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在颈椎外伤CT扫描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颈椎外伤患者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方法 162例患者,分别用16排和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检查扫描:常规剂量42例;低剂量可调管电流高管电压60例;低管电压60例。扫描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做出计算。结果多螺旋CT发现17例颈椎骨折。低剂量可调管电流降低了51%-60%。常规剂量,低剂量高电压和低电压低剂量的平均有效剂量,平均图像噪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名影像科医师主观评估3个检查组的图像质量,在评分上无显著不同。结论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多螺旋CT低剂量扫描,剂量降低60%-70%时,同常规剂量相比,图像噪声有少量增加外,但主观图像质量评估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64层螺旋CT(MSCT),采用适宜噪声指数的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获得稳定的腹部CT扫描图像,并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0例需接受64层MSCT腹部扫描的患者为自动毫安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预设噪声指数(NI),A组为8,B组为10,C组为12,管电流设置范围为30~600mA。同期接受常规腹部MSCT(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的50例患者为固定毫安组,管电流520mA。其余扫描参数相同。记录各组CT辐射剂量并进行比较,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图像的平均噪声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各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大于各自动毫安组的辐射剂量。固定毫安组、自动毫安A、B、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97±0.56、2.94±0.98、2.76±1.02、2.54±1.33,自动毫安A、B组的图像均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自动毫安组中,噪声指数较低时,不同组织的图像噪声较固定毫安组的图像噪声变异度小,图像更加均匀。固定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呈正相关(R2=0.484 6,P<0.05)。自动毫安组图像的平均噪声与BMI无相关性(R2=0.002 3,P>0.05)。结论 ATCM应用于64层MSCT低剂量腹部扫描时可以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上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噪声指数设定在10以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冯丰吟  郑兆华  邓家秀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11-3212,I0004
目的探讨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及眼晶状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受检者设置不同扫描条件进行轴位CT扫描,A组采用120kV、120mA,B组采用120kV、50mA,C组采用120kV、30mA进行扫描,评价三组图像质量和受检者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CTDIv01)。结果A组图像评质量分为(11.2±0.7)分,高于c组的(4.9±.I.8)分(t=12.634,P〈0.05),与B组的(10.6±1.1)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CTDIv01分别为18.32mGy、7.63mGy和4.58mGy,B组和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25、14.037,均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120kV、50mA)扫描既可保证眼眶部病变的影像质量,又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龙建新  徐小平 《江西医药》2010,45(7):695-69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鼻窦病变检查中的可行性,评估其影像效果。方法对45例患者在行鼻窦常规剂量(200mA)CT扫描后,再行低剂量(30mA)CT扫描;由2名医师盲法评价图像,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对每一幅图像进行质量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98%以上鼻窦低剂量CT图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CT图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窦病变低剂量CT扫描是切实可行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钱林清  周建良  李义昌  陈星  陈永明  王平 《河北医药》2012,34(19):2930-293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受检者在知情情况下行常规剂量肺扫描后再行低剂量扫描,分析2组图像对正常结构及病变的显示能力;记录2组扫描的CTDIvol及DLP,并计算受检者接受的有效剂量(ED);常规剂量管电流为150mA,低剂量为40mA。结果 40例中阴性12例,阳性28例,2组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2组扫描的CTDIvol为8.15、2.17mGy,低剂量组的剂量仅为常规组的26.7%,DLP和E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下,40mA低剂量扫描完全能在肺普查及复查中取代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6.
章双林  刘冲  陈陽  王淑梅 《安徽医药》2020,24(3):477-480
目的探讨全身低剂量 CT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 2016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 5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全身低剂量 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此进行 Durie/Salmon plus分期,同时进行临床 ISS分期,比较两者在溶骨性病灶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58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共发现 558处溶骨性病灶,其中 Durie/Salmon plus分期: Ⅰ期 12例, Ⅱ期 32例, Ⅲ期 14例;临床 ISS分期: Ⅰ期 18例, Ⅱ期 21例, Ⅲ期 19例。两种分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241,P=0.120)Kappa值为 0.423,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结论 Durie/ Salmon plus分期和 ISS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低剂量 CT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分期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肺癌发病率、病死率均居全世界恶性肿瘤首位,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径。胸部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肺癌筛查在肺癌高危人群中的作用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同。我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遵循指南和共识,积极、规范地在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LDCT肺癌筛查,以改善我国肺癌的诊疗现状,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CT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头部外伤患者138例,行常规CT扫描后,对包含病变并且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的层面再行75%和50%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分,采用FriedmanM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McNemar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不同剂量组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低剂量Ⅰ组与常规剂量组间CT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低剂量Ⅱ组与常规剂量组间CT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低剂量Ⅱ组与常规剂量组CT图像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对于头部外伤CT检查病例,可应用75%剂量水平进行低剂量扫描,而50%剂量水平尚不可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腹部CT检查中应用角度剂量调节技术降低CT扫描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1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研究组使用D-DOM,对照组不使用D-DOM,记录每次CT扫描的剂量指数(CTDL),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质量按优、良、差3级双盲法评价,并测量图像噪声。结果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判结果,经x2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对照组略低于研究组,经t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剂量指数(CTDL)比对照组平均降低3.3mGy(23.7%),剂量长度乘积(DLP)研究组比对照组平均降低118.4mGy·cm(24.3%),两组剂量指数(CTD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统计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4、4.764,P0.05)。