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及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DIA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72h内接受常规CT与MR检查。结果:26例常规CT检查中,18例结果阳性,8例结果阴性;26例MR检查全部阳性。CT及MRI检查表现为脑白质、胼胝体和脑干的单发或多的发混杂密度或信号病灶。18例患者中,CT仅检出病灶58个,26例患者中,MRI共检出病灶136个。结论: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32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 I常规序列检查,其中23例给予DW I序列检查。12例行CT检查。结果32例常规MR I序列检查患者检出病灶者共18例,23例予以DW I检查者检出病灶19例,12例行CT检查者检出4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诊断需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MR I检查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颅低场强MRI和MSCT检查结果并对照研究。结果:80例患者MRI扫描均呈阳性,发现病灶597个;CT检出阳性病人69例,11例为阴性,检出病灶93个,可疑病灶21个。结论:低场强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诊断阳性率均较MSCT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一体化PET/MR与PET/CT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差异,以及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32例颅内肿瘤患者,同日先后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及PET/MR颅脑局部显像检查。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Bland-Altman分析及t检验对两者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靶区/本底比值(T/B)进行比较。参照病理及随访结果,运用χ2检验比较PET/CT与PET/MR的病灶检出率。结果 32例患者共78个病灶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其中76个病灶为恶性肿瘤,包括胶质瘤7例共10个病灶,淋巴瘤3例共11个病灶,脑转移瘤20例共55个病灶,其余2例为脑膜瘤、垂体微腺瘤各1例,均为良性。PET/MR较PET/CT多发现31个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6,P<0.01)。78个病灶中有40个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于脑实质,病灶的SUVmax-MR与SUVmax-CT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9,P<0.05),PET-MR影像T/B值较PET-CT略高,均值差为0.21(95%CI:-0.433~0.850);另38个病灶18F-FDG摄取接近脑实质,PET/MR比PET/CT多检出28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35,P<0.01)。36个病灶周围有明显水肿,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0,P>0.05),但其中3个病灶PET/CT检查仅发现水肿而未发现明确病灶;42个无水肿病灶中,PET/MR多发现29个,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0,P<0.01)。62个最大径<3.0 cm的病灶中,PET/MR比PET/CT多检出31枚,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38,P<0.01)。结论 一体化PET/MR对颅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PET/CT。运用全身PET/CT加颅脑局部PET/MR联合显像可明显弥补PET/CT对颅内病灶检出率的不足,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导致脑组织损伤,发生的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轴缩球形成为特征的病理生理变化,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引起死亡,CT和常规MR检查易对DAI的病变的诊断欠佳.随着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的联合应用,能较常规MR更早、更准确地显示DAI病灶的信号变化,对DA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场MR FLAIR(压水)序列与CT平扫对比分析在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0例患者均做常规CT平扫和MR T1W1、T2WI及FLAIR序列扫描,将CT平扫和MR FLAIR(压水)序列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0例CT平扫检出脑梗塞病灶86个,15例入院平扫未发现异常,CT检出阳性率为70%;MR FLAIR序列检出病灶205个,其中FLAIR发现软化灶10个,5例入院6h内未发现异常,MR阳性检出率为90%。MR FLAIR(压水)序列较CT平扫多检出的病灶,大部分位于脑干、脑室旁、脑表面及半卵园中心的白质区。结论脑CT平扫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高,方便、快捷,扫描时间短,但24 h之内的脑梗塞病灶可能不被发现,或仅显示较为模糊的低密度区;低场MR FLAIR(压水)序列能检出CT平扫未能发现的和(或)分辨不清的病灶,特别是位于脑干和小脑的多灶性梗塞,MR FLAIR(压水)序列对新近梗塞和陈旧性梗塞灶有特征性区别,能弥补CT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梯度回波T2*加权(GRE-T2*WI)序列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并经临床确诊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102例患者进行MRI扫描,并在常规MR序列(T2WI、T1WI、FLAIR)的基础上,行GRE-T2*WI序列扫描,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经CTA诊断,102例患者有133处病灶,MR的GRE-T2*WI序列扫描均有显示,病灶检出率为100.0%,MR常规序列共诊出71例95个病灶(占71.4%),GRE-T2*WI序列诊断结果显著优于常规序列(P〈0.05)。31例(共38个病灶)MR常规序列未检出病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期11例(15个病灶),高血压性脑微出血12例(14个病灶)以及梗死继发性出血8例(9个病灶)。结论 GRE-T2*WI对各种出血性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颅内血管性病变总检出率优于MR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7,(8):595-597
