为自变量,GGN为恶性或良性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D值(OR=1.045,95%CI 1.001~1.090,P=0.044)、病灶大小(OR=1.582,95%CI 1.159~2.158,P=0.004)、毛刺征(OR=11.352,95%CI 2.379~54.172,P=0.002)均为恶性GG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ED值、病灶大小、毛刺征单独及三者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鉴别诊断GGN良性与恶性的AUC为0.722、0.772、0.698、0.885,ED+病灶大小+毛刺征联合诊断的AUC最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74.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图像鉴别诊断肺GGN时,EDM的诊断效能高于其他VMI;当EDM联合病灶大小及毛刺征进行综合诊断时效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浸润性肺腺癌磨玻璃结节(GGN)危险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随访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89例,年龄30~79(60.2±8.9)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其中50例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后经手术切除肺孤立性GGN,按腺癌生长模式分为2组:含有贴壁为主型腺癌(LPA)和(或)腺泡为主型腺癌(APA)和(或)乳头为主型腺癌(PPA)病灶的患者归入低危组;含有实体为主型腺癌(SPA)和(或)微乳头为主型腺癌(MPA)病灶的患者归入高危组。分别测量或记录患者以下信息: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径线、密度、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双时相显像滞留指数(RI)、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SUVmax的比值(T/N)、基于SUVmax的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的比值变化率(ΔT/Nmax)及多层螺旋CT征象。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其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143例患者中,低危组(117例)与高危组(26例)的病灶径线[(14.33±4.18) mm对(17.61±4.48) mm]、SUVmax(1.32±1.07对2.00±1.25)、SUVmean(1.07±0.85对1.66±1.11)、双时相显像RI(0.01±0.36对0.20±0.07)、分叶征[76.1%(89/117)对92.3%(24/27)]、胸膜尾征[39.3%(46/117)对69.2%(18/2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2~?2.392,χ2=4.773、6.766,均P<0.05)。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的50例患者中,低危组(40例)与高危组(10例)的延迟显像SUVmax(1.18±0.63对2.85±1.82)、延迟显像SUVmean(0.92±0.43对2.72±1.69)、延迟显像T/N(2.55±1.33对5.84±3.8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7、?3.359、?2.678,均P<0.05);SUVmean、病灶径线和胸膜尾征为鉴别诊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SUVmax=1.625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鉴别诊断低危组与高危组的灵敏度为57.7%(15/26)、特异度为78.6%(92/117)、准确率为74.8%(107/143);当SUVmean=0.845时,AUC为0.698,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43.6%(51/117)、准确率为50.3%(72/143);当病灶径线=13.765 mm时,AUC为0.716,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54.7%(64/117)、准确率为59.4%(85/143);与单独诊断比较,SUVmax+SUVmean+病灶径线+胸膜尾征+分叶征联合诊断鉴别二者的效能最高。 结论 18F-FDG PET/CT有助于对浸润性肺腺癌GGN危险程度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长期动态CT随访了解肺磨玻璃结节(GGN)的生长及演变规律,明确影响其生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通过胸部CT检查显示肺部出现持续GGN且后续随访至少5年的病人120例(共计174个GGN),其中男30例,女90例,平均年龄(59.85±12.45)岁。随访中位时间为1 947 d。根据随访期间结节是否有增长将病人分为增长组(42例,58个GGN)及稳定组(78例,116个GGN)。收集记录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及GGN的CT影像特征,2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及2种GGN的CT影像特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作为输入变量进行多因素Cox生存回归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测量数据(GGN平均直径及CT值)的一致性。结果 2组间一般资料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4个GGN中有58个(33.33%)出现增长,随访中位时间为1 303 d,有13个GGN(7.5%)在稳定5年后仍出现增长。2组GGN间初始直径、初始CT值、实性成分、胸膜凹陷征、主血管穿行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分叶征、结节形态及结节-肺界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GGN初始直径≥7 mm、有主血管穿行或空泡征是影响其增长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比(HR)分别为3.251、5.085、2.053,均P<0.05]。2名医师测量GGN平均直径及平均CT值的一致性均较好(均ICC>0.9)。结论 大多数肺GGN呈缓慢惰性生长,当GGN具备增长风险因素时需合理安排定期CT随访的周期,建议视增长情况采取必要的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空气支气管征在CT诊断外周型肺弧立结节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空气支气管征鉴别诊断外周型肺孤立结节(直径≤3em)的价值。方法作者回顾分析了经手术或/和纤支镜或/和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90例外周型肺结节的空气支气管征的薄层CT影像。结果100例肺癌CT显示空气支气管征52例(52%),其中腺癌71.9%(22/31)、鳞癌34.1%(14/41)、腺鳞癌4/5、小细胞癌7/14、低分化癌5/9。50例炎性假瘤CT显示空气支气管征29例(58%)。32例结核球、5例错构瘤及3例肺囊肿均无肺空气支气管征。结论空气支气管征可见于多种结节性肺病变,它似乎不是外周型小肺癌尤其腺癌的特征。也不能帮助鉴别良恶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17.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using the radiopharmaceutical 18F-2-deoxy-d-glucose (FD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tumor node metastasis staging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CT is the optimal modality for evaluating the primary tumor, whereas PET is useful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staging by detecting occult nodal and distant metastases. However, both modalities have limita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imary tumor and in the detection of metastases. With regard to FDG-PET, these limitations are amplified in 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 that manifests as a subsolid nodule and in primary carcinoid tumors of the lung, as these malignancies commonly have low levels of FDG avidity. Because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CT and PET studies can alter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when evaluating subsolid nodules and carcinoid tumors,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these limitations are required for appropriate patient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use of PET in patients with these uncommon lung neoplasms as well as radiotracer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nterrogate different metabolic pathways, receptors, and targets to overcome the potential limitations of FDG-PET in the diagnosis, staging, as well as early respons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response to targeted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22例病人共124个直径≤3cm的结节(恶性97个,良性27个)进行了薄层CT与病理对照研究,薄层CT显示结节内有空气支气管征20例(21%),且独见于肺泡癌、腺癌及鳞癌,统计学处理前二者与后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我们的结论认为周围型小结节中出现空气支气管征是恶性结节的一个肯定征象,且可进一步提示肺癌组织类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