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甲基苯丙胺类滥用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比较他们对新型毒品的认知、态度以及应对新型毒品的技能。方法:根据数字表随机抽取50名进入试验组,50名进入对照组。试验组研究对象接受由研究者及强制戒毒所的心理医生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干预后3个月进行两组间认知、态度以及应对新型毒品的技能的比较。结果: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滥用者对待新型毒品的认知相比,除了"新型毒品对身体的危害远远小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以及"服用新型毒品后可出现幻觉妄想"外,其余各条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滥用者与对照组滥用者对待新型毒品的态度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滥用者与对照组滥用者应对新型毒品的技能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甲基苯丙胺类滥用者进行认知行为的治疗以及家庭治疗,可以提升滥用者对待新型毒品的认知,改善他们对待新型毒品的态度,并使其应对新型毒品的技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的比较,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为科学、合理、系统地对"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的"新型毒品"滥用者和"传统毒品"滥用者分别进行以人口学特征、药物滥用史、精神症状特征、防御机制、个人评价及艾森克个性测验等为主要内容的问卷评定,并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在人口学特征方面,除文化程度外,两组在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上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药物滥用史方面,两组在吸毒时间和戒毒次数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个人评价总分,EPQ 4个因子,防御机制问卷中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因子以及16PF测评中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等因子上,"新型毒品"滥用者与"传统毒品"滥用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相比,"新型毒品"滥用者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以未婚者、个体从业者和有稳定经济收入工作者为主,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呈现出易激惹、焦虑、空虚无聊、敏感、烦躁、幻想性等显著性特点,提示:一方面,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对"新型毒品"滥用者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矫治工作应根据该人群上述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另一方面应把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作为"新型毒品"滥用高危人群,并作为开展"新型毒品"禁毒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阿片类及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为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艾森克人格问卷对616例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滥用史方面,两组的差异表现在戒毒次数及自感健康状况;SCL-90测试结果显示,阿片类毒品滥用者躯体化因子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EPQ结果显示,两者仅在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相比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呈现年轻、未婚、个性外倾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特点,提示心理康复训练应区别对待两类吸毒人群。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的疗效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的疗效与康复的影响。方法8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心理干预组(49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的疗效和康复明显不如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康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美沙酮维持治疗及滥用风险调查分析,为药物滥用防治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沙酮脱毒品治疗与滥用风险调查分析调查表》,参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收集到的124例监测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滥用者以男性为主,吸毒者以个体经营者居多,出现了MTD成瘾性,滥用MTD上升的情况。结论针对美沙酮监测样本的人口及流行病学特征,应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人格特征。方法:对118例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验,EPQ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新型毒品滥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6.95± s3.42)年;初吸平均年龄为(22.16± s5.14)年。92.4%患者为多物质滥用,主要以 K 粉、冰毒、摇头丸及麻古为主。滥用新型毒品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脑神经衰弱症状、躯体损害、性格改变及精神活动的影响。EPQ 结果显示,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内外向倾向(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及说谎(L)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精神质及情绪稳定性维度均与滥用毒品年限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受教育程度低、年轻、多物质滥用者居多,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治疗时应加强心理干预,重建其人格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7.
