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胃黏膜活检标本626例,行病理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病变,并行H-E和Giemsa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查见Hp并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二者之一阳性者定为Hp阳性。结果62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6.9%、56.2%、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Hp感染率为80.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9%、88.7%、85.71%,轻度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与Hp感染也存在密切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炎症发生、发展及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319例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其中根除组182例,未根除组137例,分析不同程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不同手术方式中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轻度肠上皮化生在Hp根除后13~36个月和37~70个月与未根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度肠上皮化生仅在Hp根除后37~70个月与未根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肠化在随访的6~70个月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后可逆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8例疣状胃炎Hp感染情况、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同时与随机选择同期检查的慢性胃炎82例进行比较。结果疣状胃炎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疣状胃炎组Hp感染率随炎症活动程度加重而增高;疣状胃炎组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感染与疣状胃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疣状胃炎伴有明显的病理异常,有恶变倾向,应重视诊治和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炎类型及病理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炎患者153例,比较不同类型胃炎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比较不同病理参数间Hp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3例,阳性率为16.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33例,阳性率为50.8%;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Hp阳性2例,阳性率为7.1%;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患者Hp阳性15例,阳性率为35.7%;不同类型胃炎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患者炎症反应重度者的Hp感染率(85.7%)高于中度炎症反应者(39.7%)和轻度炎症反应者(16.2%);重度中性粒细胞浸润者的Hp感染率(73.7%)高于轻度者(29.1%);重度淋巴细胞浸润者的Hp感染率(50.0%)高于轻度者(29.9%);有肠上皮化生者的Hp感染率(66.7%)高于无肠上皮化生者(26.8%);上皮内瘤变者的Hp感染率(83.3%)高于无上皮内瘤变者(3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胃炎患者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且Hp感染可能促进了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分析慢性胃炎的病变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2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组织形态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上皮损伤,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组织学改变。结论重度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上皮损伤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组织学基础;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异型性,随着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加重而增高和显著。  相似文献   

6.
朱坤  杨敏  舒艳  赵云 《北方药学》2013,(8):80-81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临床病理特征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1838例确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例,根据年龄、性别、炎症程度、活动性炎症、淋巴滤泡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组,分析每组Hp感染情况。结果:小儿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16.5%,男、女Hp感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10~18岁小儿慢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较10岁以下患者明显增多(P<0.05);轻度慢性炎症组无Hp感染,中度慢性炎症组Hp阳性率16.3%,重度慢性炎症组Hp阳性率85.9%,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活动性炎症组Hp阳性率0.1%,轻度活动性炎症组Hp阳性率58.7%,中-重度活动性炎症组Hp阳性率92.2%,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滤泡组Hp阳性率2.0%,轻度淋巴滤泡组Hp阳性率32.6%,中-重度淋巴滤泡组Hp阳性率84.7%,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0~18岁小儿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及淋巴滤泡等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对我院200例幽门螺菌检测、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活检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检出HP阳性112例,HP阳性组织不典型增生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P感染组织,显示HP作为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的致病菌,与胃黏膜腺体的增生、肠化,癌变有密切关系。HP感染时是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9.1%和14.9%,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2.9%和7.7%(P<0.05)。提示感染HP可使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发生率增高,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浅析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Warven和Marshall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培养5d后发现的.由于早期发现该菌与胃幽门部炎症有关,故称之为幽门螺杆菌(Hp).Hp与许多种慢性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淋巴细胞等关系密切.因此,有关Hp感染的临床研究发展迅速.下面就幽门螺杆菌的临床实验室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别,以期探讨各年龄段的患病特点。方法:按年龄将524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岁~59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病变部位、胃镜下表现、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结果:CAG以中老年多见(91.0%),青年组中患病女性多于男性(P<0.01),伴溃疡、息肉或结节状病变较中老年多见(P<0.05),而肠上皮化生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萎缩程度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各年龄组在病变部位、Hp感染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高峰年龄为40岁~60岁。青年患者中女性多见,以轻度萎缩及伴溃疡、息肉或结节状病变多见且多不伴肠上皮化生;中老年组则男性多见,以中度和重度萎缩多见且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间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差异。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被诊断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14呼气试验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C14试验+)和其他病因组(C14试验-)。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隆起糜烂灶予以活检并送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黏膜萎缩、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情况。结果在所有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中,Hp感染阳性者89例(54.9%),Hp感染阴性者73例(45.1%)。在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的腺体萎缩、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阳性率高于其他病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较其他原因引起的隆起糜烂性胃炎更易发生腺体萎缩、肠化生和非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1.
