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源性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特点。方法检索1994-2012年CHKD数据库,对53篇药源性IL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药源性ILD,男性明显高于女性(2.5∶1.0);用药后出现ILD的时间分布在2天~10年,死亡率高达37.7%左右;引起ILD的14种药物中,列第1~4位的依次是胺碘酮、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来氟米特。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肝损害的文献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敏 《中国药业》1999,8(10):25-26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发展,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多见,其中药源性肝损害的报道亦愈来愈多。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临床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作回顾性分析。1资料来源本文整理的资料来源于1989年~1998年6月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共86种,其中国家级19种,省级54种,学报13种、文献214篇。药源性肝损害病例共222例,涉及药物96种(其中中药、中成药23种),所有病例均是在合理治疗、正常剂量服药后引发药源性肝损害。2资料分析2.1药源性肝损害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见表1。2.2临床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  相似文献   

3.
49例药源性肺损害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药源性肺损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以“不良反应、肺水肿、哮喘、肺炎、呼吸抑制、肺结核”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2005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肺损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药源性肺损害的男性多于女性,主要集中于40岁以上(70.8%)的中老年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哮喘(77.6%)和呼吸抑制(16.3%),药物分布主要集中于抗感染药物(39%)和中药制剂(16%),大多数(55%)在给药后30min内出现。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药源性肺损害的发生,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品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4~2005年报道的药品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病例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导致药源性肝损害的药品中,涉及12大类50种药,分布较广。其中前三位是:抗微生物类药品占34.6%,循环系统的药品占17.9%,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占12.8%。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小青 《天津药学》2011,23(4):53-55
药源性肝病的发病因素主要为患者因素和药物因素,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草药排在首位,其次是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及患者应充分重视药源性肝损坏的危害,减少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肺性猝死国内文献的系统性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引起肺性猝死药物的种类、临床特点和其它因素.方法: 通过对国内主要医学期刊手工检索得到的197例药物损害肺脏或呼吸功能从而导致病人24小时死亡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引发肺性猝死的药物本文统计有63种.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药物过敏和超剂量中毒造成的喉水肿、肺水肿、气管痉挛、呼吸道阻塞、呼吸抑制等.结论: 提高认识, 合理治疗将有助于减少猝死案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05例药源性肝损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院近 4年来收治的药源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来源 我院收治确诊为药源性肝损害病例 10 5例。女45例、男 6 0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77岁 ,平均年龄 43.7岁。1.2 病例入选标准 入选病例均为已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诊断标准依据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1]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查阅了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史记录。2 结果2 .1 药源性肝损害在原发疾患中的分布、涉及的药物品种、临床分型、肝功能分布情况统计见表 1~ 4。表 1  10 5例药源性肝损害原发疾病统计…  相似文献   

8.
陈青  唐志华 《安徽医药》2008,12(8):763-765
目的探讨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06年有关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不良反应文献并结合手工查阅270例(241篇)病例。按照相关项目输入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药物品种、类别、给药途径等用药情况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0例病例报道中男性174例(占64.4%);抗微生物药物最多有107例(占39.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有96例(占35.6%);其中卡马西平最多26例;口服给药途径最多有177例(占65.6%),其次是静脉,肌注、皮下注射和外用。结论临床应加强对重点药物的监测,避免和减少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源性视力损害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药物致视力损害的个案报道,对收集到的137篇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药源性视力损害共收集到159例,抗微生物药物58例,占36.48%;其次为麻醉药物19例,占11.95%;消化系统药物15例,占9.43%;内分泌系统药物13例,占8.18%,其他类药物54例,占33.96%。临床表现以双眼损害为主,中、轻度视力损害占69.81%,严重的视力损害占30.19%。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源性视力损害,加强用药监护并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已日益认为肺也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肺是一个靶器官,所以肺部也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对于药源性肺疾病目前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就此方面作一简要概述,旨在了解药源性肺疾病的潜在危险以便及时识别此类不良反应。药源性肺损害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药品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检索2004—2013 年万方医学网与中国知网药源性精神异常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精神异常的表现、发生时间及处理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140 例患者中,60~89 岁年龄段发生精神异常的比例最高;引发精神异常的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2.14%;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居多,占87.14%。结论 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对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16.
我院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明镜  冯文涛  向阳 《中国药业》2009,18(16):58-59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8年收集到的67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例ADR患者中,女性ADR发生率是男性的1.58倍;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ADR的几率更大(64.18%);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0.15%),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发,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途径(92.54%);I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4.33%),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22.39%)。结论应继续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物171例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抗感染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4年5月-2006年6月收集到的171例ADR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71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有140例,占总例数的81.87%.头孢菌素类抗生索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皮肤及附件损伤是ADR的最主要表现,占总例数的61.40%,较严重的ADR有18例,占总例数的10.53%,最严重的为过敏性休克(6例).结论:上报的抗感染药物发生ADR的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审慎用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吴海燕  韦炳华 《中国药事》2013,(10):1103-110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24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大类,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心脑血管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累计的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我院上报的327例药品不良反应,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327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169例,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19~40岁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168例(51.38%);主要涉及的精神科药物是抗精神病药(69.97%),其次为抗抑郁药(13.70%);口服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常见,以消化系统最常见(31.40%),其次是神经系统(14.25%),涉及最少的是呼吸系统(0.79%)。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占多数,奥氮平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98%)。结论精神科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应加强临床用药的管理和监测,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0-2013年某院报告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12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2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以≥60岁老年患者居多;怀疑药品以抗感染药物最多,代表药物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涉及药品中注射剂型最多,口服给药方式最常见;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居首,其次为全身损害;临床表现以过敏为多。结论:应继续加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