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蒙  张颖  刘玉洁 《天津医药》2022,50(7):739-743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量化评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罪犯病变(NCL)的斑块负荷。方法 纳入行冠脉CTA检查的NSTE-ACS患者112例,根据是否合并T2DM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均已成功对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罪犯病变(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合半自动斑块量化软件评估2组患者NCL的斑块负荷。结果 试验组患者NCL斑块的非钙化斑块体积、低密度非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负荷、低密度非钙化斑块负荷及总斑块负荷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NCL斑块的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负荷和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与NCL斑块的非钙化斑块体积(rs=0.472)、低密度非钙化斑块体积(rs=0.370)、总斑块体积(rs=0.522)、非钙化斑块负荷(rs=0.502)、低密度非钙化斑块负荷(rs=0.536)、总斑块负荷(rs=0.486)呈正相关。结论 NSTE-ACS合并T2DM患者的NCL斑块负荷较大,且血糖会影响斑块体积和负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观察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与邻近出现非钙化斑块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无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宝石CT的CTCA及临床相关资料,观察钙化斑块并测量其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以及邻近区域非钙化斑块的分布特点并测量其与钙化斑块间的距离。结果 29例患者共显示47个钙化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的个数分别为20、20、7个。25个钙化斑块邻近区域伴有非钙化斑块,其中,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的钙化斑块个数分别为5、13、7个。轻、中、重3组中伴非钙化斑块形成占25%、65%、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64,P〈0.01)。测量伴非钙化斑块形成的轻、中、重度狭窄3组中非钙化斑块至钙化斑块的距离为分别为(1.86±0.56)、(0.88±0.47)、(0.34±0.29)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5,P〈0.01)。结论①宝石高分辨CT和CardlQ Xpress软件包对各种类型的冠状动脉斑块能很好地进行观察;②随着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增加,其后方非钙化斑块的形成也呈增加趋势,钙化斑块导致的狭窄程度越重,非钙化斑块越容易形成;③对于不同狭窄程度的钙化斑块后方重点观察的区段亦有不同,确定合理区段有助于避免漏诊小的非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MDCTA(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性质及分布特点以及斑块分布特点与老年无症状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结果和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性质的血管斑块容易发生的部位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出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较多,而非钙化斑块出现在颈总动脉较多。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均对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起重要作用。结论老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积极行头颈部CTA检查可以及时、详尽的了解颈部血管斑块病变,分析患者梗死灶出现的致病机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9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治疗的非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血脂以及收缩压差异,数据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弥漫性病变多见。结论由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具有聚集作用,因此此类患者患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冠状动脉多呈弥漫性病变,病情一般较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血清学以及各项临床因素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评估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12月在某院内分泌2科住院的5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部位、闭塞情况,并分析斑块的发生与血清学、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5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患者407例,双下肢动脉斑块大部分位于股总动脉分叉处及双侧胫前动脉,闭塞以胫前动脉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及体重指数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血清学中高血脂患者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双下肢硬化闭塞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对年龄进行分组后显示,年龄、性别、高密度脂蛋白是≥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是一个保护因素;在65岁组别中,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BMI指数24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对年龄≥6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男性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进行双下肢动脉彩超筛查硬化闭塞,同时对6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肥胖男性患者进行重点早期干预,针对≥65岁的男性患者,应该对其高密度脂蛋白数值变化提高警惕。年龄越大,发生双下肢硬化的风险就越大,临床应定期进行双下肢动脉的检查,从而及早避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观察组3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对照组36例老年非糖尿病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与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在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及CT检查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以多灶性梗死多见,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阻止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8~45岁社区无症状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798例18~45岁社区无症状人群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汇总,计算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并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结果 79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中,颈动脉斑块发生143例,发生率为17.9%。男性发生率为20.3%,女性为14.6%。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不良生活习惯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9.4%、16.1%、21.7%、27.4%和26.0%,相对危险度计算结果分别2.13、1.77、2.38、3.01和2.86。结论社区无症状青年人群存在着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其次为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  相似文献   

8.
