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在产后阴道前壁膨出中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家庭训练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改善产妇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接收的86例产后阴道前壁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家庭训练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案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I、Ⅱ类肌肌力、盆底肌电位活动均值均显著上升,疲劳度均明显下降(P <0.05);治疗后与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盆底I、Ⅱ类肌肌力、盆底肌电位活动均值均明显较高(P <0.05),疲劳度显著较低(P <0.05)。结论在产后阴道前壁膨出中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家庭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盆底康复效果,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防作用,同时该治疗方式简便、廉价,尤其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6,(16):77-80
目的观察剖宫产及顺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对其改善作用。方法 30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n=150)和阴道顺产组(n=150),比较产后两组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差异,比较产后6周两组间盆底肌力差异及血清松弛素(RLX)水平及产妇盆底结缔组织中胶原含量差异。选择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差异。结果剖宫产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PFD发生率显著低于顺产组;剖宫产组阴道横断面肌力分级显著高于顺产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结果显示显示剖宫产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的肌电压高于顺产组,疲劳度则低于剖宫产组;剖宫产组血清RLX水平显著低于顺产组,产妇盆底结缔组织中胶原含量则显著高于顺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后,剖宫产组和顺产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显著提升,血清RLX水平显著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顺产,剖宫产对盆底功能造成的损伤较小,盆底肌电刺激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PFD患者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76例和剖宫产组44例,对两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以及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情况进行评定,对肌力在Ⅱ级以下者,给予积极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机制进行干预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2.1%,阴道后壁脱垂率为73.7%,子宫脱垂率为30.3%,剖宫产组分别为61.4%、18.2%和13.7%,两组对比,阴道分娩组的上述指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的盆底肌力受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但随着对肌力受损产妇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的干预,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阴道分娩组的肌力受损率明显下降,较产后6-8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在产后6个月的受损率比较,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虽然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更为明显,产后POP的发生率较高,但产后给予积极的功能训练干预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力,预后较为可观。因此,在产妇分娩时,不应该为了避免对盆底肌力的影响而刻意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4.
张淳子  全晓洁  沈玮  葛环  常小霞 《江苏医药》2023,(10):1032-1035
目的 分析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5 406例产后6~8周初产妇,根据有无SUI分为SUI组(1 498例)和非SUI组(3 908例),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检测盆底电生理指标,分析初产妇产后发生SUI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SUI组相比,SUI组年龄较大,BMI和阴道分娩率较高(P<0.05)。SUI组Ⅰ型肌纤维疲劳度和Ⅱ型肌纤维疲劳度正常率高于非SUI组,SUI组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低于非SU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 24.0~<28.0 kg/m2、BMI≥28.0 kg/m2是初产妇产后发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剖宫产、Ⅱ型肌纤维疲劳度异常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较高是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BMI、分娩方式、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值是初产妇产后发生SU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冬晴  陶玉玲 《江西医药》2021,56(4):458-461
目的 评价2019年在我院盆底康复中心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的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疗效.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90例欲在我科盆底康复中心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的产后42d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选取在我科行盆底筛查的产后42d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完成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1疗程的同时指导其自行在家进行Kegel运动,对照组仅告知其自行在家进行Kegel运动.于产后3月再次利用电生理盆底筛查仪及结合手检评估患者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基电值以及子宫、阴道前后壁脱垂情况.结果 ⑴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基电值、疲劳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对照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基电值、疲劳度略优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略优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疗效显著,是治疗轻中度盆腔脏器脱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清芳 《黑龙江医药》2023,(5):1199-1201
