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的价值。方法选择3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30例非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后盆隔裂孔情况及盆底超声影像学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盆隔裂孔宽径、长径以及面积分别为(4.75±0.52)cm、(6.94±0.62)cm、(17.84±3.89)cm^2,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23±0.34)cm、(4.52±0.49)cm、(12.26±3.17)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多圆形裂孔。对照组患者直肠形态与耻骨在盆腔空间中呈现出对称的特点,同时有连续性的回声出现。研究组患者耻骨内侧缘与一侧或两侧肌肉之间的连接已经断开,并且形成了较大的弧度,同时阴道附近的回声不明显,有结构缺损现象。另外,盆底与盆隔裂孔两者的中轴线之间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夹角,同时连接耻骨直肠肌与各盆腔器官的结缔组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疏松情况,且局部回声不均匀。结论利用盆底超声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查女性盆底结构,对早期诊断与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对未育和晚孕期女性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盆膈裂孔(pelvic hiatus,PH)形态、结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未育和晚孕期正常女性各50例,采用三维超声探头经会阴部进行探测,横断面上取耻骨联合内下缘和肛管直肠连接部平面,分别在静止期、张力期、缩肛期获得盆底三维超声重建声像图,观察PH的形态大小、结构,测量PH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结果未育女性的PH形态呈"菱形",结构完整紧凑,两侧耻骨内脏肌对称且连续性好,PH内器官沿中轴线从前至后依次排列尿道、阴道、直肠。晚孕期女性的PH形态为"类椭圆形",不同应力状态下前后径、左右径、面积较未育组明显增大,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两组盆底器官不同程度在缩肛期向头腹侧方向移动,张力期向足侧运动移动。结论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能全面动态观察女性盆底的形态学及结构改变,为盆底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奠定了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的超声特点。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该院行产后复查的剖宫产产妇1 168例,收集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的超声数据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女性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POS-Q)分度标准判定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分析剖宫产后产妇的盆底结构和功能的超声特点。结果 1 168例剖宫产产妇中,盆腔器官无脱垂794例(68.0%);盆腔器官脱垂374例(32.0%),其中Ⅰ度210例,Ⅱ度128例,Ⅲ度36例。POS-Q分度级别越高,产妇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周长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显著增加。结论 剖宫产术后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的超声特征,表现为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周长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异常增大,超声检查对产妇盆腔器官脱垂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自然分娩的30例产妇作为研究组,将同期进行检查的3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均给予经会阴三维超声诊断,记录并分析两组诊断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在静息、张力及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的前后径、横径明显比对照组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静息、张力及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比对照组大,肛提肌厚度明显比对照组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能够清晰显现受检者盆膈裂孔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初产女性当中,利用盆底三维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膈裂孔的观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为参照组,再选择同时间段内55例剖宫产分娩初产妇为研究组,所有产妇都需要在生产之后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针对两组产妇在不同状态之下的盆膈裂孔参数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静息状态与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对比不存在明显意义(P> 0.05),但是在缩肛动作状态之下,参照组产妇的盆膈裂孔参数要大于研究组产妇,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产妇而言,不同分娩方式对其静息状态与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阴道分娩产妇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会出现增大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3月~2013年10月间在本院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两组,研究组62例尿失禁患者,观察组38例器官脱垂患者,同时选择40例非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全部患者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对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使患者肛提肌裂孔结构获得清晰显示,缩肛和静息状态下观察组和研究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盆底超声检查能够使患者的盆底解剖结构获得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某院就诊的6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尿失禁患者30例(A组),器官脱垂患者30例(B组),并选择30例同期进行诊断的非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将体内大便及尿液排空,然后进行会阴超声检查。分别收集患者在缩肛、Valsalva以及静息状态下的盆底容积信息,得患者盆底的横断面声像图。结果:在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B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肛提肌左右支夹角等检查指标值均明显大于C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肛提肌左右支夹角等检查指标值均明显高于C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能够动态观察患者的盆底肌肉受损情况,对于压力性尿失禁及器官脱垂具有较好的评估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估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盆底二维及三维超声筛查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价值。方法对受检者进行盆底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和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下降(BND),观察静息、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变化,评价Valsalva动作后有无前、中、后盆腔脱垂情况。结果148例受捡者测量数据结果:BSDl4.2mm-29.5mm,平均22mm;BND0-29.2mm;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9.94cm2-26.22cm2,平均18.08cm2;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12.14cm2-35.28cm2,平均18.0823.7cm2。结论盆底三维超声方法简便易行,易被产妇接受,结果准确,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指导临床进行产后盆底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盆底器官运动与角量参数变化的超声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并能完成有效Valsalva运动的初产妇15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会阴超声检查,并且在静息状态下获得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图像。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脱垂分为脱垂组与非脱垂组。参考盆腔器官脱垂Green分型法将患者分为GreenⅠ型组、GreenⅡ型组与GreenⅢ型组,比较各组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β角)、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距离(BSD)、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中轴线的夹角(α角)等角度参数变化、动作状态下角度参数变化。结果脱垂组精细状态下与Valsalva运动状态α角,均高于非脱垂组(P<0.05);脱垂组精细状态下BSD,低于非脱垂组(P<0.05);脱垂组Valsalva运动状态BSD,高于非脱垂组(P<0.05);GreenⅠ型组精细状态下与Valsalva运动状态α角,均高于GreenⅡ型组、GreenⅢ型组(P<0.05);GreenⅠ型组精细状态下BSD,高于GreenⅠ型组(P<0.05);GreenⅠ型组Valsalva运动状态BSD,低于GreenⅠ型组(P<0.05)。