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子排球运动员髌骨张腱末端病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排球运动员伤病好发部位是膝关节。据笔者1995年随国家男排期间对膝关节常见的7种伤病的统计,髌骨张腱末端病居排球运动员伤病的笫1位,同时又居膝关节伤病的第1位。一旦罹病,如不能解除该伤病造成的疼痛症状,将直接影响训练。因为排球是集体项目,哪怕仅少数队员因疼痛不能训练,也将使每天的训练课无法按计划完成,因此正确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1995~1996年两个年度国家男排患髌骨张腱末端病的队员18例。年龄21~32岁,平均26.5岁;身高1.87~2.04m;专业运动年限5~12年;病…  相似文献   

2.
优秀男、女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和分析中国国家队男、女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医务监督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建立25名男子、27名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伤病档案,记录致伤原因、动作、时间、部位、诊断等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男运动员运动损伤160例次;女运动员运动损伤166例次。(1)受伤部位前三位:男运动员为膝关节、头面部、腰背部;女运动员为腰背部、踝关节、膝关节。(2)致伤原因前三位:男运动员为带伤病训练、运动量过大、伤后恢复欠佳;女运动员为运动量过大、力量不足、他人侵犯。(3)损伤种类前三位:男运动员为头面部开放性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腰肌劳损及腰背筋膜炎;女运动员为踝关节韧带损伤、头面部开放性损伤、腰肌劳损及腰背筋膜炎。(4)致伤动作前三位:男运动员为冲撞、摔倒、球击;女运动员为冲撞、球击、摔倒。结果显示:我国高水平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创伤有以下特点:运动量过大、带伤病参加训练、他人侵犯是受伤的主要原因,冲撞、摔倒、球击是常见的致伤动作,腰、膝、踝是损伤的多发部位;由于性别差异和技术特点不同,男、女项目运动员创伤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来自不同地区的128名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进入高原(海拔2 200m~2 366m)经(4~6)周训练后运动损伤的发病及康复情况。方法:采取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高原训练条件下运动损伤的部位、性质与运动项目专项技术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采取多种康复手段进行治疗。结果:运动员高原训练中因海拔高、氧分压低、气温低,较平原更容易疲劳,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及耐力都有所下降,所以更容易发生损伤。结论:根据不同的损伤采取有效的体疗康复手段,从而达到加速损伤愈合和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踝足运动损伤发病率仅次于膝。病伤虽不大,但却往往长期影响训练和成绩提高。踝关节及足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对其解剖及生理功能的认识尚不完全,对有些伤病的发生及治疗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事运动创伤的医生,应尽可能深刻地了解踝足的解剖及发病病理,以便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治疗踝足的伤病。  相似文献   

5.
我国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篮球运动损伤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患病率为36.40%,损伤种类多为关节囊及韧带损伤、髌骨劳损和膝半月板损伤等;损伤多发部位依次为膝、踝、腰部等,具有明显的运动专项特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是构成运动损伤在伤种、病程、受伤部位等方面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慢性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慢性运动损伤做了系统的调查 ,总结了运动损伤的发病特点和规律 ,探讨了损伤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某些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拔2 366m的高原训练期间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对优秀运动员血象指标与高原比赛的影响。方法:运动员入驻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后,分别在每周进行血象指标、代谢指标监测,同时分为护理组、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结果:护理组高原训练时运动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组较对照组恢复训练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自行车运动员在备战"环湖赛"的训练过程中,其血象指标变化可作为筛选或评估高原比赛时运动状态的指标之一,同时进行有效的运动损伤康复护理工作,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恢复其较高的体能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训练课前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观察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训练课后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的变化,对运动员机能状况、训练效果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估。方法:对22名男子散打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课当日晨起空腹安静时、专项训练课准备活动后、专项训练课后5min、次日晨及训练课后36h血清CK值的测定。用N-乙酰半胱氨酸激活法测定血清CK活性。结果:受试运动员准备活动后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这种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次日晨,专项训练课后5min血清CK水平达到最高值,与当日晨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散打运动专项训练课后,血清CK活性具有升高时间早、幅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游泳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包括国家队在内的274名游泳运动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运动损伤73例(116人次),创伤种类61种,患病率为26.6%,平均发病年龄为17.1岁,发病时平均专项训练时间为4.3年。游泳创伤多以急转慢和慢性损伤为主,主要发生在专项和身体训练中。游泳运动损伤以腰和肩部比率最高,分别为12.5%,6.6%。最为常见的游泳创伤为腰肌损伤、肩袖损伤、距腓前韧带损伤、髌腱末端病等。游泳损伤的发生与专项技术动作不正确、专项训练过量、肌力不平衡等因素有关。游泳运动损伤多采用手法按摩、针灸并结合现代理疗方法。疗效以肩部最好(有效率85.0%),腰部和四肢次之,骨盆和髋部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排球运动员落地技术特征的研究,为排球项目的伤病预防和科学化训练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对2013年全运会男、女排球决赛圈中的32场比赛进行研究,根据运动员比赛中的进攻和拦网位置、触球方式和扣球类型等,将落地技术划分为左脚、右脚、双脚3种方式。通过卡方检验对运动员发球、扣球、拦网和传球动作后的落地技术是否在性别、不同进攻位置和扣球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间在发球、扣球、拦网和传球方面的落地技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攻队员在4、6号位的快速扣球较多采用单脚落地技术;在3号位,男子运动员左脚落地居多,而女子运动员更多采用右脚落地。结论:进攻队员通常在4号和6号位扣球后单脚落地,3号位副攻拦网后的单脚落地次数较多。为了避免无谓的损伤,建议运动员在赛前的扣球训练从1号和2号位开始。  相似文献   