目的:探讨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表法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实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漏尿情况、盆底肌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干预前漏尿情况、盆底肌力以及生活质量比较(P>0.05);观察组干预后国际尿失禁问卷调查表(ICIQ-SF)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对照组,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简表(QOL-BREF)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症状,显著增强患者盆底肌力,促进患者产后康复,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产褥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筛查,探讨不同分娩情况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9月于产后6~8周在我院进行盆底肌电筛查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情况分为剖宫产组(92例)、顺产分娩的会阴无裂伤组(57例)、会阴裂伤组(95例)、会阴侧切组(38例),共282例,使用盆底肌电分析系统进行盆底筛查评估。结果 (1)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快肌(Ⅱ类)纤维阶段肌力最大值、慢肌(Ⅰ类)纤维阶段肌电平均值、肌电总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阴道分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变异性、快肌(Ⅱ类)纤维阶段肌纤维上升时间与恢复时间、慢肌(Ⅰ类)纤维阶段肌电变异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娩能引起盆底功能障碍,各种分娩均影响盆底肌电活动协调性;剖宫产产妇盆底主要存在高张型功能障碍,需要进行放松训练;阴道分娩产妇盆底主要存在低张型功能障碍,需要进行肌力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效用。方法:选取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几个组别。检测产妇治疗前后的I类,II类的盆底肌纤维、肌电位均值情况以及疲劳度情况。结果:每组盆底肌电位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度则明显降低。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以及三者联合治疗可以发挥非常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盆底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盆底肌减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的肌电活动、疲劳度、1h漏尿量、尿失禁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盆腔器官脱垂(POP)、阴道壁松弛、排尿困难、性交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Ⅰ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h漏尿量、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QO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壁松弛及POP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能有效改善阴道肌电压力,减轻尿失禁、阴道壁松弛及POP情况,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9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各46例,分别采取常规康复指导与综合性产后康复治疗。最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及受损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优良率(93.48%)明显优于对照组(82.61%),且治疗前,两组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手法治疗后,观察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纤维疲劳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尿频、尿急、下腹酸胀、下坠感、阴道干涩、阴道松弛等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现象,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产科相关因素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其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足月初产妇423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221例,剖宫产组202例。行盆底结构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临床问卷调查,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评分了解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与妊娠、分娩相关的不同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调取产科住院病历统计分析产科相关因素。结果 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后SUI、POP的发生率为8.9%(18/202)、27.2%(55/202),阴道分娩组为15.4%(34/221)、37.6%(83/221),两组SUI、POP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SUI、POP发生的其他产科因素中,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SUI、POP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P<0.05),而孕次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阴道分娩、分娩前BMI、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产后早期女性PFD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常规会阴侧切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分娩的孕妇202例,孕妇根据阴道分娩后是否采用侧切手术,分为侧切组和非侧切组,每组101例.侧切组孕妇全部于阴道分娩时给予会阴侧切术,而非侧切组孕妇自然分娩.观察2组孕妇产后2个月内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发生情况,盆底肌力,盆底结构及盆底神经反射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侧切组孕妇产后出现SUI的发生率为15骀.84%明显高于非侧切组的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产后均出现POP现象,但均在Ⅱ度以内,未出现Ⅱ度以上脏器脱垂情况,且2组孕妇的Ⅰ度和Ⅱ度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切组孕妇产后盆底肌力Ⅰ类肌力的异常发生率为84.16%较非侧切组的为68.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孕妇产后Ⅱ类肌力的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组孕妇阴道动态压力的异常发生率80.20%,高于非侧切组孕妇的发生率60.40%(P<0.05),侧切组孕妇产后阴道开口宽度略低于非侧切组孕妇(P<0.05);但2组孕妇产后会阴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组孕妇中心腱移动度长于非侧切组孕妇(P<0.05),侧切组孕妇产后会阴疼痛感的发生率,外阴神经反射减弱的发生率及肛周反射减弱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侧切组孕妇(P<0.05).结论 常规会阴侧切会增加孕妇产后SUI的发生情况,且对盆底肌、盆底神经反射及会阴体中心腱移动度有影响,不利于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8):73-7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与康复器联合干预对产后远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康复器干预,对照组仅给予Kegel运动干预,比较两组远期SUI的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最大肌电压分别为(9.22±3.28)μV和(14.28±3.97)μV,两组干预之后POP-Q分类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年后随访,研究组和对照组SUI的发生率分别为8.00%,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康复器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对预防和减少远期SUI的发生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郭小梅  苏丽 《贵州医药》2022,46(1):97-9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的盆底神经肌电生理及盆底肌功能影响。