结论角度剂量调节技术在腹部扫描时能够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上获得可以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副鼻窦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DSCT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评价OMC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刘爱华  朱时锵  方雄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08-3409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检查中CT靶扫描和高分辨率CT扫描辐射剂量对比情况.方法 分析2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扫描辐射剂量分为CT靶扫描组和高剂量CT扫描组.结果 CT靶扫描患者的CTDIvol值和DLP值与高剂量CT扫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CT靶扫描技术和高剂量CT扫描的辐射损害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颅脑损伤患者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0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CT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术后8 h内,发现CT无明显变化,但患者发生病情变化者42例(20.0%);术后8 h内,发现CT无明显变化,1 d后临床表现发生变化,复查CT表现异常者15例(7.14%);术后8 h内,发现CT有显著异常,但患者临床症状正常者45例(21.43%),2 d后病情变化者28例(13.33%)。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定期采用CT复查有利于准确认识脑组织术后的早期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开渝  陈小余  肖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40-2442
目的:探讨CT在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CT诊断或阑尾炎并经手术病例证实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为单纯性阑尾炎(29%),CT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24例为化脓性阑尾炎(53%),CT表现为右下腹部或盆腔炎性改变(如脂肪线增粗、肠周积液、邻近肠管增厚、蜂窝组织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形成(12%),CT表现为脓肿、淋巴结肿大、腔外积气.3例为慢性阑尾炎(6%),CT表现为阑尾壁及周围肠系膜不均匀增厚,右侧腰大肌前缘炎性渗出.结论:CT在诊断阑尾炎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鼻窦检查中的应用及防护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力军  樊明成  郭景涛  宋国勇 《河北医药》2011,33(21):3241-3242
目的探讨低剂量单排螺旋CT对儿童副鼻窦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儿童副鼻窦疾病患者行常规剂量扫描,然后选择鼻道窦口复合体区两个典型层面行低剂量扫描,对两种剂量CT图像进行评分,并记录两种剂量图像发现病变数。记录并分析单次cT扫描的剂量加权指数(CTDIW)。结果单排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两种扫描方法显示图像质量及病变发现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单次辐射剂量加权指数为32.1mGy,低剂量为6.4mGy,仅为常规剂量的20%。结论单排螺旋CT低剂量儿童鼻窦检查,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有效地降低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5.
16.
钱建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526-1527
目的 探讨CT对颅脑减速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颅脑减速性损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不同时间、不同部位CT检查结果.结果 156例患者中首次检查阳性例数112例,占71.8%;阴性例数44例,占28.2%.阳性患者中头皮损伤者46例,占41.1%;颅骨骨折35例,占32.3%;硬膜外和硬膜下出血17例,占15.2%;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占9.8%;脑出血3例,占2.6%;其余患者在复查中,均得到诊断,其中3~24 h诊断阳性20例,占45.5%;25 ~72 h诊断阳性16例,占36.4%;>72 h诊断8例,占18.1%.不同时间CT检查灵敏度分析显示,首次71.8%,24h内84.6%,72 h内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5,4.021,5.251,均P<0.05).结论 CT对于颅脑减速性损伤中的定位和定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首次检查阴性的患者要进行多次检查以提高检查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副鼻窦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付鼻窦CT检查患者,其中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30例。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设定噪声指数(NI)值为4,管电流范围10-250mA,其余参数相同。对2种毫安技术的mA值、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的剂量长度值(DLP)平均为(340.7±43.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47.1±0.0)mGy·cm下降23.8%,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鼻窦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3.8%,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在成人胸部CT扫描中获得稳定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成人胸部CT扫描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研究组2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技术,研究组1与组2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10、20;对照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记录每位患者胸部扫描时的平均毫安秒(m As)、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由两位副主任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分,≥3分被认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并取每例患者肺尖部、主动脉弓水平、心脏水平及肺底部4幅图像,测量相应部位图像噪声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图像质量评价,与对照组比较,NI为10时,肺窗、骨窗及纵隔窗图像接受率和主观噪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I为20时,肺窗、骨窗及纵隔窗的图像诊断接受率和主观噪声评分均降低,纵隔窗降低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评分均达到了临床诊断接受标准。结论采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行胸部CT扫描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应根据检查需求合理选择噪声指数。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肺段水平的支气管扩张(支扩)中的价值,评估其影像效果。方法(1)对40例临床诊断为支扩者进行检查。每位受检者均先行胸部常规剂量CT扫描,并对部分肺段进行低剂量CT扫描和HRCT扫描;(2)根据诊断的把握度将各肺段有否支扩用肯定是支扩、不能确定和肯定不是支扩进行评判。(3)图像质量评价:由2名CT医生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对低剂量CT图像进行评判。结果(1)40例患者共430个肺段进行了低剂量CT和HRCT扫描。(2)经Kappa法检验,低剂量CT和HRCT两种方法在发现和诊断支扩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7)。以HRCT发现和诊断的支扩为标准,低剂量CT对支扩的敏感度91%、阳性预测值94%、准确度96%。(3)低剂量CT图像噪声水平增加.但98%以上图像可满足诊断需要。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检出肺段水平的支扩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有望提高支扩的早期发现。它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和保证图像质量。有条件者可开展低剂量CT筛查支扩。  相似文献   

20.
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特点,评价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初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先行常规腹部CT扫描后,于感兴趣区再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准直器宽度0.5mm×64,重建层厚5mm),对其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43例,单纯水肿型31例,重症坏死型12例。常规腹部CT平扫显示胰腺水肿31例,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坏死12例,显示局灶性出血5例;胰周积液36例;假性囊肿5例;伴胆石症17例,胆囊肿大或胆囊壁增厚11例;胆总管扩张6例,胰管扩张4例;胸腔积液21例。结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及早提示胰腺组织有无坏死,可判断胰周炎性病变及积液,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