甲苯胺蓝染色幽门螺杆菌的病理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邸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66-2567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胃黏膜活检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查幽门螺杆菌(Hp),及Hp感染与胃黏膜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无症状者及399例有症状者在进行胃镜检查及常规病理活检的同时,对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查Hp,对无症状组及各疾病组的Hp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甲苯胺蓝染色方法简单、效果好。Hp感染在无症状人群中达40%,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Hp检出率分别为55.5%及47.5%。结论:Hp感染与镜下胃黏膜炎症改变相关,Hp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黏膜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海尔曼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胃镜和病理检查的690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检出率为0.637%,明显低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出率(33.73%);海尔曼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的螺杆菌定植量明显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且胃黏膜急性炎症程度和慢性炎症程度相对较轻,经内镜检查可见的溃疡性病变数量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P<0.05);两组病例中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腺体萎缩的检出率和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尔曼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非常低,此类胃炎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但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病变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相似,在胃部恶性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海尔曼螺杆菌的作用可能与幽门螺杆菌相类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方法 5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人群你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IL-8、IL10的含量。并观察观察组胃部炎症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L-8和IL-10的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根据病情把观察组分为炎症活动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四组,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IL-8和IL-10不段升高,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幽们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IL-8和IL-10明显升高,并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方案,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至笔者所在门诊的96例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Hp根治率分别为91.67%和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采用不同的联合用药方式,其疗效不同,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到我院诊断胃黏膜肠上皮生化的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诊断结果。结果:Ⅰ、Ⅱ型与Ⅲ型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与重度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近,可充分显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特点,患者的胃黏膜肠上皮的化生程度与分型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沃伦(Warren)和马歇尔(Marshall)成功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成为消化性溃疡治疗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30多年来,国际和国内先后制定并更新了若干共识意见,推动和规范全球的胃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防治。目前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和重要的病因,80%~95%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LR4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慢性胃炎(CSG)41例、肠上皮化生(IM)36例、不典型增生(Dys)35例和胃癌(GC)44例标本中TLR4蛋白的表达,Giemsa染色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TLR4在CSG、IM、Dys、GC胃黏膜中均有表达。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中,TLR4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CSG,(66.7%vs.33.3%);IM,(63.0%vs.37.0%);Dys,(57.7%vs.42.3%);GC,(61.8%vs.38.2%)](P<0.05)。结论 TLR4蛋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互作用导致胃黏膜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行胃镜检查患者的报告,将内镜下RE阳性28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分级,选择同期行内镜检查的非RE慢性胃炎25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2组Hp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Hp感染率为28.7%(82/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4%(121/250)(χ2=21.01,P=0.00).研究组中无论是否存在Hp感染均以轻度食管炎多见,而且其Hp感染率32.0%要高于重度食管炎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3,P<0.05).结论 Hp在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不同,并非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东省阳山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阳山县人民医院的就诊上消化道不适患者共1863例,回顾性分析阳山地区Hp的现症感染率,并与同期广州地区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症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阳山地区上消化道不适患者总体Hp现症感染率为57.5%,各年龄段(<39岁、40-59岁、>60岁)的Hp现症感染率分别为56.8%、56.5%、60.6%。与广州地区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各年龄段均存在差异(P<0.01)。结论:阳山地区上消化道不适患者Hp现症感染率较高,需重视该地区Hp预防和根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