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骨髓腔通路输注高渗盐液对失血性休克犬的复苏效果及其体内微环境的改变.方法 健康雄性家犬18只,体重16~19kg,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HSH组、NS组和Sham组,每组6只.建立犬失血性休克模型.HSH组经骨髓腔快速推注7.5%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复苏液体(HSH:1 000ml 6%羟乙基淀粉40溶液中加入66g Nacl),NS组推注0.9%生理盐水;Sham组动物仅行全身麻醉、呼吸机辅助呼吸,不做放血和输液处理.观察复苏后犬血流动力学、髓内压、血钠及乳酸水平的改变.结果 休克后,HSH组和NS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髓内压与相应时间点Sham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乳酸水平显著上升(P<0.05).经骨髓腔通路复苏后,HSH组MAP、CVP和髓内压与相应时点NS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5),与相应时点Sham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水平较休克期显著下降(P<0.05).复苏后血钠水平暂时上升,并在复苏后120min降至基础水平.复苏后NS组MAP、CVP和髓内压显著低于相应时点Sham组水平(P<0.05),复苏后120min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基础值(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HSH复苏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稳定内环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复苏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3.
复方高渗盐溶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方高渗盐溶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HSH或乳酸林格氏液(RL)复苏,复苏后1、2、4小时处死动物,使用HE染色、透射电镜及TUNEL法观察其脾脏中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L组复苏后1小时、HSH组各时相点凋亡指数(AI)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SH组各时相点AI无明显差异(P〉0.05)。RL复苏组除复苏后1小时外,AI均明显高于HSH组(P〈0.05)。结论 HSH能减少失血性休克诱导的脾脏淋巴细胞过度凋亡,对失血性休克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陈俊枢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383-1384
目的:观察并研究多发性骨折伴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实施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接受治疗的多发性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正压液体复苏,实验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凝血酶原时间( PT)、输液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T更短、输液量更少,治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因失血而休克的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和其他各类代偿机制得以调动,为各部分器官血流灌注提供了有效保障;治愈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6.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等有关问题。方法将69例严重创伤(AIS≥3或ISS≥16)病例,按照ISS值分为ISS<25组与ISS≥25组,分别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创伤后失血量与输血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治愈率为84.1%,凝血象异常占76.8%(53/69),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72.3%。ISS≥25组与ISS<25组比较,PT时间明显延长(P=0.016),失血量、输血总量显著增加(P=0.028,P=0.004)。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损伤越严重对凝血功能影响越大;在积极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需要外科确定性手术止血;在补充血液丢失时须充分考虑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氧自由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乳酸林格液组(LR组)、6%羟乙基淀粉组(HES组)、7.2%高渗盐/6%羟乙基淀粉组(HSH组)、单纯休克组(SA组)。采用改良Wiggers法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监测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分别于休克前(Tb)、休克1h即刻(Ts)及复苏后4h(Td)取静脉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SA组大鼠在Ts时间点处死取肝组织保存。LR、HES及HSH组分别以3倍失血量LR液、1倍失血量的HES液和6ml/kg的HSH液复苏。LR、HES、HSH及C组大鼠在Td时间点处死,取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NF-α、NF-κB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电镜及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复苏4h内HES维持MAP的稳定效果优于LR及HSH。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血中AST及ALT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iNOS、NF-κB表达升高,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与SA组比较,LR、HES及HSH组上述指标表达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LR、HES及HSH组间比较,LR组上述指标升高最显著,肝组织病理损伤最重,而HSH组各指标表达减少,肝组织病理损伤较轻。结论 HSH能减少肝组织iNOS、NF-κB的产生,降低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失血性休克后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凝标本的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手术前送检(即采即送)合格的标本50份立即测定PT、APTT和在室温下放置2、4、8 h测定PT、APTT;抽取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50份,用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10、15 min后测定PT、APTT。结果 PT、APTT在4 h内测定的结果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 h测定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10 min测得结果与离心2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15 min时测得结果与离心2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T、APTT时应掌握好标本离体后放置的时间以及标本的离心速度和时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静  韩忠学  高万峰  王俭  樊霞 《武警医学》2015,26(2):167-169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患者检测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严重烧伤84例, 根据年龄分成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少儿组;选择健康体检人群25名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内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老年组入院第1天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明显升高, 最高达(4.74±1.69)g/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 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在入院第7天升高明显, 达(20.22±6.59)s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年组凝血4项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仅APTT有轻度上升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儿组APT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与对照组比较偏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凝血功能对严重烧伤患者的诊治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羟乙基淀粉经骨髓通路复苏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成年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20只).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成功后,对照组(20只)经外周静脉给予6%羟乙基淀粉(HES,130/0.4,4ml/kg); 实验组(20只)经骨髓通路给予6%羟乙基淀粉(HES,130/0.4,4ml/kg); 此后两组都给予...  相似文献   

12.
