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小腿胫前、中上部软组织缺损 ,笔者采用双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988年 8月~ 1998年 8月共治疗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4~ 5 6岁 ,平均 33 .4岁。因严重创伤所致胫前软组织缺损 2 8例 ,胫骨骨折内固定感染、钢板外露致缺损5例 ,胫骨骨髓炎致缺损 3例。缺损面积为 10cm× 4cm~ 15cm× 6cm。 (2 )解剖特点 :腓肠肌内侧头起于股骨内髁后方 ,与外侧头肌腹于中线融合 ,下行至小腿中段移行为跟腱的一部分。腓肠肌内侧头的营养动脉于膝关节水平起于动脉内侧 ,静脉与动脉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交腿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足、踝关节严重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 2 0 0 2年 8月— 2 0 0 3年 11月我院 5例足严重损伤病人 ,均为男性 ,年龄 2 6~ 47岁。高压电伤 1例 ,为接触 3 5万V高压电致伤 ;热压伤 3例 ;重物砸伤 1例。设计对侧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皮瓣基部位于小腿后上方 ,后缘位于小腿后正中线 ,前缘位于大隐静脉内侧 ,皮瓣大小为 3 0cm× 11 5cm~ 18cm× 7cm。保护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 ,找到腓肠动脉进入腓肠肌的点 ,并分出腓肠肌外侧皮瓣的营养动脉 ,加以保护 ,切取皮瓣。行创面清创 ,尽量清除坏死组织 ,保留间生态组织 ,对于大血管周围坏死组织可予以适当保留 ,以过氧化氢溶液及 0 1%苯扎溴铵溶液反复清洗创面 ,彻底止血 ,将皮瓣移植缝合于创面 ,皮瓣下放置橡皮引流条 ,双下肢行石膏托固定。结果 所作 5个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及 1个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均顺利成活 ,创面修复满意。结论 腓肠肌肌皮瓣作为交腿应用具有可供切取的皮瓣面积大 ,应用灵活、有足够长的蒂 ,可再利用、抗感染能力强、容易固定、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供区功能不受影响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蹠肌为一发育残迹,膝关节的辅助肌肉。蹠肌起源于股骨外上髁,腓肠肌外侧头的内侧,斜行跨过膝关节走行于小腿后内侧伴随跟腱附着于跟骨。蹠肌肌腹较短,肌腱为一长腱索,常被用做肌腱、韧带重建的材料。蹠肌或腓肠肌内侧头的损伤对运动员来讲是一种常见疾病,称之为“网球腿”(tenns leg)。但临床检查鉴别二者非常困难,因为腓肠肌断裂需手术固定,而蹠肌损伤可经保守治疗,故MR检查可确切提供蹠肌或腓肠肌损伤以及肌肉或肌腱损伤的程度。蹠肌损伤的MR表现根据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迟发性小腿全长肌间血管全部坏死而导致除腓肠肌内侧头以外小腿肌肉全部坏死,仅以皮肤、筋膜、胫骨连足的情况下肢体保留和功能重建的方法. 方法 在去除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和腓骨,小腿全长以皮肤筋膜、腓肠肌内侧头、胫骨连接足的情况下,切取健侧小腿胫后动脉顺行岛状皮瓣带蒂转位覆盖患侧小腿4/5长、1/3周径的骨筋膜创伤面,断蒂时完成皮瓣动脉与腓肠肌外侧头轴型肌动脉吻合,小腿创口完全愈合后行踝关节功能位融合和伸趾中立位趾长伸、屈肌腱悬吊固定.结果 通过带血运巨大皮瓣对患肢进行有效覆盖,随着侧支循环的改善,创口愈合,肢体顽固性缺血痛消失,小腿神经感觉逐渐恢复,并重建了小腿承重与行走功能.结论 除腓肠肌内侧头以外全小腿肌肉、肌间血管均坏死被切除时,小腿皮肤、深浅筋膜组织、腓肠肌内侧头肌瓣与胫骨内血供系统在踝以下所构成的网状侧支循环能为患足提供微量血供,延缓足的坏死,但仅凭这一微量血供无法治愈广泛贫血创面和顽固性肢体缺血痛.健侧小腿内侧顺行岛状皮瓣转位覆盖到巨大严重贫血肢体创面后,大大提升了伤肢的成活质量,最终保留了肢体,重建了功能.皮瓣断蒂时的动脉化处理,为患肢重建了一条永久性轴型肢体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试跑步时足踝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肌肉协同结构,探究运动性疲劳对跑步足踝肌肉协同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12名具有长跑习惯的青年男性受试者,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采集速度为10 km/h、时长60 min双侧腓肠肌内、外侧头,以及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合心率和主观疲劳程度评定受试者疲劳程度,通过非负矩阵算法提取跑步支撑期双侧下肢所测肌肉的协同结构,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跑步初期、跑步中期和跑步末期肌肉协同参数差异。结果:(1)当跑步初期、跑步中期和和跑步末期的协同元个数均为2时,变异值(VAF)均在0.95以上,且三个时期两个肌肉协同结构均存在交替激活现象。(2)对于每个协同结构各肌肉的贡献度,在协同元1中,相比于跑步初期,跑步中期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内、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增加(P<0.05);相比于跑步中期,跑步末期支撑侧腓肠肌内侧头、摆动侧腓肠肌外侧头贡献度降低(P<0.05),支撑侧腓肠肌外侧头贡...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44例新鲜尸体和15例保存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发现膝关节内侧有由一枝叫做隐动脉供给的一块较大的皮肤区。这一隐动脉起于膝动脉降枝,而膝动脉降枝起于膝上15cm处的股动脉内侧,正好位于股动脉穿过内收肌裂孔处之近端。隐动脉在起点处直径为1.5~1.8mm,通过内收肌管顶部后,位于疏松的筋膜间隙中,其表面为缝匠肌,后面为内收大肌肌腱,前内侧为股内侧肌肌腹。在这个间隙内隐动脉向小腿方向直走12~15cm,发出1~4枝皮枝,供应膝上至小腿内侧皮肤,作者通过44例新鲜尸体动脉染料注射,所显示出的正常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MRI解剖。方法 选取因外伤、膝盖疼痛或肿胀在我院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1755例,患者均无间歇性跛行的症状。根据MRI资料,评估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的发生率,并对其位置、形态及走行进行分析。