169例海洛因滥用者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月敏  徐惠  李东阳 《贵州医药》2000,24(5):318-318
近年来毒品滥用造成的依赖现象日趋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探讨海洛因对吸食者躯体、心理两方面的危害,笔者对169例海洛因滥用者进行了健康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近年来,在传统的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背景下,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急剧增加。目前缺乏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同时合并海洛因滥用的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对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和湖南等五地区的强制隔离机构新入所的主要滥用毒品为合成毒品滥用者共计2773例进行调查。分析是否有海洛因滥用两组的特征及导致的后果差异。结果:在2773例调查对象中,主要使用毒品依次为:冰毒(65.24%)、麻黄素(27.41%)、麻古(3.82%)、K粉(2.49%)、摇头丸(0.61%)等,近一半(48.78%)的调查对象滥用过2种以上违禁毒品或成瘾性药物,937例(33.79%)曾经滥用过海洛因。不同地区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所占比例不同,最高者为云南省(44.58%),随之依次为湖南省(36.55%)、上海市(35.14%)、广东省(24.67%)和北京市(8.93%)。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逐渐增高,≤25岁组为19.82%,26-40岁组为33.67%,≥40岁组为50%,有海洛因滥用史的平均年龄(35.84 a±9.02 a)高于单独合成毒品滥用者(31.35 a±8.59 a),汉族、无业及离婚等合成毒品滥用者滥用海洛因的比例分别高于少数民族、有工作及未婚和已婚者。在有海洛因滥用的调查对象中,60.11%为使用海洛因之后才开始使用冰毒等合成毒品,21.39%为几乎同时开始使用海洛因及合成毒品,18.50%滥用者为先使用合成毒品后再开始使用海洛因。使用毒品原因方面,具有海洛因滥用者因为"心瘾、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等原因而滥用合成毒品的比例高于单纯的合成毒品使用者,而前者为"试图减肥"而吸毒的比例低于后者。与没有海洛因滥用史的调查对象比较,有海洛因滥用史组有较高的合成毒品使用剂量、滥用频率、注射吸毒的比例、同时使用其他毒品的比例、合成毒品成瘾的比例和具有更高的渴求VAS评分,且有海洛因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商业性性行为和性伴吸毒等不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较高,HIV和HCV感染率也较高,且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普遍,近1/3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有海洛因滥用史,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也增加。有一部分海洛因滥用者为了"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而开始使用合成毒品,且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合成毒品滥用频率和程度增加、成瘾比例及渴求程度较高,性传播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疾病风险也增加。研究提示要加强和尽早进行毒品滥用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的发生。该研究为我国制定禁毒政策和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省合成毒品滥用者现状,为更科学地进行药物滥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家药物滥用监测系统数据库,对2016年河南省合成毒品滥用者的人口学资料和滥用行为特征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合成毒品滥用以青少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男性、无业或者农民为主要滥用人群。滥用主要原因是好奇,滥用方式是烫吸,主要滥用场所为无固定地点,毒品主要来源是同伴提供。结论: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及女性群体的增长情况不容忽视,针对药物滥用者的人口及流行病学特征,应加大合成毒品的知识和危害的宣教力度,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主要滥用场所的监督和检查,也应扩大监测范围,以提高药物滥用监测覆盖率。  相似文献   

10.
毒品滥用者的治疗与康复大体上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除生理依赖,二是解除心理依赖,即一心瘾”。近年来,在各级专家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种新型戒毒药物层出不穷,解除生理依赖已不困难,一般经过2周药物治疗即可达到目的。据研究,目前彻底解除心理依赖非常困难,因为毒品滥用者,即便是在戒毒治疗后,仍会对毒品有渴求,这往往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海洛因滥用者和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健康调查表和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DA),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356名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海洛因滥用者和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海洛因滥用者的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新型毒品滥用者,尤其在躯体功能和戒毒症状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吸毒频率、美沙酮维持治疗、婚姻状况是海洛因滥用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而吸毒剂量、吸毒后家庭收入是新型毒品滥用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类型吸毒人员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合成毒品滥用者毒品滥用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探索合成毒品滥用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是在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某市级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对313例在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与"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物质滥用"相关的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13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86人,女性27人;苯丙胺类滥用者占到68.4%,海洛因和苯丙胺类混合滥用者占到17.9%;66.6%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过性行为,74.1%的调查对象吸毒后发生性行为从未使用安全套或有时使用安全套,吸毒后发生同性性行为和群体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3.0%和6.1%,34.5%的人承认吸毒后会增加性交频次。结论: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仍然以青少年为主。