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对照组服用外形相同的安慰剂每日1片,共12wk。结果:治疗组累计92.2%病人血清HBV_DNA阴转(低于1.6ng/L),最终持续阴转率为78.5%。对照组HBV_DNA累计阴转率为14.1%,最终阴转率为11%。2组疗效比较P<0.01。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病人,12wk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60.3%,对照组为27%,P<0.01。2组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_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对HBVHBeAg/HBeAb血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1例HBV血清中HBVDNA进行检测,发现45例HBeAg(+)/HBeAb(-)血清检出88.88%HBVDNA(+),56例HBeAb(-)/HBeAb(+)血清检出46.42%HBVDNA(+),HBeAg/HBeAb与HBVDNA关系显著性检验,差别无显著性(χ2=1.16,P>0.05),HBsAg滴度与HBeAg检出无相关性(r=0,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白细胞干扰素(LIFN)和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r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CHB病人83例(男性69例,女性14例;年龄32±s8a)。A组29例,用LIFN3MU;B组27例,用rIFNα-1b3MU,C组27例用人血浆白蛋白冻干制品10g,3组均im,qd×4wk,继以qod×8wk。结果:3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41%,7%;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52%,7%。A和B组IFN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C组(P<0.05),但A和B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不良反应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2种不同来源的IFN治疗CHB均有显著疗效,2药无显著差别,但A组不良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膦甲酸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膦甲酸钠与干扰素联用和单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分为联合组23例和干扰素组38例;联合组用膦甲酸钠4.8g静滴,qd,疗程1月,合并用干扰素α-1b300万u,im,隔日1次,疗程3个月。干扰素组单用干扰素,以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肝病毒DNA及前C区基因野生株和变异株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47.8%和28.9%(P〉0.05)。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69.5%和34.2%(P〈0.01)。对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前C区基因野生株及变异株总阴转率分别为69.6%和36.8%(P〈0.05),联合组对慢性乙  相似文献   

5.
王小青  刘亦琪 《江苏医药》1995,21(6):377-378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74例HBVM阳性的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了HBVDNA检测。结果显示双抗原(HBsAg和HbeAg)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母血为100%(8/8),脐血为87.5%(7/8)。单抗原(HBsAg)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母血为26.92%(14/52),脐血为19.23%(10/52)。抗体(抗-HBc、抗-HBs、抗-HBe一项至三项)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组化和病理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组织中HBsAg、HBsAg存在与否对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对59例慢性乙型肝病炎肝穿组织做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BsAg(+)HBcAg(+)、HBsAg(+)HBcAg(-)、HBsAg(_)BHcAg(-)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sAg、HBcAg表达与否和病变程度无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乙肝散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清热散毒,健脾化湿两法组成纯中药制剂乙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并与齐墩果酸片随机对照,结果发现:治疗组病人除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蛋白代谢等获明显改善外,乙肝散对乙型肝炎病人HBeAg有较了的转阴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体外试验采用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克隆转染人肝细胞(HePG2)的2.2.15细胞系,对其进行乙肝炎病毒HBsAg和HBeAg表达抑制的研  相似文献   

8.
更昔洛韦的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GCV)体外抗乙肝病毒(HBV)活性。方法:应用HBV DNA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2.2.15),进行GCV体外抗HBV活性的研究。结果:GCV能明显减少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V DNA的产生。Southern印迹法分析:GCV能显著抑制HBV复制中间体(包括共价闭合环状态DNA),而同时该药物对细胞形态、细胞计数及总细胞DNA无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自血紫外线辐射回输疗法治疗HBV血清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肝炎183例。疗程结束时,UIBAT组的HBeAg、抗-HBe和HBV-DNA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5%、29%和36%;UIBAT+Ara-AMP(单磷酸阿糖腺苷)组为61.25%、40%和45.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CAH患者又明显高于CPH患者(P<0.01 ̄0.001)。3 ̄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UBAT+A  相似文献   