目的:分析研究CT和MRI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CT、MRI检查,回顾其诊断的影像学结果,并对检出阳性例次、病灶检出数目以及病灶位置、状态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患者经CT、MRI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阳性率分别为60.66%和95.08%,在检出阳性的患者中,病灶检出数目分别为56个和99个,病灶位置位于脑深部区域的比例分别为12.50%、31.31%,非出血灶的检出率分别为17.86%、34.34%,结论:CT、MRI都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方法,但较之CT,MRI因其灵敏度高而更具优势,在病情评估及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SW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资料,记录常规MRI T2WI、T1WI及SWI检出病灶数并测量最大病灶的大小。结果 18例海绵状血管瘤,T2WI检出病灶共25个,T1WI检出病灶共21个,SWI检出病灶共47个。T2WI和T1WI呈"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高信号环;SWI表现为明显低信号。SWI测得的病灶范围较T2WI、T1WI测得的范围大,且微小病灶显示多。但SWI测得的病灶大小与T2WI、T1W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成像对海绵窦血管瘤的显示优于T1WI、T2WI成像。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及SWI,可更好地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变范围及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婴幼儿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复查2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婴幼儿(6~36个月),对入选病例依据初查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重度、中度及轻度三个分度,所有患儿进行常规MRI、DTI检查,同时将DTI分度与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临床后遗症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DTI检查较常规MRI检查对HIE脑白质区域异常更敏感;DTI分度与NBNA评分及复查时后遗症状相关。结论与常规磁共振成像评价相比,DTI对HIE患儿的早期诊断及对白质和髓鞘损伤程度的评价更为准确、客观、敏感;DTI分度能可初步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标志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AN)对脑隐匿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三年中28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均行常规MR扫描序列T1WI(T1FLAIR)、T2WI、FLAIR、DWI、CT及SWAN检查。结果 17例海绵状血管瘤中,SWI检出病灶26个,其中4个病灶旁发现小的引流静脉,常规序列最多检出病灶8个,均未发现细小引流静脉;5例动静脉畸形,SWI发现3例病灶旁细小引流静脉,T1WI、T2WI、FLAIR未检出,5例脑静脉畸形,SWI均可见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增粗的中央静脉,呈典型的"海蛰头"或"轮辐状’改变,其他序列及CT未见此征象;2例毛细血管扩张症SWI共检出病灶7个,其他序列最多检出3个病灶,CT未检出。结论 SWAN能敏感地显示出血及细小静脉,与常规MRI结合可显著提高隐匿性血管畸形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水成像(MRCP)在中上腹部实质脏器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经证实的中上腹实质脏器囊性病变MR常规平扫和MRCP资料,并就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CP序列显示囊性病灶能力强于MRI平扫.结论:MRCP在中上腹实质脏器囊性病灶检出能力和信号特异性方面均优于MRI平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高场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近4年间在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MR图像,通过分析MRI平扫、SWI图像,总结归纳MR平扫及SWI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MRI扫描T1WI共发现37个病灶,T2WI扫描共发现病灶51个,SWI共显示93处病灶。结论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缺少特异性,通过结合常规MRI各序列,辅以SWI序列检查,能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同时能清晰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与MR扩散成像在颞叶癫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颞叶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均予以MRI与MR扩散成像进行检查,以此来探讨患者的ADC值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50例颞叶癫痫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海马硬化,其中右侧海马硬化共28例、左侧海马硬化共22例;T2WI序列存在高信号患者共13例、DWI序列存在高信号患者共8例、FLAIR序列存在高信号患者共89例、ADC值升高患者共41例、DI高信号与ADC值升高同时存在患者共3例;50例健康体检者海马值中的DTI测量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常规序列与MR扩散成像对颞叶癫痫患者进行检查,不仅能够直接、有效的反映出患者的海马扩散具体情况与ADC指变化情况,更能有利于接下来的颞叶癫痫临床治疗和诊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FLAIR序列在颅脑MR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MRI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脑部疾病患者同时行常规MRT2加权像及快速FLAIR检查,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FLAIR共检出病灶942个,常规12加权像检出625个,FLAIR显示病灶的轮廓更为清晰,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度更高,在显示脑皮层下、脑室旁病灶方面更有优势,可显示常规MRT2加权像未能显示的侧裂池及脑表面脑沟的小出血病灶,在诊断颅脑外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快速FLAIR可作为颅脑MR检查常规序列的补充。对于颅脑大部分疾病应行FLAIR检查,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扩大MRI检查范围,减少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16.