结果 在1755例患者中,存在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的38例(2. 2%),均起自股骨远端后面、内外侧髁上方水平,止于腓肠肌外侧头的内侧面,形态从细线状肌束到粗大状肌束不同。所有患者腓肠肌第三头均走行于腘动静脉的外侧,无走行于腘动脉和腘静脉之间者。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附属第三头变异并非罕见,膝关节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变异第三头的起点、走行及其与腘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在44侧成人下肢标本上,采用巨微解剖及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了隐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探讨带隐血管蒂膝内侧皮瓣、缝匠肌皮瓣、缝匠肌股薄肌双皮瓣、股骨内侧髁骨瓣和逆行岛状隐血管肌皮瓣等的可行性。 隐动脉有起于股动脉、与膝降动脉共干、起于胭动脉三种起源,起始后在缝匠肌深面下行11.2±3.4cm达胫骨平台,于胫骨平台下方1.9±0.8cm处经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穿出缝匠后下缘,主支于胫骨平台下方12.0±2.2cm处与胫后动脉水平骨膜支吻合。起点外径1.9±0.5mm,胫骨平台处外径1.6±0.4mm,主支末端1.0±0.3mm。隐动脉在胫骨平台上段发3~5个分支由缝匠肌深面进入该肌,有2~3支进入股薄肌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小腿肌肉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人小腿肌肉3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可行性及其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10例健康志愿者行左小腿肌肉DTI.观察各肌肉的在DWI图、?图、?图、?图、ADC图和FA图上的表现,并分别测量胫骨前肌(TA)、胫骨后肌(TP)、腓骨长肌(PL)、比目鱼肌(SOL)、腓肠肌内侧头(GM)和腓肠肌外侧头(GL)的?、?、?、ADC值和FA值.比较不同肌肉的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在DWI图上,各肌肉清晰显示,TA的信号最低,最高的是SOL.各肌肉在? 图、?图和ADC图上信号无明显差别.SOL的?小于其它肌肉(P<0.05).TA的?小于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P<0.05).TA和TP的?低于其它肌肉(P<0.05).TA的ADC值小于PL、GM及GL(P<0.05).TA、TP、LP、SOL、GM和GL的FA值分别为0.44±0.03、0.42±0.03、0.37±0.06、0.30±0.03、0.32±0.05和0.33±0.03,不同肌肉的FA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 对正常人小腿肌肉行3T磁共振DTI是可行的,DTI能较好的反映小腿肌肉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评价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小腿腓肠肌内侧头及比目鱼肌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并单侧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42例,常规超声测量肌肉厚度及羽状角。ARFI技术测量踝关节自然位及最大背伸位肌肉组织的声触诊组织定量(VTQ)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腓肠肌内侧头及比目鱼肌的肌肉厚度和羽状角均较其健侧减小(均P0.05);健侧及患侧腓肠肌内侧头的最大背伸位VTQ值均大于自然位,健侧及患侧比目鱼肌最大背伸位VTQ值均大于自然位(均P0.05)。相同体位下,脑卒中患者患侧的VTQ值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ARFI技术能定量客观评价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肉参数,为临床提供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网球腿的受伤机制及MRI表现,以提高对网球腿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22例网球腿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征象。结果:22例中腓肠肌内侧头或跖肌Ⅰ级损伤14例;腓肠肌内侧头Ⅱ级损伤4例;腓肠肌内侧头、跖肌Ⅲ级损伤共4例。结论:网球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T2WI脂肪抑制序列能抑制脂肪、肌筋膜在T2WI上的高信号,从而充分显示肌肉挫伤及肌间隙内的积液。结合此类损伤的临床表现,MRI可以提示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腓肠肌肌皮瓣在小腿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带蒂肌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998年5月—2007年2月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及肌皮瓣进行修复的43例膝部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尖部发生皮肤坏死,经游离植皮修复,受区发生表浅感染2例,供区植皮小块坏死1例,经短期换药处理愈合。结论应用腓肠肌内侧头带蒂肌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供区较为隐蔽,切取后对外形、功能影响不明显,是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趾长伸肌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曦东  张玉和 《武警医学》1994,5(5):249-252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趾长伸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长29.8cm;该肌除由8~20支胫前动脉横向分支供应外,肌下份还有1~3支腓动脉穿支供应,前者动脉主要从肌的内侧入肌,后者主要从肌的后方入肌;腓深神经约发出3支分布该肌,从肌的内侧或后方入肌。利用趾长伸肌可制作以远端为蒂的翻转肌瓣,其肌蒂最低点在外踝突出点上方7.0cm,该肌瓣对小腿中下部开放性胫骨骨折及慢性骨髓炎等,似为较理想的供肌。