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中VEGF和MVD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肿瘤组)和距离肿瘤5 cm癌旁组织(对照组)中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组VEGF强阳性表达率以及MVD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VEGF在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中有较高的表达,在原发胃肠恶性淋巴瘤中VEGF的表达和MVD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及相关预后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整理确诊的恶性淋巴瘤病例6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患者年龄、发病部位、分期及类型等因素对预后效果的影响,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死亡27例,存活35例,生存率为56.45%,生存时间平均56.68个月。死亡病例中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因素生存率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因素生存率和组织类型因素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预后效果与有淋巴瘤组织类型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性别、发生部位等因素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3.
睾丸恶性淋巴瘤少见,占全部睾丸恶性肿瘤的2.6%~7%.睾丸恶性淋巴瘤可以是原发,也可是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累及的部位之一.国内对于本病报道的病例较少.本文报道在我院诊治的3例睾丸原发恶性淋巴瘤和1例外院会诊的睾丸原发恶性淋巴瘤,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胃肠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约占胃肠恶性肿瘤的2%。本文对1957年以来,经病理检查证实,并有随访资料的107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探讨了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材料和方法 107例胃肠恶性淋巴瘤的常规病理切片均经复查确诊,部分切片行网状纤维染色。何杰金氏病者按Rye方案分类,非何杰金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淋巴瘤,属结外型淋巴瘤,临床诊断难,预后差.现对我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P12-MALTl融合基因mRNA表达,了解其表达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胃肠和甲状腺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32例,通过RT-PCR检测所有病例的AP12-MALTl mRNA,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根据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即AP12-MALT1mRNA表达与未表达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32例中11例检出融合基因表达(34.4%)。与AP12-MALT1mRNA未表达病例相比较,AP12-MALT1mRNA表达病例临床病理分期较早,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结累及远处转移率和复发率都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生存分析:AP12-MALT1mRNA表达病例平均存活时间长、5年生存率高,两组的存活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AP12-MALT1融合基因表达对结外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明显影响,来源于MALT淋巴瘤恶性转化的DLBCL有具有更加惰性的临床过程和较好的存活情况。MALT淋巴瘤和由它高恶性转化而来的结外DLBCL应被视为同一个临床病理学实体,这样更能体现MALT淋巴瘤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23例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3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 23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平均年龄为42.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理学上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6例,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17例。对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11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随访10例,8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结论 胃肠MALT淋巴瘤与结内淋巴瘤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可能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使胃形成获得性MALT并发展成MALT淋巴瘤;绝大部分为B淋巴细胞起源;预后较胃肠癌好。  相似文献   

8.
28例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恭礼 《江西医药》2010,45(6):555-556
目的探讨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和治疗。方法对28例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均经病理或免疫组化诊断:滤泡性淋巴瘤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5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淋巴瘤8例。ⅠE20例,ⅡE8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放疗20例,全身化疗21例,其中手术+放疗+化疗15例,手术+放疗5例,手术+化疗6例,单纯手术2例。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87.5%、71.4%、56.3%,5、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56.3%。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比较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4;不同临床分期组间比较病死率有显著差异,P=0.002;不同病理类型病死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38;不同肿瘤侵犯范围病死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肿瘤是否局限于甲状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原发甲状腺淋巴瘤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分期较晚,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应接受手术+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8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病例,其中Hodgkin病(HD)16例,非Hodgkin淋巴瘤(NHL)32例.