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是主要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合成毒品滥用后增加了使用者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机率,艾滋病传播的风险也相应提高。合成毒品滥用者是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和艺术疗法对冰毒滥用者的心理康复效果。方法:60例冰毒滥用者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性军事训练和普通性健康教育。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和艺术疗法,治疗前后,两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D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SCL-90、D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和艺术疗法能够矫治冰毒滥用者认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冰毒滥用者的心理康复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海洛因依赖者(吸毒者)滥用毒品方式的变化情况及注射滥用的原因。方法:对2003年和2004年西安市安康医院戒毒科收治的415例海洛因滥用者的滥用方式进行调查;并自拟问卷调查采用注射方式滥用毒品的原因。结果:共调查415例,其中2003年180例,2004年235例。被调查者中注射毒品者2003年60例,占33.3%;2004年175例,占74.5%,两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2004年采用注射方式滥用毒品的原因调查显示:欣快感强烈(上头快)(99.2%)、注射器容易得到(91.5%)、节省吸毒费用(80.8%)和省时、省力(79.6%)是采用注射方式滥用毒品的主要原因。结论:西安地区海洛因依赖者滥用海洛因的方式已从非注射方式向注射方式转换;注射毒品已成为该地区海洛因依赖者采用的最主要的滥用毒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总结了80例B超定位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病人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对80例接受B超定位下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成心理护理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比较各组术后第7天的手术疗效。结果:心理护理干预组并发症出现的次数小于非干预组(P<0.05),非干预组满意率小于心理护理干预组(P<0.05)。结论:适时的心理护理干预是B超定位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可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力,促进伤口的愈合、机体的康复、病情的稳定[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甲基苯丙胺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性功能康复和脱毒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毒品使用相关情况问卷、性行为情况问卷、男性性功能量表(MSFI)分别对191例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MSF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平均年龄为(30.37±7.88)年,第一次吸毒平均年龄为(24.29±8.04)年。2甲基苯丙胺滥用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6.02%),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3对74例甲基苯丙胺访谈结果显示:初期对男性性欲、性接触时间有增强作用;4MSFI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性功能的损害程度与滥用毒品总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首次吸毒年龄较小、多物质滥用者居多。甲基苯丙胺初期对男性性欲、性接触时间有增强作用,但长期滥用后将造成性功能损害,且吸毒总量对性功能损害程度是加重因素,治疗时应加强对甲基苯丙胺滥用者性功能损害康复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及Stroop字色干扰测验来检测新型毒品滥用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42例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与50例健康对照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和Stroop字色干扰测验进行对照检测。结果:在Stroop字色干扰测验中,除双字项目外,病人组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ANS测查中,病人组在延时记忆因子的成绩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和延时记忆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焦虑状况,探讨影响焦虑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及自拟信息问卷对155例强制戒毒所的阿片类依赖者进行调查。结果:阿片类依赖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影响阿片类依赖者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有:进入戒毒所时间(在戒毒所时间长为保护因素)、滥用毒品时间、性别(女性为保护因素)、戒毒次数和每日毒品用量;影响特质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滥用毒品时间、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已婚为保护因素)。结论: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焦虑水平高;进入戒毒所时间、女性和已婚为焦虑的保护性因素。建议针对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焦虑情况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早期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和非心理干预3组分别结合常规治疗和护理进行对比。结果 早期心理干预作用优于心理干预。更优于非心理干预。结论 早期心理干预对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初涉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者强制戒毒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者的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对118例接受强制戒毒的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者根据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女性略多于男性,低龄、低文化、无业与个体业主、未婚和离婚的社会闲散人员是该类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2003年1月-10月较之2000年增长3.4倍;滥用毒品中以苯丙胺类兴奋剂占主体,滥用剂量大多<半粒,使用次数<5次;滥用场所以宾馆、娱乐场所为主,以猎奇、增加刺激为目的;戒断症状和心理渴求现象并不明显.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增长势头迅猛,值得引起重视.对初涉滥用者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精神处理和对高危人群宜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和对滥用者举办短期学习班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