徐国生 《河北医药》2012,34(5):704-706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对脑隐匿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年中30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均行常规MR扫描序列T1WI( T1FLAIR)、T2WI、FLAIR、CT及SWI检查,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海绵状血管瘤中,SWI检出病灶32个,其中14个病灶旁发现小的引流静脉,常规序列最多检出病灶26个,均未发现细小引流静脉;7例动静脉畸形,SWI发现2例病灶旁细小引流静脉,T1WI、T2WI、FLAIR未检出,增强扫描检出;5例脑静脉畸形,SWI均可见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增粗的中央静脉,呈典型的“海蛰头”或“轮辐状”改变,其他序列及CT未见此征象;3例毛细血管扩张症SWI共检出病灶18个,其他序列最多检出5个病灶,CT未检出.结论 SWI能敏感地显示出血及细小静脉,与常规MRI结合可显著提高隐匿性血管畸形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及钼靶X线在诊断乳腺微小肿块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微小肿块患者50例,分别行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钼靶X线及三者联合检查,记录三种检查方式下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检出率、漏诊率及符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病理检查良性病灶29例,恶性病灶21例;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诊断乳腺微小肿块良性检出23例(79.31%),漏诊6例(20.69%),恶性检出13例(61.90%),漏诊8例(38.10%),总符合率72.00%;钼靶X线诊断良性检出22例(75.86%),漏诊7例(24.14%),恶性检出12例(57.14%),漏诊9例(42.86%),总符合率68.00%;三者联合检查诊断良性检出27例(93.10%),漏诊2例(6.90%),恶性检出20例(95.24%),漏诊1例(4.76%),总符合率94.00%.三者联合检查诊断检出率高,且与单独应用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或钼靶X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微小肿块的筛选与检测中,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价值高于钼靶X线,且可以通过三者联合检查进一步提高乳腺微小肿块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3.0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轻型脑外伤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轻型颅脑外伤患者49例,受伤7 d内进行头部CT及SWI检查,分析并简要评价检查效果。根据症状是否昏迷,分为昏迷组30例,非昏迷组19例。结果昏迷组中经SWI检查检出病灶28例,比非昏迷组(检出病灶者11例)要高;阳性出血灶患者中脑损伤后综合征发病率(63.16%,24/38)高于阴性出血灶患者(27.28%,3/11),P<0.05。结论 SWI检查对于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而言,其敏感性明显高于CT,尤其是头部存在实质性出血灶患者;轻型脑外伤患者脑内存在微小出血灶,与脑外伤综合征联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有x线摄片,其中5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MR检查。结果14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髋臼9个,月骨3个,腕舟骨、肱骨头、股骨头、胫骨远端各1个。16个病灶的X线表现为临近关节面单房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伴薄层硬化边。5例6个病灶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楚,边缘有硬化,病灶中心CT值38HU左右。2例2个病灶在MR表现为长T1、长12信号,其周围可见较薄的长T1、短他信号边缘。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