488例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危险因素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调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占23%,年龄越小,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越高;肥胖患者占35%;高血压占34%;高血脂占58%。结论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是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它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基础上,表面有破损或有裂纹继而引起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性狭窄及阻塞,使心肌发生不同程度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组临床急性综合征。笔者对26例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结合患者进行的DSA检查,来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2):150-15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血管造影对患者的小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检查,与重建厚度为3mm以及1mm的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对患者进行多层CT成像检查后,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预测值及分级诊断有无差异,分析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使用CT造影检查患者的小钙化斑块以及重建后的钙化斑块情况,发现3mm组有40个小钙化斑块,钙化斑块54个;1mm组有54个小钙化斑块,64个钙化斑块。1mm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3mm组的检出为8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2%、80.1%、62.2%和89.7%,两种方法分级诊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进行检测诊断,其检出率高,是一种有效、无创性的临床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斑块破裂大多发生于非钙化的不稳定斑块,是发生急性心脏事件(ACE)的主要原因[1],因而早期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最终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且能有效地显示和区别软、硬斑块.目前关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64层螺旋CT成像结果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春龙  殷少龙  冯庆韬 《河北医药》2010,32(10):1215-1217
目的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64 SSCTCA)对钙化及非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与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比较,两者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 搜集67例患者64 SSCTCA及近期CCA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扫描结果将冠状动脉分为非钙化组和钙化组,按管径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1%-75%)和重度狭窄或闭塞(76%-100%)4个等级分别比较2组的64 SSCTCA与CCA评估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 67例患者共评价分析冠状动脉804段血管,其中非钙化组冠状动脉714段,钙化组90段;在非钙化组64SSCTCA和CCA一致性分析显示K值=0.643,二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好;在钙化组64 SSCTCA和CCA一致性分析显示K值=0.145,二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差,有55(55/90)段钙化冠状动脉血管64 SSCTCA评估狭窄程度高于CCA.结论 64 SSCTCA对非钙化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显示准确性高,对管壁斑块显示好;对有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狭窄评估与CCA的一致性差,64 SSCTCA常常会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和MSCTA诊断50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将SC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探究MSCTA钙化积分评价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冠状动脉不同血管节段在MSCTA中成像情况的不同;比较冠心病患者不同心率组别在MSCTA中成像情况的不同。结果 SCA在50例患者中钙化斑块30个、非钙化斑块60个;MSCTA诊断出软斑块20个、中间斑块30个、钙化斑块50个,MSCTA诊断出的钙化斑块明显多于SCA(P<0.05),但2种方法诊断出的斑块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积分评价对冠脉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72.7%,阴性预测值为85.7%;MSCTA对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血管的前段成像最佳,中段其次,远段最差;MSCTA对心率50~65次/min的冠心病患者可评价率达91.9%,明显高于心率65~75次/min的冠心病患者可评价率57.5%(P<0.05)。结论 MSCTA对钙化斑块的诊断较佳,也可以用于钙化斑块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MSCT对冠状动脉血管的前段成像最佳,对心率50~65次/min的冠心病患者可评价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及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5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常规查体的640例无糖尿病的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病例组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概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家族史.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临床诊断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硬化斑块过程中,探讨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所具备的价值,并且探究并发糖尿病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确诊患者,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A组(糖尿病)和B组(无糖尿病),每组50例,均进行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脂比例、斑块发生率等数值。结果 A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以及高血脂比例均高于B组(P<0.05);A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斑块发生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明确显示出患者颈部动脉的斑块,同时还能定位斑块的位置并且进行性质分析,另外,并发糖尿病对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影响,甚至很可能会促发其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RF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及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CRF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尤其是钙磷代谢异常等非传统性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对53例CRF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情况,同时记录透析龄、吸烟史及体重指数;抽血化验血肌酐、钙、磷、镁、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并计算钙磷乘积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结果53例CRF患者31例(58.49%)存存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钙化,重度钙化达15例(28.30%),透析冶疗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率达80.76%;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及透析时间的延长,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加重。钙化组血磷、钙磷乘积、CRP较无钙化组显著增高p<0.05,而钙化组血浆白蛋白较无钙化组显著降低p<0.01;糖尿病组患者钙化率较非糖尿病组患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CRF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磷及钙磷乘积升高是导致冠状动脉钙化的重要因素;CRP升高、低血浆白蛋白、糖尿病亦与冠状动脉钙化密切相关。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可加重冠状动脉钙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存在较高的冠状动脉钙化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冠状动脉斑块应用64层螺旋CT(MS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IVUS-VH)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冠状动脉斑块患者45例,对其分别展开MSCT与IVUS-VH检查,MSCT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和钙化斑块,IVUS-VH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分成:纤维斑块(F)、纤维脂质(FF)、钙化斑块(DC)、坏死核心(NC),对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MSCT检查中不同类型斑块的F、FF、DC、NC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各类型钙化斑块的病变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T测量斑块的CT值与IVUS-VH测量的斑块钙化百分比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检查在冠状动脉斑块诊断中均存在明显优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异同,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预防控制心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82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部病例均详细记录病史,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缺血性脑卒中家族史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效果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证实管腔狭窄程度<50%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血脂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①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2个月后,2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观察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平均容积分别从治疗前的(17±6)、(24±5)、(42±12)mm3下降至治疗后的(13±4)、(20±7)、(32±10)mm3,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平均容积分别从治疗前的(16±4)、(26±4)、(41±13)mm3下降至治疗后的(13±6)、(23±7)、(36 ±8)mm3,治疗前后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平均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平均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平均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能有效监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同时总结临床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工作中应该螺旋CT的操作方法以及诊断价值。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1年之内所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资料100例施行分析,所选100例患者全部接受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以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100例患者接受两种检查方案的诊断结果,将所得各项数据施行统计学计算。结果 100例患者接受两种诊断方式,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标准,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低于50%患者诊断敏感性为90.0%,高于50%狭窄段数诊断敏感性为90.0%,斑块显示率为100.0%。结论临床中针对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其开展16排螺旋CT检查,可以显著降低检查所需时间,不会对患者产生伤害,检查结果的准确率比较高,能够准确显示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以及非钙化斑块,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