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海软肉芝软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来自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的软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molle  Tixier Durivault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出2个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其结构为胸腺嘧啶(Ⅲ)和24-甲基胆甾-3β,5α,6β,25-四醇-25-单乙酸酯(Ⅳ),这些化合物系首次从软珊瑚Sarcophyton mode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自蛇毒(DuchesneaindicaFock)全草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蛇莓甙A(duchesideA)和蛇莓甙B(duchesideB),经化学及光谱(UV,1R,1HNMR,13CNMR,NOEDS和MS)分析确定,蛇莓甙A的结构为3'-O-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甙(Ⅰ),蛇莓甙B的结构为3'-O-甲基-鞣花酸-4-O-α-L-呋喃阿拉伯糖甙(Ⅱ)。另外4个化合物为已知三萜类化合物:3β-羟基-乌苏烷-12-烯-28-羧酸(Ⅲ),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羧酸(Ⅳ),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Ⅴ),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Ⅵ)。其中化合物Ⅳ,Ⅴ和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翼核果中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广西产翼核果(VentilagoleiocarpaBenth.)根茎的抗炎有效部位碱提取酸沉淀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中4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1),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emodin-8-O-β-D-glucoside)(2),大黄素-6,8-二甲醚(emodin-6,8-dimethylether)(3),1-羟基蒽醌(1-hydroxyanthraquinone)(4),1个酮类化合物:1,6-二羟基-3-甲基酮-8-羧酸(calyxanthone)(5),及1个异黄酮类化合物:鸢尾甙元(tectorigenin)(6).其中化合物(2),(5)为本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6)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广西产翼核果(VentilagoleiocarpaBenth.)根茎的抗炎有效部位碱提取酸沉淀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中4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1),大黄素-8-O-β-D-葡萄糖甙(emodin-8-O-β-D-glucoside)(2),大黄素-6,8-二甲醚(emodin-6,8-dimethylether)(3),1-羟基蒽醌(1-hydroxyanthraquinone)(4),1个酮类化合物:1,6-二羟基-3-甲基酮-8-羧酸(calyxanthone)(5),及1个异黄酮类化合物:鸢尾甙元(tectorigenin)(6).其中化合物(2),(5)为本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6)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O^6—苄基鸟嘌呤增强BCNU体积小和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O^6-苄基鸟嘌呤(O^6-BG)对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O^6-AGT)阳性(或mer+)的人胃癌细胞BGC-823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对BCNU细胞毒作用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与BCNU合用治疗移植瘤的协同效果。方法:应用MTT试验检测O^6-BG与BCNU合用的细胞毒作用,转移酶活性用从^3H-甲基DNA底物转移的O^6-[^3H]甲基鸟嘌呤数表示。结果:1.5 ̄6.  相似文献   

6.
南海叶状牡丹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南海叶状牡丹珊瑚中分离出两个化合物。经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光谱(^1HNMR,^13CNMR)、质谱(EIMS,HRMS)等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3-甲基-6-氨基嘌呤和胆甾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检测多组分复方制剂中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ODS为固定相,0-05 mol·L- 1 磷酸二氢钾( 含1% 三乙胺, 用磷酸调pH= 3) - 0-005mol·L-1 IPR- B6 甲醇溶液(1-2∶1) 为流动相, UV 检测波长为254 nm 。结果: 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和马来酸氯苯那敏3 种成分的回收率分别为101-6% , 99-6 % , 101-7 % ; RSD 分别为1-1% , 1-2% , 1-9% ( n =5) 。结论: 方法简便, 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了自堇菜科植物早开堇菜(ViolaprionanthaBge.)全草中分离到三个香豆素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2DNMR)推定,化合物Ⅲ的结构为6-羟基,7-[(6-O-乙酰基-β-D-葡萄糖基)-O-]-香豆素[6-hydroxy,7-[(6’-O-acetyl-β-D-glucopyranosyl)-oxy-]-coumarin]是新化合物,命名为早开堇菜甙(prionanthoside)。化合物Ⅰ、Ⅱ分别为已知化合物七叶内酯(esculetin)和菊艺甙(cichoriin)。  相似文献   

9.
南海蓖麻海绵Biemna fortis化学成分的研究(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南海蓖麻海绵Biemna fortis中分离出4个有机化合物,经IR,~1HNMB,~13CNMR,EIMS,GC-MS等方法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正十八酸(1),鲨肝醇(2),5α, 8β.环二氧-24ξ-甲基胆甾-6, 22-二烯-3β-醇(3), 24ξ-甲基胆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4)。  相似文献   

