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及其它一些精神兴奋剂.90年代以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ants,ATS)滥用增长势头迅猛,超过海洛因、可卡因等传统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人数达3 020万,呈全球蔓延之势.专家们预测,ATS将成为21世纪最广泛滥用的药物,甲基苯丙胺和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将是其中最常被滥用的物质[1-4].鉴于现今ATS滥用日趋严重(尤其是冰毒和摇头丸)且中毒和致死时有发生,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ATS中的甲基苯丙胺的毒性及危害作一综述报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和氯胺酮混合滥用者与相应单一药物滥用者之间所表现的精神症状的差异,推测两者在诱导精神症状方面的相互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房收治的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别对患者入院时BPRS评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以氯胺酮为主的混合滥用组在焦虑抑郁因子分和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高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P<0.001),而在激活性因子分,思维障碍因子分,和敌意猜疑因子分显著低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P<0.001)。(2)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在焦虑抑郁因子,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高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单一滥用组;(3)以氯胺酮为主的混合滥用组BPRS总分,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氯胺酮单一滥用组。结论:氯胺酮可能加重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抑郁,失活性症状;苯丙胺类兴奋剂可能加重氯胺酮滥用者思维障碍,激活性和猜疑敌意,但可以减弱失活性症状,这提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所导致的精神症状可能存在不完全相同的精神病理学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纵向了解我国部分高发区非法成瘾物质的使用种类和方式 ,监测其变化动态。方法 :整群抽样 ,挨户调查、机构调查与线索调查结合 ,于 1993年、1996年和 2 0 0 0年 3次对 5或 6个高发地区 15a或 15a以上药物滥用者的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种类和使用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阿片类是我国物质滥用者使用最多的成瘾物质 ,以海洛因和阿片为著 ,3次调查海洛因使用率分别是 5 1 8%、83 1%和 95 9% ,阿片分别是 36 1% ,2 6 4 %和 12 0 %。“追龙”、静脉注射和卷烟吸是 3种主要的滥用方式 ,在 3次调查中 ,前两者应用率分别是 94 9%、6 0 1%、93 5 %和2 9 5 %、31 0 %、2 3 3%。烟草是药物滥用者合并使用率最高的合法成瘾性物质 (91 9%以上 ) ,处方类药物 (包括镇静剂、巴比妥类和苯二氮 艹卓 类 )的合并使用率逐次下降。结论 :上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至上世纪未 ,阿片类物质是我国物质滥用的主要种类 ,使用方式以“追龙”和静脉注射为主 ,提示应加强对物质滥用人群的健康教育 ,预防毒品相关疾病的发生 ,减轻毒品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滥用者的人群特点及滥用特征。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上海地区339名ATS滥用者进行面谈,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毒品滥用史。结果:调查结果显示:(1)ATS滥用者平均年龄为35.5a±s8.9a,其中男性占65.2%,初中及以下文化占65.5%,已婚者(包括同居)占35.1%,无业者占49.6%;(2)滥用的主要物质是冰毒(95.9%),其滥用方式主要为烫吸(92.6%),平均滥用频率为5.0(18.0)次/月;(3)临床表现:滥用ATS后最常出现的症状为失眠(83.2%)、口干(77.9%)及兴奋(77.6%),滥用ATS后曾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者占63.7%,其中最常见的为听幻觉(45.1%)、思维紊乱(39.8%)及妄想(38.1%)。结论:上海地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多数无稳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较低,滥用后出现明显躯体及精神症状,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障碍者酒精滥用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酒精依赖识别测验(The 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AUDIT)对540例ATS使用障碍者进行酒精使用障碍筛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毒史、ATS使用情况和酒精使用情况。结果:30.7%的ATS使用障碍患者存在酒精使用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嗨妹/哥"一起使用、通常在家里使用ATS与合并酒精滥用问题相关。结论:ATS使用障碍者合并酒精使用障碍者比例较高,应当关注ATS使用者中的酒精问题的防治工作,以降低多物质滥用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云阳地区成瘾物质滥用者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机构调查法,用半定式问卷逐人见面检查。结果在成瘾物质高危人群中,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率为8.75%,吸服者躯体有多系统损害,其社会人口学特征与阿片类依赖者相似,但吸服场所却不同,且滥用势头发展较快。结论戒毒工作形势严峻,遏制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蔓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初涉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者强制戒毒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者的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对118例接受强制戒毒的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者根据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女性略多于男性,低龄、低文化、无业与个体业主、未婚和离婚的社会闲散人员是该类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2003年1月-10月较之2000年增长3.4倍;滥用毒品中以苯丙胺类兴奋剂占主体,滥用剂量大多<半粒,使用次数<5次;滥用场所以宾馆、娱乐场所为主,以猎奇、增加刺激为目的;戒断症状和心理渴求现象并不明显.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增长势头迅猛,值得引起重视.对初涉滥用者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精神处理和对高危人群宜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和对滥用者举办短期学习班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高中生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为预防控制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对浙江省34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215份,24.0%的调查对象尝试过吸烟,68.9%尝试过饮酒,1.4%使用过镇静催眠药(46人),0.9%使用过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或挥发性溶剂或毒品(29人)。家庭因素、教育方式、学生成绩、睡眠情况以及上网时间等均对学生吸烟饮酒的比例有很大影响。结论: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该类行为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苯丙胺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对滥用者体温的影响,为ATS滥用、依赖的诊断以及与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278例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滥用者根据ATS服用剂量、年龄、性别等不同分组观察并与6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组(1278例)平均体温37.24±3.20℃;对照组(67例)平均体温36.5±0.7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者,服药后体温可升高,并与服用剂量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体温升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及长时间剧烈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 1 998年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讨论会报告 ,80年代中期 ,全世界合成兴奋剂滥用增加。