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2012年儿科门诊收治的40例热性惊厥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热性惊厥随访期间未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首次发病年龄、发病时体温、家族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复杂型惊厥、脑电图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性别、维生素D缺乏症、母乳喂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可造成患儿惊厥性脑损伤,少数可转化为癫痫,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根据患儿复发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降低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杨焕芳  袁嫡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50-2951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003年收治的8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无复发患儿比较.结果:88例中复发49例(占55.6%).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年龄(<1岁),初次发作体温(<38.5℃)等因素有关.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一旦发热,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复发危险因素及愈后情况。方法结合9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复发46例(52.9%),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性惊厥有关(P〈0.01);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8例(20.7%),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1岁、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有关(P〈0.01);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2.29%),说明热性惊厥患儿绝大部分愈后较好,智力低下及行为障碍发生率低。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秀芹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7-2258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结合11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48例(41.4%)。复发危险因素与初发年龄〈2岁、初发体温〈38.5℃、复杂型热性惊厥、惊厥家族史、发作形式(P〈0.01)及脑电图异常(P〈0.05)有关。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小儿热性惊厥256例临床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热性惊厥(Fc)是婴幼儿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诊断及随访256例热性惊厥患儿,现将临床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照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95例和复发组6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热性惊厥类型,分析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儿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儿首次发作平均年龄及发作时平均体温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低龄和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需采取有效预防性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首次热性惊厥(FC)患儿212例的复发情况及可能引起的复发的11种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FC的复发。方法随机选择212例首次发作的热性惊厥患儿,对他们随访2~4年进行总结,对影响复发的11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首次热性惊厥复发率是59.6%,且与发病时体温、年龄成负相关;与家族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呈正相关;与性别、围产期、佝偻病、贫血、喂养方式无关。结论由于FC可造成惊厥性脑损伤,减少或控制FC的复发,可从预防或治疗引起FC复发的上述5种因素着手,减轻或防止患儿智能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初发热性惊厥患儿共94例进行随访,将患儿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对两组患儿热性惊厥的初发年龄、初发体温、家族病史及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复发组患儿中男性患儿31例(65.9%),女性患儿16例(34.1%)。复发组患儿的初发年龄为(13.27±2.38)个月,初发体温为(38.46±0.24)℃,具有家族病史的患儿数量为23例(48.9%),家长对热性惊厥的预防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患儿数量为14例(29.8%);无复发组患儿的初发年龄为(15.41±5.26)个月,初发体温为(39.21±0.16)℃,具有家族病史的患儿数量为7例(14.9%),家长对热性惊厥的预防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患儿数量为28例(59.6%)。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相关因素包括复发与初发年龄、初发体温、家族病史及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医师应从降温治疗、加强健康教育等方面做好积极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9.
林加斌  项跃林  朱凯 《安徽医药》2007,11(6):537-538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2年12月~2005年12月本科收治的75例首次发作热性惊厥患儿的首发年龄、发作次数、发作时体温、持续时间、发病季节、伴随疾病、脑电图改变、治疗及转归等进行随访观察及研究.结果 热性惊厥患儿首次发病多见于6月龄~3岁,以7~9月发病率最高,62.7%的患儿发作一次,复发率为37.3%,FC的复发与首次发作时的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和FC分型、脑电图表现以及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热性惊厥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有遗传倾向性,伴有危险因素者易复发且易转为癫痫,对首次发作患儿应进行危险因素评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0.
姚行松 《福建医药杂志》2007,29(2):143-143,146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期常见病症,平均发病率为2%~5%,其复发率高达30%~40%.热性惊厥约95%在热起的24小时内发作.预防复发、减少不良后遗症是儿科医生关注的热点.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们对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1]、有复发危险因素的58例患儿采取间歇安定片预防用药,观察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9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40例,引起复发的原因为FC分型、初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家庭史及脑电图是否正常有关,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FC的发生与年龄及惊厥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有家庭遗传倾向,少数可转为癫痫,对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2.