10.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的结果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国亮  张慧慧 《江西医药》1995,30(5):261-263
应用PCR技术和ELISA法同时检测了乙肝患者血清97例。结果显示:HBV-DNA-PCR阳性率67.0%,乙肝五项一项以上阳性率97.9%,HBe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89.7%,HBeAg阴性仍有51.7%HBV-DNA阳性,抗-HBs阳性者HBV-DNA阳性率25.0%,献血员有4.0%HBV-DNA阳性。结果提示,在乙肝病毒感染检出率方面,乙肝五项高于PCR,HBV-DNA-PC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母体对胎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96例作为HBIG注射组(自妊娠28周起多次肌肉注射HBIG 200IU),同期分娩但未进行产前检查HBsAg阳性孕妇5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且未注射HBIG的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比较注射与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及注射HBIG孕妇不同注射次数间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HBIG注射组HBV宫内感染率(12.5%,12/96)、HBsAg阳性率(10.2%,7/96)、HBV DNA阳性率(7.3%,7/96)均低于未注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注射次数分为0~1次、2~3次和4~5次三个等级进行分析,HBV宫内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随HBIG注射次数增加而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提示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及增加HBIG注射次数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晓明 《哈尔滨医药》2012,32(3):175-17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天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杭州六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的孕妇48例,22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分娩后停药为治疗组,26例孕妇未用药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于孕28周用药前、分娩前及产后1月行肝功能、血清HBV标记物及HBV DNA定量检测。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μg。结果:治疗组22例新生儿出生时2例HBsAg阳性(〉0.05 IU/mL),且HBV DNA均〈10~3拷贝/mL;对照组26例新生儿出生时10例HBsAg阳性,其中HBV DNA阳性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分娩时HBsAg、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孕妇HBV DNA水平分娩前明显下降,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产后1月治疗组HBV DNA回到治疗前水平。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母婴宫内传播临床疗效。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自孕28周起多次肌注HBIG60例为预防组及未注射的5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母血HBsAg及其新生儿血HBsAg、抗HBs、HBVDNA。结果:预防组60例新生儿中有54例血清抗HBs阳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孕期接受HB IG注射后,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以评价HB 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448例HB sA g(+)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HB IG组),该组孕妇分别在孕32、36和40周时肌注HB IG 200IU;另一组为对照组,孕期未注射HB IG。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在分娩时均取外周血测HB sA g和HBV-DNA,同时两组新生儿生后均进行乙肝的主被动免疫。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5.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为14.5%(χ2=10.675,P<0.01)。结论:HB sA g(+)孕妇孕期注射HB IG能有效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妊娠晚期注射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HBsAg(+)孕妇,其中有18例HBeAg(+),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分娩后新生儿采脐血5ml,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结果68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者占10.3%,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占5.9%。50例仅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4%(2/50),18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8%(5/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宫内HBV感染的效果显著;HBeAg(+)孕妇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孕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生殖生育过程中传播给下一代的途径及相关因素和阻断方法。方法:对498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所产新生儿于生后即刻取股静脉血,检测其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并根据孕产妇HBVDNA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再根据孕妇产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情况分组观察使用效果。结果:283例HBV-DNA阳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39.6%;215例HBV-DNA阴性组为13.5%。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孕期是否使用HBIG两组宫内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内感染与孕妇HBV—DNA是否阳性有关,孕期使用HBIG对阻断宫内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18.
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新海  严维高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34-2736
目的:探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3例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孕妇临产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针HBIG(200IU),共3针,接种后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对照组不用HBIG。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于出生后4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00IU 1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和剂量均按正常婴儿的操作方案进行,母儿血清HBsAg和抗-HBs用酶免法检测,HBV-DNA用定量PCR检测。结果:实验组婴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阻断效果可达94.7%。结论:孕妇于孕晚期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进行主、被动免疫,可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降低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妊娠妇女的影响,寻求最佳停药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1,ALT、AST正常的孕妇120例,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再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分娩后停药,B组30例分娩后4周停药,C组30例分娩后6周停药,对照组D组30例不用药。4组均于孕26~28周和分娩前检测ALT,AST,HBV-M,HBV-DNA定量。A,B,C组停药后(D组为产后)1月、3月、6月检测产妇ALT,AST,HBV-M,HBV-DNA。新生儿出生断脐后立即检测静脉血HBV-M,HBV-DNA定量,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g,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HBV-DNA定量在分娩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检测ALT、AST的总体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停药后1月HBV-DNA定量均回复至治疗前水平,HBsAg均>250 IU.mL?1,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6.74%(6/89)和31%(9/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用于妊娠晚期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安全有效,高病毒载量乙肝携带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及HBV-DNA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