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大负荷训练期间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12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分成低氧组和对照组,低氧组在赛前大负荷训练期间进行为期4周、每周5天、每天1小时的间歇性低氧训练,其余日常训练两组相同。实验期间每周测试运动员的睡眠质量、耐缺氧能力以及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等指标。结果:4周间歇性低氧训练后,低氧组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尿素水平和肌酸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氧组在耐缺氧实验中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氧组睡眠质量指标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提高男子赛艇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间的耐缺氧能力,改善睡眠质量,间接促进机体在承受大负荷训练负荷时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常压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20世纪 70至 80年代 ,俄罗斯科学家尔·勃·斯特列尔科夫 (Р .Б .Стрелков)首先提出了用相对无害、廉价、简单的间歇性常压低氧 (intermittentnormo barichypoxia,INH)训练取代以往的高原训练和低压舱训练的可能性[1] 。间歇性常压低氧训练是指借助专用仪器 ,使患者或运动员间歇性吸入低氧分压的混合气体 ,给机体以适量缺氧刺激 ,用以治疗疾病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2 ] ,又称“高山气”训练法。需强调指出的是 ,本训练方式是使受训者在安静状态下吸入一定浓度的低氧混合气 ,而并不需…  相似文献   

3.
高原暴露导致的缺氧可引起免疫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改变,高原训练对耐力运动员提高平原的成绩有益处,而高原低氧运动比平原运动更能引起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高原急性运动较量是激发免疫抑制的附加应激因素。故运动员在进行强力运动训练之前先行高原适应,使低氧应激减弱,只有这种模式对耐力运动员才有利,对免疫功能和高原病发生的影响最小。本文就高原环境低氧应激及高原运动与免疫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原医学杂志》2013,(1):59-59
高原训练是赛艇等耐力性项目常用的有效训练手段。近年来,随着低氧训练应用增多,许多项目采用低氧训练结合高原训练。新的训练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有效监控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为实施训练计划、制定疲劳恢复方案、分析训练效果等提供有效帮助。本文通过观察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10天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旨在分析低氧预适应结合亚高原训练前后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借助低氧环境加强机体的缺氧刺激已成为运动训练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有研究认为:低氧刺激的效果并不依赖于低氧刺激的持续性和低氧暴露时间的长短,1至2小时的间歇性低氧刺激比更长时间的持续性低氧刺激能更有效地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1]。在运动训练中,间歇性低氧训练可提供的低氧范围较广,相当于海拔600m~6800m高度,可根据训练和个人的情况合理选择[2]。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定量运动后施加两种不同程度的低氧暴露,观察定量运动后低氧暴露对机体氧合情况、酸碱平衡及缓冲系统产生的影响,为合理运用低氧条件与运动训练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高原缺氧与高原病药物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高原缺氧地区 ,因缺氧而诱发心、脑、肝、肾等器官多种高原病 ,对初到和世居高原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 ,高原缺氧及高原病的防治 ,一直是国内外有关学者持久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印度、墨西哥等高原地区分布较多的国家 ,在高原、宇航、运动员训练等低氧领域内就低氧所致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种种防治措施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取得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 ] 。  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起步也较早 ,经过几代高原医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充分利用高原这一天然低压舱的优势 ,相继就高原缺氧状况、高原世居者及与平原人初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低氧预适应结合亚高原训练前后男子赛艇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方法: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对象,先进行10天HiLo低氧训练,模拟海拔高度为1200~1500 m.再于海拔1500 m进行8周亚高原训练.分别于低氧训练前和亚高原训练前、中、后不同时段测定分析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测试指标包括:氧转运系统指标(Hb、RBC)、内分泌系统指标(T、C、T/C、EPO)、免疫系统指标(WBC、IgA、IgM、IgG)以及CK和BU.结果:与低氧训练前相比,1)EPO在低氧训练后和高原训练第3天出现两个峰值,升高幅度分别为26.27%和26.60%(P<0.01).Hb在低氧后显著下降(P<0.01),高原训练第3天,第1、3、7周,下高原后第2、3周显著升高(P<0.05或P<0.01);2)白细胞在实验期间升高(P<0.01),IgA和IgG无显著变化(P>0.05),IgM在低氧训练后、高原训练第3周、下高原后第2周(P<0.01,P<0.05,P<0.05)显著升高;3)低氧训练后血清睾酮下降(P>0.05),高原训练第3天显著升高(P<0.05),血清皮质醇在高原训练第3周(P<0.01)、第5周(P<0.05)显著下降,T/C在高原训练第3天和第3、5周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10天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态产生良好影响,运动员未出现过度疲劳,血液载氧能力提高,免疫能力未见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8.
<正>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人体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下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以往高原训练的相关研究,多关注高原训练前后运动成绩是否提高,用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辅助说明高原训练是否有效,而  相似文献   

