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干性因子Ascl2对结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将Ascl2的shRNA干扰质粒转染至结肠癌HT-29和LS174T细胞,采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MTT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Ascl2干扰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scl2干扰对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发现,转染Ascl2干扰质粒后72h和96h,HT-29和LS174T细胞的增殖速率明显降低(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干扰后的HT-29和LS174T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少于未转染及转染对照质粒的HT-29和LS174T细胞(P<0.05).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干扰后的HT-29和LS174T细胞E-钙黏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波形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 Ascl2 RNA干扰可导致结肠癌HT-29和LS174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及EMT逆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胃、回肠末端、结肠黏膜淋巴滤泡周围上皮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方法应用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免疫组化法.结果人胃、回肠末端、结肠黏膜紧邻淋巴滤泡周围上皮均可表达人白细胞-DR抗原,人白细胞-DR的表达与上皮细胞距淋巴滤泡的距离密切相关,淋巴滤泡周围上皮人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范围存在差异.结论胃肠道黏膜上皮表达人白细胞-DR抗原可能是邻近淋巴组织诱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观察姜黄素联用VCR(长春新碱)对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培养基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T-29),将VCR单独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作为对照组,姜黄素与VCR共同作用为实验组,利用MTT比色法观察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荧光染料双染法检测两组HT-29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HT-29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细胞的凋亡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与VCR共同作用能加强人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可用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结肠损伤生存状况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兔结肠损伤段肠管Ⅰ期切除吻合术和切除吻合加近端结肠造口术术后生存状况及指标变化,发现后者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电子束CT内镜结肠模拟息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电子束CT模拟内镜探查猪息肉模型的敏感性。材料和方法:取长15cm—25cm的猪结肠制做3mm、7mm、10mm直径大小的息肉模型;分别使结肠纵轴与扫描架成0,45和90进行扫描,评价二维和三维图象显示息肉的敏感性。结果:10mm直径的息肉三维图象和二维图象均能清晰显示,3mm直径息肉三维较二维显示更清晰(P<0.05)。结论:CT模拟内窥镜有助于发现小的息肉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细胞电阻抗传感技术( ECIS)进行体外药物筛选与评价的方法。方法利用MTT法测定NCI-H460细胞对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长春瑞滨注射液、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及顺铂注射液的敏感性,再分别采用ECIS和MTT法测定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瑞滨和培美曲塞二钠4种抗肿瘤药对NCI-H460细胞生长的影响。借助配对t检验、组内相关系数以及Bland-Altman法等对两种方法所测得抑制率进行一致性综合评价,结合电子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评估所建立的方法。结果通过MTT法测得NCI-H460细胞对紫杉醇及多西他赛注射液敏感,对长春瑞滨注射液及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呈中度敏感,顺铂对NCI-H460细胞株的抑制率无明显变化。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瑞滨、培美曲塞二钠4种不同药物对NCI-H460细胞作用的动态过程可通过ECIS动态监测法进行定性定量表征,同时还可反映出不同药物作用的特征性差异。另外,通过分析抑制率数据结果,显示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NCI-H460细胞形态更进一步说明此法的可行性。结论所建立的基于细胞电阻抗分析方法可用于体外药物筛选与评价,可有效地表征药物体外抗肿瘤活性,在肿瘤耐药性及个体化给药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Cole-Cole数学模型研究尾吊大鼠血液细胞电阻抗频谱的变化。方法通过非线性数值计算,对血液细胞的Bode图,Nyquist图和Nichols图进行Cole-Cole方程的曲线拟合,比较对照组(Con)与尾吊组(SUS)Cole-Cole模型参数。结果尾吊60 d大鼠血液细胞电阻抗频谱Cole-Cole模型参数变化显示:阻抗高频极限值(R∞)和阻抗增量(ΔR1,ΔR2)减小;特征频率(fC1,fC2)和β驰豫散射角(α1,α2)增加。