此外,还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对21例SchatzkerⅠ~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覆盖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肌瓣全部存活,伤口全部愈合,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术后随访0.9~4年,平均2.2年,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内侧Lobenhoffer入路治疗MooreⅠ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Lobenhoffer入路治疗MooreⅠ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6例.自腘横线沿腓肠肌内侧头直切口,沿半腱肌和腓肠肌内侧头间隙暴露骨折端,骨折块直视下复位,后方放置支撑钢板固定.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记录输出功率、蹬踏频率和下肢股直肌、股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运动影像。基于运动影像确定蹬踏周期起止点。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获取各测试肌肉的肌电中值频率、活动水平、激活时间和三组肌肉的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CAI股肌/腓肠肌、CAI股肌/腘绳肌)。结果:在运动结束即刻,蹬踏频率和输出功率分别相对于最大值下降了21.51%±5.40%和56.17%±9.91%。股直肌、股肌、腓肠肌肌电幅值、激活时间和肌电中值频率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单调递减(P<0.05)。肌肉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而协同收缩比率CAI股肌/腓肠肌表现出单调递减趋势(P<0.05)。结论:在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股直肌、股肌、胫骨前肌、腓肠肌都出现较深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协同活动呈现非同步性的变化,引起股肌-腓肠肌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和踝关节拮抗肌共收缩比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伴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选择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16例胫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病灶清除,骨质缺损较多行Ⅰ期或Ⅱ期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联合肌皮瓣、腓肠肌内或外侧头肌瓣加植皮,术后常规滴注引流进行治疗。男14例,女2例,年龄17~59岁。皮瓣面积6 cm×4 cm~18 cm×9 cm。结果随访6~24月,全部转移皮瓣一期存活。Ⅰ期植骨2例,Ⅱ期植骨4例1,例慢性骨髓炎复发,植骨失败,经3次清创后感染治愈;其余病例感染均未复发,植骨愈合好,植骨愈合时间3.4~6.7月,平均4.6个月。结论腓肠肌肌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又可以进行创面覆盖,同时还可以进行滴注引流,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膝降动脉的走行、分支与吻合的解剖学特点,以缝匠肌前缘为中轴,股内侧肌、大收肌腱与股骨内侧髁所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内的皮支穿出点为旋转点,在膝关节内侧上部设计膝降动脉穿支皮瓣,移位修复小腿上1/3前内面、膝关节前内面及胭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共5例,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1~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形美观.结论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是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步行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与健康者对照侧下肢主要肌肉活动持续时间、复杂度、平均肌电值、平均功率频率等指标的差异,为偏瘫患者功能性恢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名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左侧偏瘫6名,右侧偏瘫4名),10名健康者。以0.2 m/s及0.4 m/s步速直线行走,采集患者偏瘫侧及相应健康者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内侧腓肠肌的肌电信号,对数据运用matlab、mega-win及spss软件结合TKE算子进行处理。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以0.2 m/s及0.4m/s步速行走时,与健康者相比,在摆动期内患者胫骨前肌及内侧腓肠肌活动持续时间延长(P<0.01),在第一次双侧支撑期内内侧腓肠肌活动持续时间延长(P<0.01),在单侧支撑期内内侧腓肠肌活动时间缩短(P<0.05)。以0.2 m/s步速行走时,患者胫骨前肌、股直肌的复杂度降低(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某些由步速引起的肌肉活动现象消失,在临床功能性康复训练及治疗中,可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活动的特征性变化制定相应的手段或方法,加强慢速康复动作中胫骨前肌及股直肌的规律性恢复训练,可进一步提升患者步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以股内侧肌动脉体表投影线作为皮瓣纵轴,以直接皮血管发出点为皮瓣中心,设计股内侧肌(肌支)穿支皮瓣修复大腿和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经1~1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皮瓣外形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股内侧肌穿支皮瓣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和易于推广等优点,是修复股内侧和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可行性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