方法将106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在产后24h进行盆底肌综合训练,产后42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在产后给予常规治疗与一般性康复指导,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功能水平高、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产后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盆底肌功能,恢复盆底神经肌电生理,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巨大儿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经B超结合临床提示胎儿体质量≥4000 g的180例产妇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卧位待产和分娩,实验组实施分娩球和自由体位相结合方式待产和分娩。比较两组产程、产钳应用、产道裂伤情况、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相关情况、盆腔脏器脱垂(POP)、尿失禁(SUI)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产钳使用比例、会阴Ⅲ度裂伤、会阴侧切、宫颈裂伤、POP、SUI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均较对照组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阴道压力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可有效改善巨大儿产妇妊娠结局,缩短产程,减轻对盆底肌肉损伤,维持盆底功能,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盆底康复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予以阴道哑铃置入来训练阴道的收缩力。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进行治疗。对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会阴肌力情况进行测定并记录,并对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产妇进行3~6个月随访。结果两组产妇在治疗肌力情况均比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的治疗后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使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强度得到明显的改善,预防出现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及产后尿失禁等临床症状,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徐烨  王加  蒙意 《中国医药指南》2014,(17):230-23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分娩的产后42 d复查的妇女270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3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观察两组患者产后42、132 d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综合肌力基本恢复正常(IV)及完全恢复正常(V)者为78.96%,而对照组为39.04%。康复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132 d时阴道肌电压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132 d时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QOL总评分、行为限制因素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QOL总评分、行为限制因素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可以显著改善其盆底肌肌力,降低尿失禁发病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阴道分娩产妇30例作为顺产组,剖宫产产妇30例作为剖宫产组.比较2组产后12周盆腔器宫脱垂(SUI)、压力性尿失禁(POP)的发生率、1年后2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情况.结果 产后12周顺产组SUI、POP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顺产组性生活质量下降,阴道疼痛、干燥,尿道症状,便秘及其他症状比例低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在骨盆底功能的影响上差异不大,骨盆底功能不应成为孕产妇选择分娩方式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门地区女性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分娩的430例产妇,且均在产后6~8周完成盆底肌张力筛查,采用阴道指诊法测量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并收集产妇相关资料,分析相关因素对江门地区女性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适龄产妇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比率均低于高龄产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侧切组产妇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比率显著高于会阴未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比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产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比率显低于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巨大儿组产妇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Ⅰ~Ⅲ级比率高于低体重新生儿组、正常体重新生儿组产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江门地区女性产后盆底肌力与是否进行会阴侧切、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程芳  杨云洁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52-3755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后6~8周尿失禁患者435例,采用尿失禁问卷调查( ICI-QSF问卷)及性功能问卷调查( FSFI问卷)对产妇分别进行尿失禁( SUI)调查、盆腔脏器脱垂( POP-Q)分度及性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比较盆底康复治疗前后Ⅰ类肌、Ⅱ类肌的肌力和疲劳度、阴道动态压的变化等盆底功能的改变。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包括:仿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场景反射训练及Kegel锻炼。结果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后,盆底功能明显提高,盆底肌力提高,疲劳度下降,阴道动态压上升:肌电值治疗前(5.6±1.8)μV,治疗8周后(15.1±4.6)μV(t=3.6,P<0.05);阴道动态压治疗前(48.7±11.0)cmH2O,治疗4周后(86.3±5.1)cmH2O(t=7.2,P<0.01);疲劳度明显改善(P<0.01),尿失禁治疗效果非常明显(t=5.6,P<0.05),盆腔脏器脱垂改善明显,阴道前后壁脱垂治疗前Ⅱ度63例、Ⅲ度14例,治疗后Ⅱ度16例、Ⅲ度0例,缓解率82%;子宫脱垂治疗前172例,治疗后39例,缓解率77.3%;性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评分(78.00±20.45)分,治疗后评分(100.00±25.36)分( t=8.6,P<0.01)。结论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有效提高产后妇女的盆底功能,可达到治疗尿失禁、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提高性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