结论可以通过Cole-Cole数学方程参数表达尾吊大鼠血液细胞电阻抗频谱特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MR评价酪氨酸酶基因在人胚胎肾293细胞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酪氨酸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转染人胚胎肾(HEK)293细胞,利用其合成大量黑色素而能被MRI检测的特性来反映基因表达的情况,以探索MRI评价体外细胞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以脂质体将含酪氨酸酶基因完全cDNA的pcDNA3tyr质粒转染到HEK293细胞,以MR T1 W、T1 W/SPIR(selective partial inversion recovery)、T2 W序列扫描转染细胞,观察表达的黑色素的MR信号.应用Fontana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检测黑色素的合成,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酪氨酸酶基因的cDNA片段,以进一步验证酪氨酸酶基因的转染与表达.结果(1)pcDNA3tyr质粒转染进入HEK293细胞并在其中表达生成黑色素,转染5、10、20μg质粒的106个细胞内生成的黑色素能够被MRI检测到并在MR T1WI、T1WI/SPIR、T2WI呈高信号,转染质粒量越大,MRI信号强度越高.6.25×104个转染有20μg质粒的HEK293细胞仍可检测到高信号.(2)Fontana染色法检测到HEK293细胞内的黑色素颗粒;(3)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在HEK293细胞胞质内有较多的黑色素颗粒及黑色素前体;(4)采用RT-PCR方法检测到转染的HEK293细胞含酪氨酸酶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MRI能够检测到HEK293细胞内由外源基因表达合成的黑色素,说明影像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可以评价体外细胞基因表达的情况,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影像学在基因治疗的评价中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肠隆起性病变CT内窥镜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CTVE显示结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取长约25cm猪结肠2段制作3~12mm直径大小之结肠隆起性病变各10个,共20个。结肠适度充气后选准直层厚3mm、重建层厚1.5mm、螺距1.0行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用导航软件作内窥镜成像后处理。结果CTVE检出全部20个病灶,敏感性100%;其中8个(40%)病灶显示极好,12个(60%)病灶显示好;但显示病灶表面粘膜细节无结肠镜好;无假阳性及阴性结果。结论CTVE为可靠探查3mm以上结肠隆起性病变并获得结肠镜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虚拟结肠镜技术在显示直径≤3 mm的结肠凹陷性病变中的优势.方法 洗净的新鲜猪结肠1段(约20 cm),将其翻转后计数出肠壁上自然形成的小溃疡性凹陷性病变并对其直径进行测量,再次将其翻转并向内充入空气,两端结扎后固定于水箱中.采用64层螺旋CT对模型进行扫描,将原始数据经0.625 mm重建后传至工作站,分别采用2D平面视图、360°解剖视图和3D腔内视图3种技术对事先标记的凹陷性病变进行探察,将3种技术中显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41枚直径1~3 mm的小凹陷性病变中,3D腔内视图、360°虚拟解剖视图和2D平面视图上分别探测出39枚、 32枚和20枚;敏感性分别为95%、78%和49%.结论 3D腔内视图对于结肠小凹陷性病变的显示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同时工作于四种频率的多频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一个可减小组织阻抗动态变化影响的多频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方法 采用数字合成技术产生含有4种频率分量的激励信号,将其注入成像目标,然后采用正交序列数字解调法提取各频率分量下的阻抗信息。结果 所实现的成像系统可工作于1.6~380kHz。在100kHz时,该系统仍具有65dB的共模抑制比。工作频率范围内,100Ω电阻上的测量精度优于-80dB。基于物理模型的成像结果可清楚的反映出模型内阻抗实、虚部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论 所建立的多频成像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多频成像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电阻抗扫描成像物理模型仿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电阻抗扫描(electrical impedance scanning,EIS)乳腺成像的初期实验阶段,验证EIS成像的可行性,初步明确影响EIS成像的因素。方法基于EIS实验平台建立一个能有效模拟乳房组织分布的物理模型,并用电导率有差异的NaCl溶液、琼脂块模拟了3种不同情况下的电场分布。结果不同电导率分布引起的电场扰动会造成不同的成像结果。结论基于EIS原理的成像是可行的,初步明确了影响EIS成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小猪血液的多频电阻抗特性及其等效电路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液的电阻抗频率特性,构建血液的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为研究腹部慢性出血的无创监测提供一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英国Solartron公司1260型频响分析仪,四电极测量法,进行了0Hz~20MHz频率内各个阶段的血液组织复电阻抗频率特性离体测量。结果 估算出了特征频率屉的范围,根据实验数据重建了血液的复电阻抗电路模型并得到了串连电路模型的凡,R0,R∞,PCPE,TCPE特征参数值。β弛豫在测量频率1MHz左右开始明显,大于6MHz以后杂散电容效应开始显著。小猪的血液组织的电阻抗特性符合COLE模型的规律,特点是fc值比较大(〉1MHz)。初步分析了血液特征频率fc值比较高的原因。结论 和其他腹部组织相比,小猪血液组织的多频特性特点明显:电阻率值明显小;容性效应在频率相对较高时才出现。对组织的高频测量要减小杂散电容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浸润部位对其电阻抗频谱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体乳腺癌浸润部位对其电阻抗频谱特性的影响,为乳腺电阻抗扫描成像仪器检查结果中出现"暗区"现象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数据. 