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贺晓萍  蔡炜  周丽珍 《西南军医》2011,13(6):971-973
目的评价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后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上磨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以来在我院行上磨牙缺失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28例患者共计54枚种植体进行为期1~4年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枚种植体在二期修复前松动,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6.11%,3枚种植体再植均获得得良好的骨整合效果。54枚种植体均在术后6~12个月成功负载,功能行使良好。术中未发生上颌窦穿孔。牙槽嵴骨高度平均提升4.18mm。随访期内未发现种植体或上部结构松动。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效果肯定,值得在垂直骨量相对不足的上颌后牙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下颌第一磨牙经微创拔牙后,植入Nobel Replace根形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植入扭矩值;以骨替代材料和胶原生物膜完成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处理,安装宽颈愈合基台,采用开放愈合方式,分别于种植体植入10d后拆线,第1、3、6个月复诊,6个月后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完成修复后随诊3个月。记录受植区软组织情况及愈合基台稳固情况,评价修复后的咀嚼功能。结果 23颗种植体植入时平均扭矩值为(38.90±10.97)N·cm;愈合基台周围的牙龈组织在术后1~2w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时愈合基台周围上皮袖口形成,符合软组织生物封闭的要求,修复后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结论严格控制适应证,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及修复效果;下颌第一磨牙区采用宽颈愈合基台开放愈合,可获得良好的软组织封闭和软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评价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的方法。方法 8例上颌后牙缺失、可用骨高度不足种植义齿修复需要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4±12.8岁,经CT扫描三维重建确定每例患者缺牙间隙上方均伴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并且这些骨嵴和骨突符合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上颌窦底壁夹角小于70°的纳入标准。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实施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并完成患者口内的种植导航手术。术后即刻CT扫描分析种植体尖端与骨嵴和骨突的关系,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是否完整。结果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8颗种植体尖端2~5mm部分成功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并在骨嵴的近中斜面或远中斜面突破骨皮质,种植体尖端部分一侧位于上颌窦底壁骨嵴内,一侧位于上颌窦腔黏膜下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黏膜完整。结论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能为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可用骨高度,从而获得足够的种植体稳定性。要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安全地植入到骨嵴和骨突内,需要CT扫描三维重建进行骨嵴和骨突的选择及准确定位、模型手术和手术导板制作、导板辅助的种植手术、上颌窦底开孔钻的使用等步骤的严密配合。  相似文献   

5.
周童辉 《西南军医》2016,(3):230-232
目的:探讨登腾种植系统在牙列缺损缺失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牙列缺损缺失的患者采用100枚韩国登腾种植体进行种植修复。种植修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随访,通过X线检查对比修复前后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情况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状态变化等指标作出客观的临床评价。结果100枚种植体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无1枚松动脱落,无1例患者基台松动、中央螺丝折断;除有3例牙周炎患者出现轻度水平状食物嵌塞外,其余患者修复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登腾种植系统临床适应证广泛,在牙列缺损缺失修复中的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样本回顾分析2008-09-2010-08门诊治疗246例患者植入种植牙500颗的临床资料。结果:246例手术适应症患者,植入500枚种植体全部行义齿修复。术后3月随访,患者无不适感,咀嚼良好,无牙龈出血,X线牙片结果骨吸收均〈0.2 mm,种植体周围无透视区,与骨结合均较好。仅2例种植体脱落,成功率高达99.6%。结论:应用骨内牙种植体修复方法修复不同部位牙列缺损,能达到稳定、舒适、美观、咀嚼功能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后种植体植入存留情况以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该技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我科行种植修复患者110例,根据是否行上颌窦提升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方式进行上颌窦提升并植入Bio-Oss骨粉,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植入种植体。所有入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全口曲面断层检查,牙周探诊深度检查(probing pocket depth,P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根方至窦底实际骨高度(actual bone hight,ABH)。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55例,植入76颗种植体;对照组55例,植入70颗种植体。2组修复后复查,种植体脱落率、PPD深度、BOP指数、P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BH术后即刻与术后3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技术为种植体植入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案,且能保证种植体较高的存留率,以及良好的植体周围健康。  相似文献   