9.
低氧诱导因子-1与低氧训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运动训练中 ,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处于一种相对缺血和缺氧的状态。人们为提高耐力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常常采用低氧训练 ,以增加机体的生理性适应 ,提高运动成绩。在低氧训练中 ,机体组织与细胞在低氧习服适应中是否产生某些特异性物质 ,正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研究表明[1 ] 低氧诱导因子 - 1(Hypoxia-induciblefactor 1 ,HIF - 1 )参与低氧反应的调节过程。1 低氧诱导因子 - 1的结构及调控模式HIF- 1是 1 992年Semenza[2 ,3 ] 在Hep3B细胞株中发现的一种DNA结合蛋白。HIF - 1有 91、93、94、1 2 0kDa的四个肽链 ,91、93、94kDa三链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急进高原前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急进高原后渐进式低氧暴露及急进高原3种不同进驻高原方式的习服效果. 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4人.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在常压低氧舱进行连续10 d的渐进式间歇性低氧暴露训练(1次/d、210 min/次),模拟海拔高度从3000 m递增至4500 m.供氧组急进高原后前10d,对受试者实施渐进式低氧暴露方案:白天活动期间,宿舍内采用弥散式供氧,氧浓度22%~25%o,等效生理高度2600~3500 m;夜晚睡眠期间,利用睡眠氧帐进行供氧,氧浓度25%~27%,等效生理高度2000~2600 m;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比较3组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睡眠情况. 结果 ①在3600 m模拟海拔高度检测,预习服组通过10 d训练后SaO2明显高于训练前(t=3.66,P=0.035).②3组受试者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53~70.865,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7.88,P<0.05或P<0.01). 结论 进驻高原前进行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和急进高原后进行渐进式低氧暴露均可提高缺氧耐力,促进高原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11.
HiHiLo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HiHiLo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1],进一步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国内外体育科研工作者在高原训练思路上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探索出新的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高住低训(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随着HiLo的研究深入,针对传统HiLo训练法缺乏低氧环境运动刺激的不足,有学者[2]提出在HiLo中加入一定的低氧运动,进一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刺激机体产生更大的抗缺氧反应,增进机体的抗  相似文献   

12.
该文提出,用人工降低环境的大气压和吸入气中氧浓度的办法进行仿高原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与速度,减少体力消耗,提高运动员的耐缺氧能力。但便携式器材有一定呼吸阻力,CO_2的滤除性能尚不够满意。  相似文献   