方法依据乳腺癌浸润部位不同分为2组:浸润到脂肪组和浸润到腺体组,采用英国Solartron公司1255B型频响分析仪,四电极法离体测量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测量频率1 Hz~1 MHz.采用非线性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cole-cole模型参数.结果 从电阻抗特性实部看,浸润到脂肪组中乳腺癌的电阻率大大低于周围脂肪组织;而浸润到腺体组的乳腺癌组织的电阻率高于周围腺体组织;从电阻抗特性虚部看,各种测量组织的特征频率有所不同:脂肪组织的特征频率在1 kHz左右,乳腺癌组织在200 k~300 kHz;腺体组织为2 k~3 kHz.结论 无论是测量数据还是模型参数,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癌组织浸润的部位不同,其差异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阻抗成像的均质头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低电导率的颅骨对人脑阻抗成像的影响.方法 基于适用于头部的优化的硬件系统和反投影算法,在建立的一个圆筒形和一个半球形的包含"颅骨"的均质头模型上,对多种扰动目标进行成像研究.结果 现有系统对含均质"颇骨"的头部物理模型内电导率、位置和尺寸不同的简单扰动目标成功地进行了图像重建.结论 "颅骨"的存在对重构图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揭示了脑电阻抗图像监护的可行性,为动物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的非均匀电导率颅骨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非均匀电导率分布的颅骨模型进行电阻抗断层成像(EIT)实验,分析颅骨电导率非均匀分布对成像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用石膏材料制作非均匀电导率的颅骨模型,用此模型模拟头颅进行EIT目标成像,并将结果与均匀电导率颅骨模型的成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相对于均匀电导率模型,在非均匀电导率模型内成像目标更加远离电导率较低一侧,且所在位置边界电压扰动量降低.结论 颅骨模型的电导率非均匀分布对成像定位有明显影响,需要在成像算法上做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多频电阻抗扫描的Cole-Cole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合于多频电阻抗扫描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电阻抗扫描技术打下基础。方法根据传统的阻抗形式Cole—Cole模型经验公式,推导出与电阻抗扫描测量结果匹配的导纳形式Cole-Cole公式。依据最小二乘原理,估计导纳形式Cole—Cole模型的各个参数。结果人体实测数据的导纳形式Cole-Cole轨迹图与最小二乘估计圆弧吻合良好。同一电极阵列上的测量数据可以按照电极位置生成导纳形式Cole—Cole模型4个参数的三维分布图。结论导纳形式Cole—Cole轨迹图能清晰地反映不同电极处的传输导纳随激励频率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导纳形式Cole—Cole模型的参数分布图,可从不同的物理含义上解释多频电阻抗扫描测量的结果。两者都有助于准确诊断疾病。  相似文献   

18.
双频率阻抗法在呼吸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应用双频率阻抗测试和自适应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消除呼吸阻抗测量中的运动干扰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双通道呼吸阻抗测量硬件系统以自适应抵消处理为主的软件系统进行了人体实验研究。结果 运动干扰信号基本消除。低频与高频呼吸阻抗信号的比值K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结论 应用该方法消除呼吸阻 的运动干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应注意考虑K值的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股二头肌急性拉伤,观察其对肌肉损伤部位结构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又依取材时间分为D0组、D7组、D7-20Hz组、D14组和D14-20Hz组,每组6只。各实验组采用电刺激使股二头肌强直收缩,同时以角速度960°.s-1伸膝摆腿反向拉伸,建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D7-20Hz组和D14-20Hz于动物造模后第5天开始进行20Hz电刺激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间隔4小时,其余组继续喂养不做干预。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当天,D0组、D7组、D7-20Hz组、D14组和D14-20Hz组分别在相应时间(实验当天,第7、7、14、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观测最大等长力矩值以及最优角度。然后处死动物,分离股二头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股二头肌组织形态。结果:光镜观察可见,拉伤后第7天D7组肌纤维出现修复,但不成熟,肌纤维排列不严整,大小不一。经过电刺激治疗后,同期的D7-20Hz组新生的肌纤维更成熟,成簇排列,结构更严整,边界更清晰。第14天D14组和D14-20Hz组两组肌纤维基本修复。D0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下降至(0.246±0.026)Nm,与正常对照组(0.337±0.025)N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7-20Hz组和D14-20Hz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分别与D7组和D14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0组最优角度为144.50°±3.71°,与正常对照组130.00°±3.54°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D14组在120.00°±3.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电刺激治疗后D14-20Hz最优角度出现在125.00°±3.53°,与D14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后早期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可有效促进损伤肌肉结构重塑,虽不能在两周内明显提高关节最大等长力矩,但可优化关节力矩-角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