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品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4~2005年报道的药品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病例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导致药源性肝损害的药品中,涉及12大类50种药,分布较广。其中前三位是:抗微生物类药品占34.6%,循环系统的药品占17.9%,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占12.8%。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肝损害的文献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敏 《中国药业》1999,8(10):25-26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发展,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多见,其中药源性肝损害的报道亦愈来愈多。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临床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作回顾性分析。1资料来源本文整理的资料来源于1989年~1998年6月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共86种,其中国家级19种,省级54种,学报13种、文献214篇。药源性肝损害病例共222例,涉及药物96种(其中中药、中成药23种),所有病例均是在合理治疗、正常剂量服药后引发药源性肝损害。2资料分析2.1药源性肝损害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见表1。2.2临床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概况,供医药工作者参考。方法对2000—2010年国内医药核心期刊所载98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报道进行整理汇总并予以综合分析。结果98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涉及药物13大类,79个品种。速发型过敏性休克85例,既往药物过敏史者17例,过敏性休克死亡14例。致药源性过敏性休克药位居前三位的为:抗微生物药、中成药、血液系统药物,分别占21.43%、19.39%、12.45%。静脉注射给药为主要致敏途径共70例,占70.4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一旦发现,全力抢救,避免过敏性休克致死事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225例药源性死亡病例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了解药源性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对1990-1996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文期刊中的225例药源性死亡病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和器官系统损害进行了分类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男137例,女88例,平均年龄40.82岁;;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所致35.36%和39.56%;抗感染和神经系统药物占38.34%和4.62%。  相似文献   

5.
50例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50例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刘丽萍王颖陈玉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100039)药源性肝损害是较为常见的医源性疾病之一。有报道[1]药物引起的肝脏疾病占所有药物反应的10~15%。笔者对1993~1994年间本院收治的50例药源性肝损...  相似文献   

6.
孙维娥  董国群 《天津医药》1997,25(7):413-415
对49例恒牙期牙列拥挤患儿采用拔牙方法矫治,并配合方丝弓固定矫正器治疗。凡牙列拥挤度在9.9mm以下拔1个牙占95%,拥挤度在10 ̄17.5mm拔2个牙占72.4%,拔除双侧第一双尖牙者占88.4%。均取得良好疗效,矫正率达100%。对牙列拥挤病人,拔牙矫治的方法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付明明  朱惠琼 《云南医药》2007,28(6):557-558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加,药源性疾病不断上升。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Drug—induced digestive diseases,DIDD)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发病率占所有药源性疾病的20%~40%,部分资料显示其发生率居药源性疾病的首位,因其可导致患者住院费用增加并引发医患矛盾,已引起闰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本科75例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有关药源性肝损害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收集135种药物可致药源性肝毒性反应,其中抗感染类药、抗拮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的药物。结论要重视抗感染药、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所引起的肝损害。应用所属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86例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2010年间我所住院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Marin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类型居前四位的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19例、抗肿瘤药17例、中草药16例与心血管用药14例,分别占22%、19.8%、18.6%与16.3%,其后为神经科用药和解热止痛药分别为4%,再次为降糖药、抗甲亢药、免疫抑制剂各占2.3%,雄性激素1.2%。8例不详占5.8%。临床分型:肝细胞型49例占57%,胆汁淤积型25例29%,混合型12例占14%。结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和心血管用药是引起老年人药性肝损害的较常见的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小心谨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0日收集到的77例ADR分别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例ADR中,抗感染药46例(占59.74%)、中成药15例(占19.48%),静脉滴注引起的47例(占61.0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42例(占54.54%)。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同时加大对中成药监测,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宣教,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