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230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杨晓华 《中国药房》2001,12(2):106-107
目的 :探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 ,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230例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占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46 19 % (1230/2663) ,品种以β-内酰胺类居首 (18种 ) ,例次数氨苄青霉素最多 (192例 ) ,其表现累计例次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691例 ) ,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109例 ) ,其中 β-内酰胺类占76 15 % (83/109) ,氨基糖苷类的肾损害占本文全部肾损害的51 79 % (29/56) ,不容忽视。结论 :审慎用药 ,抗生素不良反应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相似文献   

2.
邓丕兰  周红兰  冯君 《中国药房》2001,12(6):367-367
目的 :研究死亡病例的疾病分布与28例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因素 ,以提高疾病预防和用药的合理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微机网络系统对2年来我院住院死亡患者按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进行系统统计分析。结果 :分析表明 ,28例死亡患者直接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最常见的致死药物为胰岛素和优降糖 ,占32 14 % ;其次是甘露醇、硫唑嘌呤等药。从年龄结构分析 ,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老人占63 28 %。结论 :(1)合理用药对降低老年性疾病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详细询问病史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 ,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一般规律 ,从而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1995年~200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646例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中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59 8 %。诱发的药物涉及155种 ,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占37 2 % (240/646) ,为最多 ;品种以普罗帕酮引起的最多 (75例 )。致死病例35例(5 4 % ) ,致死药物亦以心血管系统用药居首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结论 :做到合理用药 ,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严密监测 ,可降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心脑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合理应用对策。方法 450例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患者,采用数据挖掘法对患者不良反应类别、不良反应常见药物以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制定心脑血管药物合理应用对策。结果 450例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为肝功能异常,占比为23.33%(105/450);其次为肾功能异常,占比为19.56%(88/450);呼吸困难占比为16.67%(75/450)。不良反应药品支持度分析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尼莫地平、辛伐他汀是三大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心脑血管药物,药品支持度分别为13.7%、11.4%、10.5%。450例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用药种类分析显示, 1种、2种、3种、4种、>4种用药的患者分别为18例(4.00%)、21例(4.67%)、36例(8.00%)、85例(18.89%)、290例(64.44%),分析发现多药联合应用更易引发不良反应,且联合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 心脑血管药物易引起肝肾功能异常及呼吸困难,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增强药物治疗靶向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姜成丽 《中国药房》2001,12(5):296-297
目的 :探讨含苯丙醇胺 (PPA)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9年国内公开报道的含PPA药物致不良反应120例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含PPA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 ,心血管系统反应66例 (占55 6 % ) ,神经系统反应13例 (占10 8 % ) ,过敏反应29例 (占24 2 % ) ,其中4例 (占3 3 % )致过敏性休克 ,1例 (占0 8 % )严重过敏致死 ;A型反应89例 ,B型反应31例。结论 :含PPA药物的安全性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5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系统分析,探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特点,从而开展药物警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15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给药发生最多(123例,占77.4%),≥60岁的老年人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46例,占28.9%),有关抗菌药物的报告最多(108例,占67.9%)。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为7例(占4.4%),相关药物为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注射用奥沙利铂、胺碘酮片、注射用克林霉素、注射用头孢吡肟、注射用头孢唑肟。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调查了183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对采用的抗抑郁药物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抑郁症患者单一用药者175例,占95.63%,合并用药有8例,占4.37%;在单一用药的175例中使用第一代抗抑郁药的8例,占4.57%,使用第二代抗抑郁药167例,占95.43%。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震颤(17例,占9.29%)、镇静、嗜睡(18例,占9.84%)、焦虑(17例,占9.29%)、口干(29例,占15.85%)、视物模糊(17例,占9.29%)、头晕(21例,占11.48%)、心动过速(19例,占10.38%)、心电图QT间期异常(24例,占13.11%)、食欲减少(24例,占13.11%)、恶心(49例,占26.78%)、肝功损害(谷丙转氨酶ALT>40U.L-1,41例,占22.40%)等。第一代抗抑郁药导致的抗胆碱不良反应多于第二代抗抑郁药(P<0.05)。采用了预防性护理、针对性护理、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方法,减少了患者对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多单一用药,绝大多数采用第二代抗抑郁药;但仍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抑郁症用药不良反应宜采用综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分析数据。方法收集39例丹红注射液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的原患疾病、药物联用情况、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临床症状。结果在39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中,原患疾病类型构成比最大的是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而原发性高血压是构成比最大的原发疾病,占28.21%(11/39)。丹红注射液单独使用者5例,占12.82%;其余34例为药物联用,占87.18%。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时间30min11例,占28.21%;30min~1h 10例,占25.64%;1~3h 7例,占17.95%;3~24h 5例,占12.82%;24h 6例,占15.38%。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症状(35.90%)与消化系统症状(25.64%),主要有皮疹、注射部位红肿、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28%(39/536);≥60岁者的发生率为15.52%(27/174),均高于40岁者和40~59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5.166、9.060,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快,症状较轻,在临床用药中应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处理。  相似文献   