手术病理证实7例,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41例.全部病例均行上中腹部CT平扫及全腹部增强扫描,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增大淋巴结的优势分布.结果 48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病例中,68.75%HD和87.50%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31.25%HD和12.50%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小坏死灶.HD和NHL均优势地累及腹主动脉周围(72.92%)、肠系膜(47.92%)、胰腺周围(35.42%)、小网膜(20.83%)淋巴结.结论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的病理改变、病变范围,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其临床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42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本组病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4%(105/142)和62.68%(89/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伴随B症状、肿块≥10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单一手术的预后较无B症状、肿块<10cm、临床分期ⅠE~ⅡE期、B细胞型、综合治疗差.结论 有无B症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治疗模式是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SMVT)形成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收治的14例SMVT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4/14)经CT增强扫描、彩色多谱勒确诊.保守治疗有效3例(3/14),11例连同含血栓形成的肠系膜坏死肠段切除,及经SMA注入尿激酶.术后继续溶栓抗凝治疗.痊愈11人,死亡3人.结论 SMVT早期诊断困难,彩色多谱勒及增强CT对诊断敏感,溶栓抗凝及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动力性肠梗阻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生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腹腔镜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56.82±4.38)岁。设计基线资料研究表,阅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肿瘤部位、国际抗癌联盟联合制定分期(TNM分期)、腹腔感染、放疗等信息及动力性肠梗阻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动力性肠梗阻发生的影响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86例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动力性肠梗阻6例,发生率为6.98%。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直肠[17.86%(5/28)]、术前伴有肠梗阻[21.05%(4/19)]、TNM分期为Ⅲ期[15.63%(5/32)]、术后发生腹腔感染[26.67%(4/15)]、术后采用放疗[19.05%(4/21)]均为行腹腔镜术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动力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OR=12.391、8.667、9.815、12.545、7.412,P<0.05)。结论 肿瘤位于直肠、术前伴有肠梗阻、TNM分期为Ⅲ期、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术后采用放疗均为行腹腔镜术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动力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采取相关干预,以降低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在 2013年 1月至 2021年 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05例实施胆囊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寿命表法和 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和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结果 105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 26.49个月, 1年、 2年、 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69.29%、53.50%、39.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腹痛、分化程度、 T期、 N期、出血量、总胆红素、 CA199、癌胚抗原等指标是胆囊癌根治术预后危险因素,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痛、分化程度、 T分期、 N分期等指标与病人预后有关( P<0.05)对应 HR 95%CI值分别为 2.97(1.41,6.23)、 4.56(1.49,13.93)、 4.92(1.55,14.30)、2.94(1.29,6.68)、 3.37(1.48,7.66)、 4.55(2.33.89)。结论腹痛、分化程度、 T分期、 N分期等指标是胆囊癌根治术预后,8,的独立危险因素。准确分期、早期干预可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rcinoma,IGBC)及术前已确诊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C)这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期得出早期诊断治疗胆囊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0月~2008年3月切除的意外胆囊癌共31例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并与同期术前已确诊的36例胆囊癌对比分析。结果在性别、腹痛、发热及黄疸等临床表现方面、术前肿瘤指标血清学检查这类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GBC组多合并或诊断为胆囊结石;IGBC多为T1期及Ⅰ期肿瘤,而GC组多为T3及Ⅲ期肿瘤,两者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年存活例数显示IGBC组有较明显优势,相比GC组有统计学意义。3年后远处转移及5年存活例数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BC多为早期恶变,且合并胆囊结石率高,早期病例及可切除率、3年存活率相对高,预后相对好,T分期及TNM分期是IGBC显著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及确诊经验分析,为临床妊娠并发急腹症诊治提供可借鉴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132例妊娠期并发急腹症患者的资料,分析各疾病误诊率及各疾病在妊娠早、中、晚期误诊率,分析其误诊原因并探讨其确诊经验。结果常见误诊疾病包括卵巢囊肿蒂扭转(10.61%),异位妊娠(10.61%),酮症酸中毒(7.58%),急性胰腺炎(7.58%),急性阑尾炎(6.82%),浆膜下子宫肌瘤扭转(6.82%)等。妊娠各期误诊疾病分布各有特点,以酮症酸中毒、急性阑尾炎、泌尿系结石及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多见。