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常规组对患者应用常规训练,治疗组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训练。所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AM)、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训练后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效果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蜡疗联合肌力训练对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选标准,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42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8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再次基础上给予蜡疗联合肌力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和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FMA)下肢运动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收集评估结果,对比两组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8周康复治疗后,两组下肢FMA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分数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DL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分数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蜡疗联合肌力训练能够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易龙  )  张利芳  )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61-262
目的探讨爬行运动训练(CE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RRT)治疗组(n=28)和爬行运动训练(CET)治疗组(n=28),爬行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入爬行运动训练进行治疗。RR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6周、CET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爬行运动训练治疗6周。所选取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爬行训练治疗每日一次,每次45min,每周训练6次,连续治疗6周。结果治疗6周后CET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RRT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RRT组与CET组相比,CET组治疗效果较RRT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爬行运动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训练,其中治疗组在训练前进行15~20min运动想象训练。运动再学习训练1次/d,40min/次,疗程6周。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指数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改善明显优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被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后,对其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7年8月~2018年6月期间在阳春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7例,将其按照随机的字母编号分成康复组与智能组,康复组患者实施基础的康复治疗,智能组则在康复组的基础上加入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MI-L、FAC、FMA、ADL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的MI-L、FAC、FMA、ADL等评分比治疗前有所提高,且智能组提高的幅度较大,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下肢运动功能,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末使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步行速度、步长等指标进行步行功能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比较训练不同时间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MBI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MBI较对照组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使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绝大部分患者存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参与为增加肌力和体能而制定的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肌力训练观察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专项肌力练习与下肢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后遗留下肢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出院后2组患者针对个体化危险因素均给予规范的药物预防卒中再发风险因素控制,对照组出院后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的卒中后康复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参与我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的肢体康复训练。训练计划由专门人员指导进行。6个月后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骨骼肌含量,采用等速肌力检测仪对下肢肌力进行分析,比较患肢髋关节、膝关节伸肌群与踝关节曲肌群肌力。同时对下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肢骨骼肌含量、下肢肌群肌力测量,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FMA评分及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肢骨骼肌含量、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FMA评分及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项肌力练习与下肢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院后2组患者治疗药物方案相同,对照组给予社区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用生物肌电反馈训练。6个月后,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骨骼肌含量,采用等速肌力检测仪对下肢肌力进行分析,比较患肢髋关节、膝关节伸肌群与踝关节曲肌群肌力,同时对下肢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SDSS评分)、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2组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FAM)对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DSS、QOLI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QOLI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患肢骨骼肌含量、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下肢功能FMA评分、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肢体骨骼肌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社会功能障碍,促进卒中后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感觉功能训练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价值.方法 将6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恢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感觉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训练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和躯干肌肉耐力及本体感觉、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和躯干肌肉耐力及本体感觉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功能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其肢体感觉,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元化培训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规培医生进行医院感染防控培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ICU轮科3个月或以上的规培医生60人,按照进入ICU的时间分组,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30人为对照组,2020年2月至5月入ICU的30人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试验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由科室感控护士主导培训过程,通过手卫生流程图、穿脱隔离衣视频、自制感控宣传微电影、微信公众号感控专栏、感控工作坊、理论与操作考核、实时反馈等分阶段进行培训。培训完后对比评价两组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医院感染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规培医生实际手卫生执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56/60)比80.0%(4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对照组规培医生的医院感染知识得分为80.0(75.0,85.0)分,试验组为90.0(80.0,9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9,P=0.001)。试验组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6.7%(22/331)比12.8%(47/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3,P=0.006)。结论 运用多元化方法培训医院感染防控,有助于ICU规培医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对提高ICU规培医生临床工作中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瑞  张博  胡骏  赵卉  杨琍琦  丁宏 《安徽医药》2016,37(12):1582-1585
目的 初步设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人文医学知识培训结构。方法 2015年5~12月选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从事管理和研究的工作人员作为咨询专家人选,采用Delphi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高于90%,前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8、0.83;根据设定的重要性得分均数和变异系数标准,初步筛选出培训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人文基础、沟通技巧、职业素养、患者服务和15个二级指标构成,前两轮咨询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4和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轮咨询确定所选指标的权重值。结论 咨询专家代表性好,积极性和权威性高,筛选出的培训指标体系可应用到住院医师人文医学培训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元化培训模式在机动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机动护士库中机动护士140名,其中2014年的70名为对照组,2015年的70名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培训,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培训结束后评价机动护士的核心能力,护士、医师、患者及家属三方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机动护士经过多元化培训后基础理论、专科护理技能成绩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机动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100%,医生、护士认为培训后机动护士的工作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提高率达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机动护士进行多元化培训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机动护士的核心能力,提高护士、医师、患者及家属三方对机动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宗毅  刘风  洪波 《中国实用医药》2014,(19):275-276
目的分析研究在院前心肺复苏培训中,团队综合演练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心肺复苏(CPR)团队综合演练对本院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小组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小组技术操作及团队素能水平就行考核评价,对比培训前后成绩变化。结果使用模拟人进行培训后,急救小组技术操作水平和团队素能得到明显提高,考核成绩远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院前急救小组业务能力的提高,团队综合演练有着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急救小组的技术操作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团队配合能力,有利于其整体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20.
To evaluate three promising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es to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ism, 69 male alcoholics in standard inpatient treatment participated in either a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group (CST), a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group with family participation (CSTF) or 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od management training group (CBMMT). Alcoholics who received CST or CSTF drank significantly less alcohol per drinking day during 6-month follow-up than those in CBMMT. The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abstinence rates or latency to relapse. All groups improved in skill and anxiety on the extensive battery of process measures, including role-play tests of general and alcohol-specific coping skills, but those in CST improved most in skill in alcohol-specific high-risk role plays and in ability to relax after the role plays. Alcoholics' skill, response latency, anxiety and urge to drink during alcohol-specific role play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reatment outcome,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process measures in treatment outcome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treatment mat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