9.
6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692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692例报告中涉及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分类,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92例ADR中涉及儿童(1~10岁)占21.68%(150/692),抗菌药物占80.35%(556/692),中成药占5.64%(39/69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占77.31%(535/69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49%(384/692。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上报的152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ADR报告中,18~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占60.53%(92例);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74.34%(113例);头孢唑林是引发ADR例数第1位的药物,占13.16%(20例);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5.66%(39例)。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格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上报的134例ADR报告申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ADR严重程度、给药途径以及引起ADR药物的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的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男性71例(52.99%),女性63例(47.01%);年龄最小16 d,最大96岁,年龄分布无差异性;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ADR例次较高(119例);所涉及的药品中抗茼药物引起ADR例次较高(35例),其次是中药注射剂(33例);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损害为主(38.0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1.27%);严重的ADR共5例(3.73%).结论:应重视抗茼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规范用药,尽量避免静脉用药.  相似文献   

12.
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2009—2010年收集的1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80例,58.82%)高于男性(56例,41.18%);经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9例,占58.09%;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居首位,为79例次,占57.66%,其中以氟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中成药居第2位;ADR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96例次,占50.53%)。结论:ADR主要由抗感染药和中成药引起,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是减少ADR的关键,加强ADR监测、提高ADR的预防和个体化用药是保证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药物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447例精神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利培酮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抗抑郁药物以5-羟色胺抑制剂帕罗西汀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心境稳定剂以碳酸锂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主要表现为震颤;镇静催眠药以地西泮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主要表现为药物中毒、呼吸抑制。结论应加强精神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  相似文献   

15.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6月上报的12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6.7%),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上报的192份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例数最多(32.81%),其次为抗病毒药物(31.25%)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15.63%);ADR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98.44%);涉及的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62.77%),其次是血液系统(7.79%)、消化系统(6.06%)和循环系统(6.06%)。结论:应加强儿童抗微生物药物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中2000-2006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有关红花注射液致ADR的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关红花注射液致ADR的报道共涉及患者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50岁以上发生率较高;ADR主要为过敏反应,且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ADR在30min内发生者22例(56.41%),首次用药发生者有30例(76.92%),提示红花注射液致ADR以首用即发型和速发型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红花注射液的ADR,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194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ADR报告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97种,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0例(占41.24%);男性(113例)多于女性(81例);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12例(占6.19%);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为多见,为27种,占28.13%,其次为中药制剂17种,占17.71%;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166例,占84.6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为最高(90例,占42.65%);严重ADR有8例。结论:抗病原微生物药、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集到的61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60岁人群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60例(26.0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516例(83.90%);ADR主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有285例(43.91%);严重ADR 23例,其中以发生过敏性休克为主,有13例;引起ADR的药品有16类171种,抗菌药居首位,有346例(44.88%),抗菌药中以喹诺酮类药物居首位,有81例(23.41%)。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教育和对ADR的监测,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