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报告,探讨药品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5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患者(35.2%);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80.4%),其次为口服给药(13.5%);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为主(24.9%),其中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36.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其附件(32.3%);绝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或者好转(分别占56.1%和42.8%)。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感染药物及抗肿瘤药ADR的监测,注意观察中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邢蓉  谢冬梅  许健  师佩兰  郭道华  张树强 《中国药事》2011,25(11):1150-1152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共11种,659例次,发生频次以左氧氟沙星(269例,占40.82%)居首位,其次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及用法用量,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李锐  唐志勇  刘福  杨明 《中国药业》2023,(14):26-29
目的 减少新的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获取2019年至2021年四川省南充市医疗机构新的及严重的ADR数据,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的类型、累及器官/系统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按《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4.0)》等评价标准判定ADR;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关联性评价标准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 共上报新的及严重ADR 5 928例,患者中男2 659例,女3 269例。老年(年龄≥65岁)患者发生ADR较多(2 526例、42.61%)。关联性评价为“可能”(3 307例、55.79%)最多。类型以新的一般ADR较多(3 501例、59.06%),严重ADR和新的严重ADR分别为1 771例(29.88%)和656例(11.07%);抗感染药物ADR占比较高(1 283例、21.64%),以β-内酰胺类药物为主(765例、12.90%),其次为中药制剂(918例、15.49%);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1 856例、27.72%),其次为消化系统(1 421例、21.22%);发...  相似文献   

5.
某地区635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635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发生部位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635例ADR中,15~44年龄段的发生率最高,有245例(38.58%);抗感染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302例(44.67%);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81.8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329例(占43.81%)。结论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徐雷  侯勇  王儒强  张士勇 《淮海医药》2009,27(5):450-45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报的5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509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4.4%(175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6.05%(438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3.65%(32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4.8%(177例)。结论继续做好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2年上报的453例ADR报告,对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53例ADR中,男261例(57.6%);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167例(26.6%);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6例(43.3%);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高,291例(64.2%)。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2012年我院6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上报的ADR报告,共计609例,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系统损害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9例ADR报告中,男性340例(55.83%);女性269例(44.17%);ADR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年龄大于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多,共计142例(23.32%);静脉滴注的ADR发生率最高516例(84.73%);按引起ADR前10位预警药物分类统计,氨甲环酸氯化钠占首位;按ADR临床表现分类,最常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计159例(25.32%)。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报告与监测工作,加强患者的药学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2006~2009年我院3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309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有309种,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05例(占66.34%);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新的一般的ADR52例,新的严重的ADR1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周炳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84-185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上报的6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48例ADR报告中,78例(12.04%)为严重的ADR,158例(24.38%)为新发ADR;医护人员是ADR报告的主体;发生ADR者以青壮年及老年患者居多;静脉给药、抗感染药更易发生ADR;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消化及循环系统。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且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