8.
谭红  屈力  钟科  陈一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22-1223
目的观察评价BEGO种植系统种植术后1、3个月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20例患者共计植入种植体20枚,术后1、3个月定期随访,检查患者口腔卫生情况,通过探诊种植体周龈沟观察种植体周软组织情况,拍摄X线全景片检查种植体周硬组织变化,评价种植体术后短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3个月,20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平均值分别为0.32mm、0.47mm,各有1例出现牙龈炎,经局部处理后炎症得以控制,未出现种植体脱落。结论采用BEGO种植系统修复的患者,术后软组织炎症出现少,边缘骨吸收在正常范围内,短期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行骨劈开增量,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种植区骨量不足,牙槽嵴高度充足但厚度仅3~5 mm的患者。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直径3.3~4.1 mm,共计24枚,18例均采用固定修复。结果 24枚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负载12~24个月,无一种植体失败,功能和美学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 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并可同期植入种植体,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46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实行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的41例患者实行观察分析,研究为患者植入46例颗种植体,为全部患者实行1年时间的随访,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经过种植修复治疗后美学满意度达到95.65%,修复的成功率达到82.61%。结论为患者实行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时,应充分结合患者的牙槽骨类型,选择适宜的植入方向,才能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种植水平,从而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膜引导骨再生技术(MGBR)在上前牙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上前牙区唇腭向骨量不足患者38例,共计患齿52颗,将使用MGBR同期植入种植体的30颗设为有膜组,无MGBR植入的种植体22颗设为无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及相对密度、种植前与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差值及相对密度差值、种植体周骨丧失(BL)情况以及种植体短期存活率。结果修复前,两组骨唇腭向的厚度、相对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种植前与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差值及相对密度差值显著高于无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Ⅰ期术后4~6个月植体周BL[(0.14±0.04)mm]显著低于无膜组[(0.19±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种植体短期存活率为100.0%(30/30),无膜组为95.5%(21/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物膜能够增加种植区唇腭向厚度及相对密度,缓解早期种植体周围BL,种植体短期存活率更高,在上前牙种植中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1)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睹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陈一  孙亮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5):569-571
牙种植修复以其诸多优点被誉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但种植术后失败依然存在。咎其原因,种植患者自身因素、应力分布、种植体设计、种植体表面结构、术后护理等都对失败种植体有一定影响。解剖学上,种植体与周围软、硬组织的结合界面和天然牙的牙周组织有很大差别,前者的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铸造桩核修复后牙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40颗患牙,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根管内植入螺纹桩,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做核,再制作铸造冠或烤瓷冠.术后每一年复查一次,观察期为3年.结果:修复患牙40颗,其中成功25例(33颗)占82.5%,X线显示根周无异常影,患者感觉良好,牙龈无萎缩及瘘管.失败5例,失访2例,占17.5%,X线显示根周有阴影,牙槽骨有吸收,患牙有疼痛、松动、牙龈有肿胀.结论:根管螺纹桩、光固化树脂核加全冠修复后牙残根残冠效果良好,临床上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我科对12例14颗在1978年以前经干髓治疗充填术后牙体纵裂的患牙经根管治疗术后采用壳冠修复,取得了保留牙齿、恢复咀嚼功能及形态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男11例,女1例。牙齿14颗,均为,年龄35~53岁,平均46.6岁。龋齿经干髓充填术后  相似文献   

16.
自1965年瑞典科学家Branemark教授首创纯钛种植系统以来,人工种植牙已成为牙齿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上颌后牙区因骨质疏松、上颌窦过度气化、牙槽骨吸收等原因,常常导致垂直骨量不足,这使得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术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和多种生物工程材料应用于临床,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通过上颌窦底提升(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来改变窦底的位置增加垂直骨量,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上颌窦提升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肖琼  陈一  钟科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7):766-767
目的探讨全瓷高嵌体修复后牙的临床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于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口腔修复科就诊行全瓷高嵌体修复的患者31例、37颗患牙,在患者戴用修复体6个月后评价其形态、颜色、边缘适应性、继发龋、折裂松动脱落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1件修复体出现瓷体折裂,1件修复体出现边缘着色,修复合格率为94.6%。结论全瓷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的后牙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对103例锥体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穿翼种植体合适的植体长度和在三维方向上的最佳植入角度。方法 选取103例上颌后牙区骨萎缩患者,对每位患者的CBCT影像进行个性化解剖测量,随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种植体模拟植入,分别测量相对于眶耳平面种植体在矢状方向和冠状方向的角度。结果基于此次分析,翼上颌区种植体以选择≥15 mm的种植体为最佳。相对于眶耳平面种植体矢状面的平均植入角度为(61. 57±4. 21)°;冠状面的平均植入角度为(80. 68±2. 89)°。结论 充分利用翼上颌区的骨量,使种植体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在行翼上颌区种植手术时,尽量选择植入长度≥15mm的种植体;相对于眶耳平面,种植体在矢状面的植入角度约为61°,冠状面的植入角度约为80°。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临床中因为局部牙槽骨骨量不足造成的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方法对36例种植手术过程中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填塞Bio—oss骨粉,覆盖海奥生物膜,术后及二期手术行X线检查及口腔检查。结果1例种植体松动,35例骨结合情况良好,行后期冠修复。结论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解决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材料学、免疫学、病理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种植牙已广泛地、成功地应用于临床。目前报告采用的方法多数分两步,即先将种植体植入缺牙区,愈合后再复诊行牙冠修复。我们根据患者要求采取的种植体植入后即刻牙冠修复,获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完成种植修复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27.5岁。12例中中切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