结论将超声用于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效果理想,能反映器官脱垂患者器官运动及角量情况,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超声科收治的未孕女性20例、剖宫产产妇20例、自然分娩产妇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被检者均给予经会阴超声检查,对比3组被检者的检查结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然分娩组被检者的尿道旋转度最高,未孕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最低,未孕组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最大,自然分娩组尿道漏斗和直肠膨出发生率最高,各指标对比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给予经会阴超声可以更好地显示患者的盆底器官结构,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选取72例,包括40例尿失禁和32例器宫脱垂,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盆底超声检测,并分析对比其盆底形态学观察指标.结果 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尿失禁组[(16.15±5.71) cm2、(16.48±3.71)cm2、(18.40±6.12)cm]和器宫脱垂组[(16.42±3.75) cm2、(18.16±2.97) cm2、(24.15±4.31) cm2]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90±2.10)cm2、(14.67±2.53) cm2、(17.58±3.41)cm2)];其中Valsalva状态下前者M值[(6.15±0.71)cm、(6.04±0.67)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9±0.70) 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盆底超声可有效反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结构,通过在不同状态下对盆底结构形态参数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方法:对180例盆腔肿块患者行经腹部(腹部探头频率3.5MHz)和经阴道超声检查(阴道探头频率5MHz),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180例盆腔肿块患者,TAS检查180例,与临床病理相符143例,检查出各类肿块210个;TVS检查180例,与临床病理相符174例,检查出各类肿块258个,两种方法确诊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盆腔肿块在诊断的准确性方面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两者联合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盆腔肿块的检出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分娩产妇,随访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0例。观察组患者产后6周开始接受盆底肌肉训练,采用法国PHENIX盆底康复训练系统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同时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指导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有效226例,有效率为94.17%,子宫脱垂治疗有效76例,有效率为90.48%,尿失禁治疗有效119例,有效率为95.97%。对照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有效182例,有效率为75.83%,子宫治疗有效脱垂53例,有效率为60.92%,尿失禁治疗有效84例,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子宫脱垂治疗有效率及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手测盆底肌力为(4.04±0.35)级,盆底玉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08±1.56)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11±1.51)μV,盆底玉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2±0.02)%,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01)%。对照组治疗后手测盆底肌力为(3.32±0.41)级,盆底玉类肌纤维肌电压为(5.05±1.24)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5.42±1.33)μV,盆底玉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4±0.02)%,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1±0.02)%。观察组盆底肌力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力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有显著效果,对改善尿失禁与子宫脱垂情况也起到有效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疔效.方法 将8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改良盆底重建术.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置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5.0%和22.5% (P=0.023);观察组术后POP-Q分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7.5%vs 27.5%,P=0.019).结论 与传统盆底重建术相比,改良盆底重建本可加强盆底组织,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童氏)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32例根据POP -Q分度法达Ⅲ度及Ⅲ度以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应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对子宫主韧带、骶韧带、阴道前后壁、膀胱宫颈韧带进行全盆底悬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改良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改良T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期盆底肌肉锻炼对孕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252例。均为单胎初孕,首诊孕周为16+~30周。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予以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并进行持续的盆底肌肉锻炼至少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健康指导,观察两组孕妇于首诊时、首诊8周后相关盆底功能情况,分娩时第一、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以及产后3个月SUI发生的情况。结果首诊8周后,两组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持续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第一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OP—Q分度0度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SU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缩短第二产程,可以降低产后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改善孕期盆底组织功能,有利于孕妇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骨盆骨折后并盆腔脏器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骨盆骨折怀疑伴有盆腔脏器损伤的患者行逆行尿道造影及造影后螺旋CT检查,以观察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50例骨盆骨折怀疑伴有盆腔脏器损伤的患者经影像学诊断方法确诊尿道伤27例、膀胱破裂20例、阴道损伤3例,其中20例膀胱破裂有腹膜外型14例、腹膜内型5例、混合型1例;经手术验证,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逆行尿道造影术可有效诊断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部位、程度及状况,并对其术前治疗方案选择、术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操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盆底肌力和情绪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7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39例)。A组产妇接受常规产后康复方式,B组产妇在A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盆底肌力恢复优良率,尿失禁发生率和盆腔脏器脱垂率。结果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SAS评分(41.28±11.38)分、SDS评分(42.21±9.68)分均低于A组的(50.37±12.45)、(48.07±10.4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力恢复优良率79.49%高于A组的44.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尿失禁发生率5.13%和盆腔脏器脱垂率7.69%均低于A组的21.05%、2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操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康复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高产妇盆底肌力恢复,减少负面情绪,临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盆底生物刺激仪联合雌孕激素对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例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生物刺激仪治疗,研究组实施盆底生物刺激仪联合雌孕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Ⅰ类纤维、Ⅱ类纤维、耐力测试、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盆底功能指标;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耐力测试评分(81.15±11.02)分、Ⅱ类纤维评分(84.16±9.18)分、Ⅰ类纤维评分(84.16±14.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0.46±10.23)、(75.69±8.04)、(71.23±10.25)分,生活质量评分(6.14±2.28)分低于对照组的(11.16±2.2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静息肌电值、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静息肌电值、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盆底生物刺激仪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能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