10.
ProceedingsoftheSixthJapanandChinaJointMeetingonPharmacology(6thJCP-95,Kyoto)1995Dec3-6Kyoto,JapanOrganizers:ProfesorKURIYAMA...  相似文献   

11.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58,1(5086):1528-1529
  相似文献   

12.
13.
滇钩藤化学成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滇钩藤(Uncaria yunnanensis Hsia.C.C)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IR,MS,1HNMR,13CNMR,2D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 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6β,19α-三羟基乌苏酸(I),23,-去甲基24烯-3β,6β,19α-乌苏酸(II),6β,19α-二羟基-乌苏酸-3-酮(III),齐墩果酸(IV),5,7,3′,4′-四羟基-黄烷-3-醇(V),β-育亨宾(VI)和滇钩藤碱I(VII)。结论 VII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芦头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和薄层析分别鉴定为:20(R)-人参皂甙-Rh_1(Ⅰ),人参皂甙-Rg_3(Ⅱ),20(S)-人参皂甙-Rg_2(Ⅲ),-Rg_1(Ⅳ),-B(Ⅴ),-Rd(Ⅵ),-Rc(Ⅶ),-Rb_2(Ⅷ),-Rb_1(Ⅸ),-Ro(Ⅹ).其中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人参芦头中分离得到的已知成分,并对其中9种主要人参皂甙进行了抗氯化钡诱发大白鼠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东阳元胡块茎中的生物碱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浙江省东阳元胡(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Bess.f.yanhusuo Y.H.Chou et C.C.Hsü)的块茎中分离了15个生物碱。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等方法鉴定了结构,其中9个生物碱文献已报道。(+)-紫堇碱(Ⅰ),(±)-四氢巴马亭(Ⅱ),(—)-四氢黄连碱(Ⅲ),(—)-四氢非洲防己胺(Ⅳ),(+)-紫堇球碱(Ⅴ),去氢紫茧碱(Ⅵ),(+)-海罂粟碱(Ⅶ)普鲁托品(Ⅷ),α-别隐品碱(Ⅸ),5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四氢小檗碱(Ⅹ)巴马亭(Ⅺ),非洲防己胺(Ⅻ),(+)-N-甲基樟苍碱(ⅩⅢ)去氢海罂粟碱(ⅩⅣ),1个为新生物碱,暂命名为元胡宁(XV yuanhunine).  相似文献   

16.
鲜人参根(Panax ginseng C.A.Meyer)的醚溶性部分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从该部分中用砖胶低压柱层析,分得9种单体,经UV、IR、MS及GC等方法鉴定了7种化学结构,分别为二十九烷(1)、三棕榈酸甘油脂(2)、人参萜醇(4)、三亚油酸甘油酯(5)、棕榈酸(6)、β-谷甾醇(7)、α,γ-二棕榈酸甘油酯(9)。其中化合物(1)、(2)、(5)、(9)是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出的已知成分、化合物(4)系首次在国内分离得到的已知成分。  相似文献   

17.
从辽宁桓仁县产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茎叶中分离得到十一种人参皂甙单体(L_1—L_(11))。用化学方法,IR,FD—MS,~(13)C—NMR,HPLC 等方法鉴定了其中七种化学结构;分别为人参皂甙(ginsenosides —Rh_1,—Rg_3,—Rg_2,—Rg_1,—Re,—Rc,—Rb_2)。其中—Rh_1,—Rg_3两种,首次从人参茎叶中分离得到的已知皂甙类成分。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8.
臭梧桐系马鞭草科(Verbenaceae)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为国家药典收载的一种治疗风湿关节炎及高血压伪药物。它与南京民间草医所用的臭茉莉(C. frangrans Vent.)在叶的外形上非常相似。为了保证用药的准确性,作者作了两者的比较解剖的观察。另本科的叶柄维管束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但文献对臭梧桐叶柄维管  相似文献   

19.
从桓仁产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茎叶中分得三种黄酮单体(F-Ⅰ、F-Ⅱ、F-Ⅲ),国内未见报道,用化学方法及 UV、IR、MS、~1H-NMR、~(13)C-NMR 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 Kaempferol(山柰酚)Trifolin(三叶豆甙),Panasenoside(人参黄酮甙),并首次确定了 F-Ⅲ中糖与糖的连接位置。  相似文献   

20.
許植方 《药学学报》1954,2(1):31-34
提去木防巳甲乙二素的母液以醚去油、脂、蠟及色素等後,母液濃縮,以熟戊醇及热水交互處理,分離得一種棕黄色結晶。融點180—181℃,定名為木防巳丙素。分子式为C18H21O10。其分子中可能含有酚性羟基、甲二氧基、醛基及甲氧基等,其初步暫定構造式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