13.
低氧、运动与免疫机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高原训练是体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重要训练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中长跑、游泳、自行车、越野滑雪、赛艇、皮划艇等运动项目。大量研究发现,在高原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有某些生理学效应的优势,但也有相应的弊端。因此,出现了训练方法由传统高原训练到模拟低氧环境训练的不断改进,使运动员通过训练获得一定的生理效应和训练学效应。尽管低氧训练被认为对于运动员机能状况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更加显著的效果,但由于运动员在低氧环境中居住或训练,必然会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和适应,同时对免疫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周高原训练期间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7名上海队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高原训练前1周,高原训练第1、3、4、5周和高原训练后1周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产Omega wave运动员实时机能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的无创心率变异性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时域指标(SDNN、RMSSD、SDSD)和频域指标(TP、HF、LF、LF/HF)。周一晨起前卧位安静状态下测试晨脉(R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晨起后空腹状态指尖采血测试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结果:高原训练后1周CK水平明显高于高原训练第4、5周(P<0.05)。与高原训练第1周相比,BU在高原训练第3、4周逐渐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原训练第1、3、4、5周的SpO2%均显著低于高原训练前1周(P<0.01)。高原训练第3、5周的RHR均明显低于高原训练第1周(P<0.05)。与高原训练前1周相比,高原训练第1周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下降(P>0.05),RMSSD、SDSD、HF分别下降18.60%、20.40%和12.60%,LF下降2.07%,HRV总体指标SDNN、TP分别下降6.47%、6.65%,LF/HF下降29.20%;高原训练第3周,HRV各指标有所回升,其中TP、HF较高原训练前1周相比分别增加14.23%、33.26%(P>0.05);高原训练第4周HRV各指标又开始下降,SDNN、RMSSD、SDSD、LF与高原前1周相比分别下降了16.42%(P<0.05)、21.89%、21.92%、35.31%,且均处于整个高原训练阶段最低值;高原训练第5周,HRV各指标开始回升,LF、LF/HF较高原训练前1周增加了27.17%和27.74%;高原训练后1周,SDNN、RMSSD、SDSD、TP、HF、LF较高原训练前1周分别下降了16.15%(P=0.053)、17.29%、17.71%、25.65%、30.82%、16.90%。结论:(1)5周高原训练过程中,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HRV指标呈波浪形的变化特点,其中高原训练前期主要受低氧环境的影响,高原训练后期主要受训练负荷的影响。(2)高原环境下,HRV可以反映随着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的交互作用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调控能力波动性的变化,提示利用HRV来分析缺氧和训练负荷的交互作用对机体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认为:微血管反应性与耐力性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无创性指标,但在高原训练阶段相关研究的结论尚不明确,这与高原上特殊的缺氧、干燥自然环境、海拔高度以及运动负荷等对运动员微血管反应性的复杂影响有关;微血管反应性应用于运动负荷、专项能力变化的评定可能是评价训练科学性和效果的新手段,但相关研究存在项目单一、特殊训练手段下研究结果不明确等问题,尤其高原训练阶段,研究人员需要从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手段和阶段等方面对微血管反应性在耐力性运动员中的应用进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前、训练后以及回平地半个月后心脏X线形态,其中包括心脏面积、心脏各房室径线及肺动脉段突出度的测量,研究高原训练对心脏X线径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高原训练后,上述径线都较训练前增大,回平地半个月后均有回缩,提示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脏血管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过重,其X线表现为肺动脉段突出及右心增大。②从训练前后心脏X线径线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测出高原训练后肺动脉压是否增高,右心是否增大。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高原反应是部队进驻高原后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部队官兵提前进行缺氧训练,对促进习服高原缺氧环境,缩短适应调整时间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航空兵部队某部进驻高原驻训前,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部分飞行员和地面官兵进行适应性缺氧训练,以观察高原习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高原适应性训练已逐渐成为我军的一种常态化训练模式。医学上的高原特指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的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在我国泛指西藏、青海、新疆南部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地区。与平原相比,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具有气压低、氧分压低、昼夜温差大和紫外线强烈等特点。驻平原地区部队长途机动至高原遂行高原训练和演习任务时,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人体各系统,主要表现为高原反应、消化不  相似文献   

19.
译文文摘     
高原体力训练改善了在高海拔地的竞技状态。但是对平原地的竞技改善却不定论。低氧诱导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是高原工作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低氧,血浆容量迅速降低,红细胞生成素随之增加,从而出现了常见的惭时性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增加。在中度高原逗留了8~10天的非运动员和耐力良好的运动员,其网织红细胞生成量大增。同时在3周的训练期间,个体的血红蛋白增加了1~4%,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的增加更多。正常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世居平原健康运动员急进高原低氧环境下远距离大运动量后对心脏、呼吸、SaO2变化的影响,评价ECG、R、SaO2改变的生理意义。探讨预防或减少急进高原地区高强度运动量并发症的措施。方法:赛前、赛段的间歇期重点进行ECG、R、SaO2监测并随机检查,常用ECG记录、每分钟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进行观察与判断。结果:急进高原地区ECG S-T段呈"缺氧"样降低,呼吸随空气密度下降、大气压降低、肺通气量明显增加,海拔3 500m以上、SaO2〈85%以下,表现头痛、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症状,经及时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并成功治疗外伤30例、急腹症3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高山反应10例。结论:世居平原健康运动员急进高原低氧环境下大运动量后发生的ECG、R、SaO2变化与急进高原环境生理性习服改变有关。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循序渐进的高原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