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一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1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15例AMM中,10例病变位于直肠远端与肛管交界处,2例位于直肠,3例位于肛管。肿瘤形态呈蕈伞形肿块9例,肠壁环形增厚4例,肠壁未见明显增厚2例。4例有肺部或者肝脏转移,5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15例患者均未见明星的肠梗阻征象。CT平扫示肿块呈稍低密度,最大径约2~4cm,增强后强化方式不一,以中度强化为主。MRI示肿瘤在T2wI上以等信号为主,T2wI上以稍高信号为主,D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均有明显强化。结论:AMM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AMM病灶较大时,MRI信号不具有黑色素瘤特异性的典型信号。CT检查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灶,MRI检查对其鉴别诊断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免疫组化特点及临床及病理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结果本组病例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8.3岁。主要症状便血、肛门坠胀感、肛门不适及肛门脱出物。病理大体外观:肿瘤多在齿状线附近呈结节状、息肉状、菜花状、溃疡型及平坦型,病理形态:上皮样细胞为主6例,梭形细胞为主4例,小细胞为主1例。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S100、Melan-A在11例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HMB45在10例中阳性,其中1例为阴性。在这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中临床误诊率为81.8%(9/11),术前活检标本误诊率为27.27%(3/11),根治术后标本误诊率为9.1%(1/11)。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极易误诊。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MART-1三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发现肿瘤厚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学特性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5年-2005年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5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5例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岁。手术治疗21例,其中根治性手术(Miles手术)18例。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6年。全组病例总5年生存率为12%,根治手术5年生存率16.7%。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治疗上应行手术根治及淋巴结清扫。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及晚期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结果 CT上早期者未见明显异常,晚期者肿瘤呈蕈伞样充满肠腔而不伴肠梗阻,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并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MRI上早期者肿瘤局限于直肠肛管内,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晚期者肿瘤突破肠壁全层,侵及直肠系膜,并有淋巴结转移,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AMM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用来鉴别肿瘤并评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受累情况,CT有助于评估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兵  傅传刚 《武警医学》2006,17(5):371-374
直肠癌是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中低位直肠癌占70%[1],其术式选择是近年争论的热点之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ne,DST)的出现使低位、超低位结-直肠(肛管)吻合术成为可能,拓宽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提高了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恶性黑色素瘤常见于皮肤,原发于直肠、肛门者稀少,占直肠肛门多发恶性肿瘤中0.2~1.6%常见症状为出血、肛痛、里急后重属高度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现报告笔者遇见的原发性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曹××,男,62岁,患者于1982年9月2日因大便次数增多4~5次/日,呈淡红色粘便。按痢疾治疗无效。查体皮肤未见明显黑色素斑点,心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AMM5例,其中男2例,女3例。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AMM表现明显蕈伞型肿块充满肠腔不伴肠梗阻(n=4),肠壁明显增厚(n=1);2例伴肠周脂肪浸润,其中1例延伸至骶前间隙;4例伴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淋巴结直径>3cm。CT平扫示肿块呈稍低密度影,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3例;AMM及其转移灶在MRIT1WI均呈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抑脂T1WI能更好地显示病灶范围及转移灶。结论肛门直肠部AMM可表现为腔内较大蕈伞型肿块,虽充满肠腔,但不伴肠梗阻,同时具较大淋巴结转移及明显肠周脂肪浸润。MRI对鉴别黑色素性AMM有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107例不明原因发热回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分析了107例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布,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结果总确诊率为99.1%,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分别占46.7%(50例)、20.6%(22例)和15.9%(17例)。化脓性细菌仍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72.0%,36/50),其次为结核分杆菌感染(18.0%,9/50),且均为肺外结核;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是恶性肿瘤性疾病的主要病种(15/17),以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及白血病最常见。除上述本大类疾病外,药物热占总病例数的8.4%(9/107)。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超声刀Milligan-Morgen手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对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混合痔4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0例和观察组12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观察组采用超声刀Milligan-Morgen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差异。结果:术前肛肠动力学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观察组肛管静息压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和直肠最大容受阈值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术后2个月,观察组肛管静息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和直肠最大容受阈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刀Milligan-Morgen手术比传统外剥内扎术对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3例少见的直肠肛管恶性肿瘤影像学诊断王云华在原发性直肠恶性肿瘤中,直肠癌常见,其它恶性肿瘤均少见。本文报道3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见附表。讨论:本文例1符合1961aDawson提出的胃肠道附表3例直肠肛管恶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例性别/年龄症状与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典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MRI表现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RI显示肛管直肠交界区一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影,较为均质,呈椭圆形,大小约3.3 cm×4.2 cm×4.3 cm,直肠系膜及系膜筋膜外亦可见多发结节及肿物,大者3.2 cm×2.5 cm×3.8 cm。术中观察显示肿物呈实性,边界清,表面光滑。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显示HMB45(+)、Melan-A(+),提示恶性黑色素瘤。结论不典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罕见,临床及影像表现通常无特异性,确切诊断需依靠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涎腺肿瘤占所有肿瘤的比例不足3%,其中大多数(60%~80%)为发生于腮腺的良性肿瘤。发生病变的涎腺越小,肿瘤为恶性的可能性越高。其中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占20~25%;颌下腺恶性肿瘤比例稍高,占40%~50%;舌下腺及其它小涎腺肿瘤的恶性率则高达51%~8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特点,评估其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明确病理结果且波谱采集成功的55个乳腺病灶(恶性37个、良性18个)及10个健康腺体的1H-MRS特点。结果37个恶性病灶中有28个在3.22×10^-6处出现胆碱(Cho)峰,9个未出现Cho峰;18个良性病灶有3个在3.22×10^-6处出现Cho峰,其他15个良性病灶和10个健康腺体都未出现Cho峰。以Cho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76%(28/37),特异度83%(15/18),阳性预测值90%(28/31),阴性预测值63%(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81,P<0.01)。1H-MRS阳性病例中,病灶最大径>2.5 cm占48%(15/31),2.0-2.5 cm占42%(13/31),1.5-2.0 cm为10%(3/31)。结论1H-MRS对乳腺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对病灶>1.5 cm的乳腺肿块性病变,可用1H-MRS协助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4.