影响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高热惊厥(FC)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240例首次FC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将复发FC的5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无复发的18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惊厥类型、脑电图、贫血、血钠浓度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C中复发率为24.17%;复发1~7次,平均(1.9±1.1)次;6例转为癫痫(10.34%);引起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男性、首次发作年龄小、体温低、复杂型惊厥、脑电图异常、贫血、血钠浓度低。结论FC复发率较高,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少数可转为癫痫,对生存质量及预后有不良影响,对具有上述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处理发热和惊厥的自我管理,发作频繁应按癫痢药物治疗原则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黄庆海 《中国医药科学》2014,(7):179-180,19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200例患儿中有153例患儿得到至少1年的随访,其中复发51例,复发率为33.3%。结论充分了解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并给予合理有效的诊断治疗是保证患儿获得良好预后和减少不良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对热性惊厥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已发一次热性惊厥的患儿,在体温再次达37.5℃以上时,治疗组口服苯巴比妥3~5mg/(kg·d),预防热性惊厥,对照组未作预防热性惊厥处理。结果随访1~5年,治疗组2例(3.33%)热性惊厥复发,对照组19例(36.54%)复发。结论苯巴比妥对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对小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7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2~5年的定期随访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有13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3例,注意力不集中2例,语言表达差3例,计算缓慢或出错2例,理解判断力差3例。结论热性惊厥首发年龄小,复发次数多,惊厥持续时间长及复杂性热性惊厥均是造成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高风险因素,故应提高积极防治热性惊厥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对热性惊厥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已发1次热性惊厥患儿,在体温再次达37.5℃以上时,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4 mg/(kg·次)预防热性惊厥,对照组未作预防热性惊厥处理。结果:随访2-5年,治疗组1例(1.25%)热性惊厥复发.对照组27例(33.75%)复发。结论:苯巴比妥对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高热惊厥(FC)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220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复发的FC患儿60例为观察组,以未复发的FC患儿160例为对照组,随访1—2年,比较两组患儿FC的相关因素差异。结果FC复发率为27.3%;观察组在患儿性别、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时体温、发作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惊厥的类型、阳性家族史、围生期异常、存在合并症、发作后脑电图异常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C复发率较高,少数可转为癫痫,积极防治FC复发相关因素,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对患儿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对热性惊厥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研究共纳入406例患儿(平均年龄24个月),进行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患儿均至少发生1次热性惊厥,在所有发热性疾病期间,参与者每8 h口服地西泮0.33 mg/kg体重或安慰剂。结果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90%的患儿出现热性惊厥复发),服用地西泮后每人每年热性惊厥的风险降低了44%(RR=0.56,95%CI 0.38~0.81,P=0.002)。对首次复发的热性惊厥的时间长度的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但是在调整协变量后,发现地西泮对减少热性惊厥复发具有益处(P=0.027)。对热性惊厥发作时接受研究药物的患儿(地西泮组7例,安慰剂组29例)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地西泮后热性惊厥的风险降低82%(RR=0.18,95%CI0.09~0.37,P<0.001)。在至少服用1次地西泮的153例患儿中,39%出现运动失调、嗜睡或易怒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儿童仅在发热时口服地西泮是安全的,可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易感因素,以便于为相关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小儿热性惊厥患者,本研究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为了方便计算本研究选择100例不存在惊厥的普通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存在发热症状的热惊厥患儿100例作为观察组,对于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两组患儿的体温、家族史、骨碱性磷酸酶增加情况,并且分析出现热性惊厥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和发病时间等等。结果对本研究两组患儿的体温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最高体温超过39.1℃的患儿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儿存在有家族史和骨碱性磷酸酶增加的例数也比对照组更多,两组进行比较,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以外,观察组当中男性患儿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年龄不超过1周岁患儿的发病率高于年龄超过1周岁的患儿,夏秋季节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等。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易感因素较多,存在有抽搐家族史、患儿的体温能够超过39.1℃,通常情况下都存在有缺钙情况,患儿的年龄不超过1周岁容易发病,一般情况下,夏秋季节是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的高危季节,这种病情的发病率男性患儿高于女性,所以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惊厥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预后,总结认识,合理防治。方法对我科3年来收治的26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在1~2周全部治愈出院,无癫痫、智力障碍后遗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发生,复发6例。结论引起小儿热性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有效降温,止惊,保护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均衡,增强患儿体质,积极防治,早期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发生,预防后遗症发生很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