11.
<正> 髌骨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发病率高,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成绩提高有很大影响。笔者于1982—83年随四川女排伤病防治工作一年,对本病有较深认识。其体会是,不同运动项目的发病特点不同,应对不同项目的病因学作深入研究,针对其发病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12.
备战第27届奥运会女子举重集训队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备战第 2 7届悉尼奥运会的国家女子举重集训队运动员进行了 1 0个月的医疗服务工作 ,并进行了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腰部损伤占首位 ;专项训练过多是导致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手法和电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正>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1年至2015年先后诊查来自上海、辽宁、福建、八一、山东、北京、河南、四川、河北等9个省市专业排球队的215名专业男子排球运动员。另外,由于羽毛球运动与排球运动在上手挥臂动作上有一定相似性且同为隔网运动,2011~2014年我们对115名国家羽毛球队现役运动员针对该病进行伤病调查,以进行比较。1.2检查、诊断满足以下条件者诊断为冈下肌萎缩症:(1)直接观  相似文献   

14.
足球运动由于对抗激烈,比赛时间长,技、战术要求复杂,导致其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探讨足球运动损伤原因,找到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损伤发生极为必要.本文对陕西国力、青岛颐中足球队2002~2003赛季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初步归纳与分析,旨在探讨足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易发生损伤的原因,从而制定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 1999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和锦标赛的 18个省市代表队 12 0名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患病率达 6 5 % ;女运动员患病率明显高于男运动员 ;运动员损伤多属于急性中度损伤 ;损伤多发生在冬训和赛前大负荷训练阶段 ;损伤好发部位为肩、腰、膝部 ,以肩袖损伤最多 ;受伤者多为具有 6~ 9年训练年限、运动等级达到健将级水平的 14~ 18岁的运动员 ;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超负荷和局部负荷过重、训练水平不够、生理机能或心理状态不良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在调整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细胞和分子免疫状态。方法:13名国家队男子排球运动员,于国内排球联赛结束后立即参加为期2个月的奥运会预选赛准备性训练(调整训练)。分别于调整训练前期、中期、后期测定运动员血清CK、BUN水平,外周血CD3+、CD4+、CD8+、CD14+以及IL-2、IL-4、IL-10、IFN-γ的mRNA。结果:中期与前期相比,CK显著升高,而BUN无显著变化,后期与中期相比,CK、BUN均显著下降;后期与前期相比,CD3+、CD4+、CD8+含量及CD4+/CD8+均无显著性变化,而CD14+显著下降。中期与前期相比,IL-2mR-NA有所增加,后期与前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中期与前期相比,IFN-γ mRNA无显著性变化,但后期与中期相比有所增加(P=0.08);中期与前期相比,IL-4 mRNA显著下降,后期与前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中期、后期与前期相比,IL-10 mRNA均显著增加;中期、后期与前期相比,IFN-γ mRNA/IL-4 mRNA均显著增加。结论: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调整训练期间,免疫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和提高。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较T细胞亚群对训练更为敏感,有可能用于运动员免疫机能的监控。  相似文献   

17.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运动损伤之一,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后的康复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及预防骨关节炎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的大量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大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术前康复的介入有利于术后康复效果;术后康复方案的进程需要根据患者性别、职业、自身功能情况、合并的其他损伤、康复目标来制定;术后康复中,股四头肌的激活训练、双侧腘绳肌的平衡性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运动员的心理和认知重建等尤为重要,也是运动员重返赛场的必备因素;目前对于运动员重返赛场的标准评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包括身体功能、心理自信、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行车训练器材结合不同训练方法在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的9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从2006年9月至2009年全运会前,在常规训练内容基础上,每周增加1~2次专项训练器训练,交替采用1min定量负荷间歇训练法、1min不定负荷间歇训练法和最大强度力竭训练法。定期测试上述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最后一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血乳酸和次日晨血清CK和BU等,比较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年度最好比赛成绩。结果:(1)1min定量负荷间歇训练中,运动员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血乳酸与第一次利用专项训练器械训练时相比明显降低,次日晨CK值也明显下降。(2)1min不定负荷间歇训练中,踏频在135次/分钟以上的运动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1),后2次测试运动员血乳酸显著升高。(3)最大强度力竭训练中,运动员最大强度运动至力竭运动时间,后3次与第1次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4)从比赛成绩看,在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中,运动员成绩每年都有大幅提高。这说明专项训练器械和上述训练方法相结合可提高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化功能性训练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下肢竞技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术后的恢复情况和参赛时间,通过躯干和下肢等速力量、躯干稳定性、平衡、膝关节灵活性等指标阶段性测试结果,制定阶段的功能性训练目标并实施阶段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案,通过深蹲、跳深高、单脚三级跳、平衡盘上举铃快速蹲起、跪起、灵敏跑等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指标,评估运动员能否进入专项技术训练和比赛。结果:在重建术后第14周开始进行了为期20周的功能性训练,第33周进行60゜/s等速肌力测试时,患侧膝关节屈伸肌力矩达到122 N·m和255 N·m,较术后13周的肌力分别增长了28.42%和88.89%,双侧下肢屈伸力矩趋于均衡,左、右单足三级跳跃分别达到6.5 m和6.6m,下肢跳跃对称度达到了98%以上,下肢运动能力达到伤前最好水平,满足专项技术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体育运动中,通常膝关节运动伤病防治重点多集中在前交叉韧带(ACL)、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而后交叉韧带(PCL)损伤较少,约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20%[1]。然而,在对国家跆拳道队的医务监督中,我们发现在1998年至2004年集训中,就发生了6例跆拳道运动员PCL断裂。本文分析了6名优秀跆拳道运动员PCL断裂临床表现和保守康复治疗措施,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伤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提高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医务监督水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