结论妊娠期合并急腹症有较高误诊率,妊娠各期误诊疾病分布各有特点,常可因妊娠期腹内变化导致急腹症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提高对罕见疾病的警惕性,积极慎重处理,可及早确诊及降低流产、早产及母孕死亡的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oug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complaints are recognised as being commo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re have been few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revalence. AIM: To compare the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cramping/pain in nine countries. METHODS: In a two-stage community survey, approximately 1000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in each of nine countries to establish the demographics of individuals with abdominal cramping/pain (stage 1) followed by market research-driven interviews with >or=200 sufferers per country (stage 2). RESULTS: 9042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in stage 1. Mexico (46%) and Brazil (43%)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cramping/pain; Japan the lowest (10%). Abdominal cramping/pain was more common in women (12-55%) than in men (7-38%). About 1717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stage 2; 65% were women and the average age at symptom onset was 29 years. The frequency of episodes differed between countries, being highest in the US (61% suffered at least once in a week). Sufferers in the US and Latin America reported a higher usage of medications (around 90%) than those in Europe (around 72%). In most countries over-the-counter drugs were principally used. Antispasmodic drugs were most popular in Latin America and Italy, antacids in Germany and the UK. Drug therapy decreased the duration of episodes (by up to 81% in Brazil). CONCLUSIONS: The community prevalence, severity, healthcare seeking and medication usage related to abdominal cramping/pain are high overall, but vary considerably betwee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李玥  方海明  胡祥鹏  唐敏  章礼久 《安徽医药》2017,21(8):1399-140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 χ2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入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0.0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 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治疗肾盂癌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可能影响其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78例肾盂癌患者,其中30例采用常规开放性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为对照组,48例采用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率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远期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2.5 cm、肿瘤细胞G1和G2级、国际抗癌联盟(UICC)病理分期T1和T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较肿瘤直径>2.5 cm、肿瘤细胞G3级、UICC病理分期T3 ~ T4期患者高(P <0.05,P<0.01).结论 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量少等优点;肿瘤大小、细胞分级及病理分期是影响远期预后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侯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4):3798-3801
目的总结腹部结内淋巴瘤的超声图像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因腹部淋巴结肿大或腹部包块起病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全部观察对象中,伴腹胀、腹痛24例,下肢浮肿4例,腰背部疼痛5例,腹泻4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2例,伴有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盗汗、发热持续3日达38℃以上者11例。根据AnnArbor分期,I期4例、Ⅱ期5例、Ⅲ期12例、Ⅳ期26例,3例未分期。实验室检查:16例B2微球蛋白升高,2l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5例血沉加快,3例结核菌素实验阳性。单发包块型占34.0%(17/50),大于10cm的巨型包块11例,17例单发包块型患者包块位置均位于腹膜后或肠系膜根部。结论超声诊断有利于早期诊断腹部结内淋巴瘤,总结受累病灶的特征及临床表现可为该病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对新生儿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NFPIES)与早期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 炎(NE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NFPIES患儿21例(NFPIES组)及早期NEC患儿48例(早期NEC组);收 集患儿性别、胎龄、临床症状(呕吐、腹胀及血便)及出现临床症状8 h内的血嗜酸性粒细胞(EO)比例。所有患儿首次 腹部超声检查时间为出现临床症状8 h内,腹部超声复查与首次检查间隔为8~24 h,动态比较患儿4个腹部超声征 象(肠壁积气、肠蠕动、肠壁增厚及腹腔积液)的变化情况。结果 NFPIES组与早期NEC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FPIES 组患儿外周血 EO 比例及 EO 比例≥0.05 患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早期 NEC 组(P< 0.01)。NFPIES组中的腹部超声征象阳性患儿比例均低于早期NEC组(P<0.05),且其肠蠕动超声征象表现为病变 部位肠蠕动减慢,余肠道蠕动正常,未出现肠蠕动消失及腹腔积液。复查腹部超声中,NFPIES组中肠壁积气、肠蠕动 减慢超声征象阳性患儿比例较首次腹部超声检查均明显下降(P<0.05),而早期NEC组中4个腹部超声征象阳性患 儿比例较首次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复查腹部超声中,NFPIES组4个超声征象阳性患儿比例均低于早期NEC 组(P<0.01)。结论 腹部超声征象有助于鉴别NFPIES与早期NEC,且动态观察其变化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