新型钙增敏剂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动物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新型钙增敏剂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动物心肌功能与结构改变的影响,明确MCI-154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家兔和大鼠两种动制作失血性休克模,设立MCI-154治疗组和等渗盐水对照组。监测家兔心肌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大鼠血浆CK-MB和LDH并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自血回输救治异位妊娠急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3年中50例异位妊娠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抢救成功,高渗盐水联合自血回输效果好。输血反应发生较少。结论高渗盐水联合自血回输是救治异位妊娠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Wound shock: a history of its study and treatment by military surge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reatment of wounds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the time of the Trojan War. However, it was not until 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at shock was described as an entity distinct from the wounds themselves and that efforts were directed at more than just treatment of the wound. The need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morrhagic shock was first recognized in the Spanish American War, as was the association of sepsis with shock. World War I showed the need for blood in the treatment of "wound shock," a lesson that had to be relearned in World War II through bitter experience. Studies in the Korean War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the existence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was confirmed by studies in Vietnam. The treatment of hemorrhagic shock is now very effective, but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and septic shock remains un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应用放射免疫技术观察分析了低氧条件下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浆血栓素和前列环素含量变化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失血性休克后TXB_2和6KPGF1a的平衡失调直接参与了休克后肺损伤的重要原因,用高渗盐液复苏能纠正其TXB_2与6KPGF1a平衡失调,降低肺损伤程度,对休克后的肺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不同方法液体复苏和护理干预对非控制性失血休克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855例非控制性失血休克胸腹多发伤患者。纳入对象分为两组:低压复苏组573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收缩压控制在80~85mm Hg,输液总量1 000m L;传统复苏组282例,术前强制性输液,输液总量2 000m L,收缩压维持在85mm Hg以上。比较分析两组血液和输液需要量、病死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和凝血象。结果总病死率9.2%(79/855),53.2%死于失血性休克并凝血病。存活病例治愈的主要并发症:凝血病131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1例、过负荷补液71例、急性肺损伤70例、轻度心脏衰竭46例。低压复苏组与传统复苏组输血输液需要量、病死例数、术后早期异常指标并需要处理的例数、凝血象检查、ICU时间≥7d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性失血休克采用"损害控制性复苏"即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可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干预重点是掌握复苏压力、时间、方法和凝血因子全面及时补充;并发症护理重点为"致死三联征"即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  相似文献   

17.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骨盆骨折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控制液体复苏组24小时总输血量、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明显小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减阻剂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致伤大鼠皮肤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抗氧化能力。方法 60只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302±26)g,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在30 min内自颈动脉放血完成失血性休克,最终的指标为平均动脉压(40±5)mmHg,然后静脉给予内毒素10 mg/kg,休克30 min后开始液体复苏。复苏时间为5 min。A组静脉给予3.5 ml/kg的生理盐水;B组使用内含0.4 mg/ml的透明质酸和0.05 mg/ml聚氧化乙烯作为减阻剂的等量生理盐水复苏;C组使用内含芦荟提取物0.05 mg/ml的等量生理盐水复苏。在不同时间点,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大鼠左侧腹股沟皮肤灌注情况,并测定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A、B、C三组的生存率分别为15%、55%和60%。三组的MDA和SOD在失血性休克开始后均显著升高并持续至实验结束。与A组比较,B和C组应用减阻剂60min后皮肤血流灌注得到改善并维持至实验结束,B和C组的SOD显著高于A组,MDA显著低于A组。结论减阻剂可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大鼠模型中,提高大鼠生存率、有效改善大鼠的皮肤微循环、增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希国  刘小丰  苏嘉  张永 《武警医学》2013,24(9):804-806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