增强MR灌注成像在骨骼-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目的研究对比剂增强MR灌注成像技术在骨骼-软组织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骨骼-软组织肿瘤39例41个病灶进行对比剂增强MR灌注成像检查。分别计算肿瘤最高灌注区域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和肿瘤边缘-中心灌注差异率(Rrim-cen)。对肿瘤作病理学检查,确定其良恶性,并计数肿瘤最高灌注区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Smax和MVD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MVD和SSmax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良、恶性肿瘤Rrim-cen的中位数分别为0.000和0.278,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z=-4.175,P<0.01),恶性肿瘤的Rrim-cen值大于良性肿瘤。以0.115作为区分良恶性肿瘤的阈值,则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可达82.6%、100%和90.2%。结论Rrim-cen对鉴别良恶性骨骼-软组织肿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用于鉴别较大的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特异性。SI-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情况,但SSmax在良恶性骨软组织肿瘤之间存在较多重叠,还不能用作鉴别良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非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见。我院自1973年6月~1992年12月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3352例,发现非癌恶性病变50例,占恶性病变的0.015%。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6~72岁,40岁以上者35例,占70%;病程最短20d,最长3年6个月;临床表现:与癌类似,包括腹痛、腹胀、呕血、便血、消瘦等;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胃恶性淋巴瘤27例,胃平滑肌肉瘤14例,胃类癌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1例,结肠恶性淋巴瘤4例,直肠类癌1例。(1)胃恶性淋巴瘤27例中,计有淋巴肉瘤15例,网织细胞肉瘤10例,霍奇金病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脾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病理,并进行超声分型。结果:结合病理特点48例脾脏淋巴瘤超声表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脾脏弥漫型,占12.5%(6/48);②粟粒型,占16.7%(8/48);③结节型,占31.3%(15/48);④混合型,占39.6%(19/48)。结论:超声对诊断恶性淋巴瘤侵犯脾脏有较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人结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人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术中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结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恶性淋巴瘤分类法,从4例结直肠淋巴瘤标本中筛选出1株人结肠(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CBL-0301)和1株人直肠(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RBL-0302).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均为非霍奇金(大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5~69条.流式细胞术示DI值1.59~1.71,均为异倍体.HCBL-0301和HRBL-0302分别传至31代和27代,共移植裸鼠326只;自第3代起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CBL-0301多转移肝右叶,转移率为100%,淋巴结转移率和腹腔种植转移率为67.4%;HRBL-0302多转移左右肝叶,转移率为63.7%,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种植转移率为56.4%.人结直肠恶性淋巴瘤在裸鼠结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并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首次成功地建立人结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HCBL-0301和HRBL-0302,并具有自发性高转移特点,可用于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基础及实验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肿瘤患者80例(恶性肿瘤35例、良性肿瘤4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0~80(45.5±10.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 PET/CT及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2种检查的间隔时间在2周内。分别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扫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 结果 35例恶性肿瘤中胸腺癌15例,淋巴瘤1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7例,神经内分泌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滑膜肉瘤各1例。18F-FDG PET/CT诊断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93.3%(42/45)]及准确率[95.0%(76/80)]均高于增强CT[71.4%(25/35)、77.8%(35/45)、75.0%(60/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2、4.357、12.471,均P<0.05);18F-FDG PET/CT对胸腺癌、淋巴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93.3%(14/15)、100.0%(10/10)、85.7%(6/7)]均高于增强CT[60.0%(9/15)、50.0%(5/10)、28.6%(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6.333、4.333,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该病主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占位性病变46例患者,均行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800及1000 s/mm^2各2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18例。当b=8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54±0.28)×10-3 mm^2/s、(1.01±0.09)×10-3 mm^2/s、(1.49±0.06)×10-3 mm^2/s;当b=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ADC值分别(1.45±0.28)×10-3 mm^2/s、(0.90±0.08)×10-3 mm^2/s、(1.49±0.09)×10-3 mm^2/s;良性与恶性及正常与恶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lt;0.05)。在b值800×10-3 s/mm^2、1000×10-3 s/mm^2时,恶性病变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7~1.05)×10-3 mm^2/s、(0.90~0.97)×10-3 mm^2/s,将ADC阈值定为1.050、0.969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5%、70%,特异度100%、100%。时间-信号曲线:28例恶性病变中流出型(Ⅲ型)18例(64%),平台型(Ⅱ型)9例(32%),流入型(Ⅰ型)1例(3.5%);18例良性病变中流入型(Ⅰ型)13例(72%),平台型(Ⅱ型)3例(17%),流出型(Ⅲ型)1例(6%);时间-信号曲线诊断标准判断其敏感度96%(27/28),特异度83%(15/18)。结论单独采用DWI或三维动态增强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均存在局限性,联合运用二者,可互补彼此不足之处,提高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高能量的骨盆骨折常引起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直肠肛管损伤、膀胱尿道损伤和女性生殖道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