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于彭泽县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1例,随机分为A组41例与B组40例.2组在全身麻醉前进行罗哌卡因腰丛神经阻滞方案,A组接受0.2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B组接受0.3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等效剂量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腰麻对下肢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方法择期下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罗哌卡因15 mg和布比卡因10 mg腰麻,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麻醉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结果 2组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麻醉后的SBP、DBP、HR均低于麻醉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相当。麻醉前后的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手术中用罗哌卡因腰麻未表现出血流动力学明显优势,但不良反应低于布比卡因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腰椎手术硬膜外麻醉药物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及对俯卧位下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行腰椎手术的择期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选择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硬膜外腔注入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别为A组0.375%,B组0.5%,C组0.75%。手术过程患者为俯卧位,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平面上界、麻醉效果、麻醉药物消退时间以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T5节段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与B、C两组比较麻醉平面消退时间明显提前(P<0.05)。与A、B两组比较,C组患者麻醉平面固定后变换为俯卧位时CO、CI、MBP值降低(P<0.05),其与本组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均可应用于老年腰椎手术患者,但以0.5%罗哌卡因组麻醉效果最佳,对患者呼吸及循环干扰最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对剖宫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98例择期进行剖宫产术的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予以0.75%罗哌卡因1.5 m L;对照组予以0.75%布比卡因1.5 m L。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麻醉5,10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和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感觉平面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感觉平面阻滞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但罗哌卡因对血流动力学干扰较轻,且感觉平面阻滞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有助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颅脑手术前预先切口浸润0.5%罗哌卡因对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4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切口浸润生理盐水;浸润组20例,切口浸润0.5%罗哌卡因。麻醉诱导依次为静注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异丙酚2mg/kg;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术中记录特定时点患者的MAP、HR、FET-iso,记录术前、切皮后10min、钻颅骨、切开硬脑膜及术毕、拔管后血糖值。结果①全麻复合0.5%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可以降低术中,特别是切皮、钻骨和缝合皮肤等时点的异氟醚呼出浓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与对照组比较,浸润组术中异氟醚消耗的液体量减少约25%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浸润组血糖在切皮后10min、钻颅骨、切开硬脑膜及术毕、拔管后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口浸润局麻药物与全身麻醉复合使用可以有效减轻术中疼痛,从而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同时减少吸入麻醉药的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平稳迅速的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比重等容等量的盐酸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麻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ASAⅠ~Ⅱ级择期行剖宫产术的足月产妇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2组,每组50例,分别为A组(重比重)、B组(等比重),均于L2、L3间隙进行腰麻,穿刺成功后,以0.1mL/s的速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67%罗哌卡因2.5mL,观察麻醉后产妇麻醉平面,以及麻醉前和麻醉后1min、5min、15min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A、B两组麻醉平面均能满足手术需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后1min、5min及15min时HR、SBP及DBP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麻醉后1min、5min和15min时,A、B两组同时段HR、SBP和DBP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重比重相比。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同样可以满足剖宫产手术对麻醉平面的需求,而且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在剖宫产腰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颈丛阻滞麻醉,在c4横突处穿刺,给予0.25%罗哌卡因,分别在深丛7mL、浅丛15mL,共22mL注入.并与同样方法注入0.15%地卡因和1.00%利多卡因混合液22mL(加1200000肾上腺素)作比较.结果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5.6%,对照组有效率95.4%,二组无明显差异.副作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颈丛麻醉效果好,副作用轻,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较好.  相似文献   

8.
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文强 《江苏医药》2006,32(5):477-479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行老年人髋部手术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方法60例老年股骨头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0.375%的罗哌卡因组(组Ⅰ)、0.5%的罗哌卡因组(组Ⅱ)和0.75%的罗哌卡因组(组Ⅲ),观察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行老年人髋部手术硬膜外麻醉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三组病人硬膜外麻醉对呼吸、麻醉效果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低浓度罗哌卡因组对循环及改良Bromage运动分级的影响较小(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行老年人髋部手术硬膜外麻醉安全有效,对循环及运动阻滞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9.
魏之先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18-3219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分娩镇痛的应用效果,对产程及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ASAⅠ~Ⅱ级待产初产妇,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30例作为镇痛组,并与同期内同等条件下,未施任何分娩镇痛的初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与孕期无特殊差异。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实施硬膜外连续自控镇痛,并对镇痛效果、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评分以及对其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进行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经硬膜外麻醉后,宫缩痛明显减轻,产妇满意,可在家属的陪护下地行走。两组新生儿出生1 min和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利于产程进展,对母婴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40例足月分娩产妇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n=20)采用0.15%罗哌卡因硬膜外患者自控分娩镇痛,对照组(n=20)自然分娩。记录产妇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及心率、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宫缩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罗哌卡因组报告无痛的产妇病例数明显增加(P〈0.01),且无运动阻滞。两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宫缩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应用人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78例,于术后9个月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 优65例,占83.33%,良9例,占11.54%,可4例,占5.13%,优良率为94.87%.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满意,前外侧人路的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63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25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组),36例(3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术后1、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B组明显高于A组,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或股骨侧骨溶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柄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髋臼磨损或松动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全髋关节置换,且疼痛及翻修率较高。因此对于该类老年患者推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整体护理在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100例高龄(〉70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实施以术前评估、心理及舒适护理、并发症预防、术后疼痛干预、患肢功能康复等方面的整体护理。结果术后调查患者满意度95.1%,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0.12)分(P〈0.05),无一例临床死亡,无术口感染及半脱位,无褥疮,效果良好。结论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与单纯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情况.方法 分析本院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的临床情况,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全髋关节置换组30例和单纯股骨头置换组30例.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术后功能均优于单纯股骨头置换组,同时全髋关节置换组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缩短、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和疼痛效果较理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过程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可及时恢复,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但无法完全代替内固定手术,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栾琳 《中国医药科学》2012,(19):131-13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两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和普通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疗效及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150例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手术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手术中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7.33%高于对照组优良率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效果显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相似文献   

18.
周恩昌 《中国医药》2010,5(11):1034-1036
目的 探讨大粗隆下移重建并带围领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患者,采用大机隆下移重建及带围领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6例(试验组);采用大粗隆复位植骨固定治疗52例(对照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试验组肢体缩短长度[(0.5±0.2)cm]比对照组[(1.7±0.2)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试验组优良率95.6%(44/46),对照组80.7%(4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大粗隆下移可早期重建外展肌力臂,提供假体的早期稳定,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用于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期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患者12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镇痛随机分为3组:A组为安慰剂组,B组为0.75%布比卡因75 mg+90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组,C组为1%罗哌卡因150 mg+85 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组,观察并记录术后3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开启PCA泵患者按压次数(D),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与安慰剂A组比较,术后B组和C组的VAS明显低于A组(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B组和C组的并发症少于A组(P<0.05),C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与B组比较,C组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小剂量的罗哌卡因对这类患者镇痛效果好,术后肌力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应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功能锻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股骨头置换术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发生脱位与未发生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股骨头置换术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 218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脱位情况.年龄≥65岁,BMI≥28,假体类型为单极人工股骨头,手术入路选择后外侧入路,手术过程中未进行关节囊重建及术后功能锻炼不恰当等因素均可增加患者发生术后脱位的危险性.结论 患者的年龄、肥胖,手术过程中假体类型的选择、手术技巧,及术后的功能锻炼等因素均可影响患者术后脱位的发生.因此,在行股骨头置换术时我们要根据以上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尽量确保每一步的准确性,从而使手术更加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