在 90年代 ,非法制造和贩运犯罪超过可卡因和海洛因 ,并提出甲苯丙胺 (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ice) ,是较强的中枢兴奋剂。其半衰期长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快 ,滥用引起精神行为改变和中枢神经毒性。近年我国滥用有逐年上升趋势 ,迄今有关甲苯丙胺依赖治疗的报道甚少。我中心在1 998年 3月和 4月先后收治 MA依赖 2例。病例 1 :男 ,37岁 ,台湾省台北市人。服用甲苯丙胺 5年 ,入院前每日摄药量 1 .0~ 2 .0 g,分 2次烫吸。以甲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0年监测报告中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特殊药品管理以及本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10年本地区戒毒机构的收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将苯丙胺类物质滥用情况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共调查苯丙胺类物质滥用者219例,其中男性134例(占61.2%),女性85例(占38.8%);在滥用的苯丙胺类物质中,冰毒滥用者最多,185例(占84.5%),其中男性占59.5%;年龄在35 a以下占7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0%;从业情况:无业人员占72.1%;婚姻状况:未婚占68.5%。主要滥用原因是满足好奇;毒品主要来源是同伴提供;滥用方式以烫吸(踏食)为主;冰毒和麻谷丸的滥用场所以居家住所和暂住地/租住地为主,摇头丸以夜总会/KTV歌厅为主。结论:河南省监测到的苯丙胺类滥用物质以冰毒为主,年轻男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未婚者是滥用的主体。建议针对滥用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獉獉:调查云南省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与HIV/STD感染的关系。方法獉獉:采用横断面调查法,自拟《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情况及HIV高危行为调查问卷》。从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云南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近半年内入所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HIV、梅毒和HCV。利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HIV、HCV感染人群的人口学、药物滥用及高危性行为特征差异;利用Logistic model分析HIV/STD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獉獉:292名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中,HIV、HCV和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21.01%,65.07%和3.80%。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前后,性冲动强度有显著性差异(VAS:4.4±s 2.2 vs.7.5±s 1.8)。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HIV的感染与滥用海洛因、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后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苯丙胺类兴奋剂作用下使用安全套情况有关;而HCV感染与职业、多药滥用、滥用海洛因、在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后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有关。结论獉獉: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者HIV与HCV感染与高危性行为有关,且以HIV尤为显著。使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会增强性冲动从而发生性行为,且多为群体性性行为,使用后安全套的使用情况较差,这些是该人群HIV/STD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三种新型毒品流行滥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发生流行性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的滥用现状、滥用特征和对个体身心及社会的危害。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主要吸食"冰毒"(MA)、"摇头丸"(MDMA)、氯胺酮(ketamine)的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新型毒品"滥用人员268名,其中滥用毒品种类以MA为主139例(51.9%),以MDMA为主62例(23.1%),以氯胺酮为主67例(25.0%);被调查对象的年龄29.2±s6.3 a(最小年龄19 a,最大年龄50 a)。滥用者的职业涉及多种行业,以私营/个体劳动者(37.5%)和无业者(32.2%)为主。三种"新型毒品"滥用方式和滥用场所的特征是:"冰毒"滥用场所以家中(59.7%)为主,主要滥用方式为烫吸(98.6%);"摇头丸"滥用场所主要集中在歌舞厅(66.1%),滥用方式以口服为主(96.8%);氯胺酮滥用场所以歌舞厅为主(55.2%),滥用方式以鼻吸为主(91.0%)。滥用毒品的种类除以上述三种"新型毒品"为主外,该群体中的部分人还有"麻谷"、可卡因、大麻和海洛因滥用行为/经历。该群体95.5%在停止使用后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戒断症状/体征,59.0%出现过主动或强迫性寻找和服用"新型毒品"的行为。268例"新型毒品"滥用者滥用"新型毒品"后均出现了涉及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系统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体征,使用"新型毒品"后体重平均减轻12.57 kg±s9.25 kg,有4.5%的滥用者发生急性中毒。有27.3%发生与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冲动行为、易激惹及打架、吵架等行为,63.6%发生过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性冲动,4.9%发生性暴力行为。结论:北京地区"新型毒品"滥用及其产生的健康和社会后果严重,滥用后可产生中度至次重度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精神依赖性强度强于躯体依赖性。由于其特殊的药理/毒理学作用,滥用后不仅损害了个体健康,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隐患。目前北京地区正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多种"新型毒品"流行滥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The most severe consequences of drug abuse include infectious diseases, overdoses, and drug‐related deaths. As the range of toxicologically relevant compounds is continually changing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 laboratories are encountering analytical challenges. Current immunoassays are insufficient for determining the whole range of the drugs abused, and a broad‐spectrum screening method is therefore needed. Here, the patterns of drug abuse in two groups of drug users were studied from urine samples using a comprehensive screening method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he two groups comprised drug abusers undergoing opioid maintenance treatment (OMT) or drug withdrawal therapy and routinely visiting a rehabilitation clinic, and drug abusers with irregular attendance at a harm reduction unit (HRU) and suspected of potential NPS abuse. Polydrug abuse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but was more pronounced among the HRU subjects with a mean number of concurrent drugs per sample of 3.9, whereas among the regularly treated subjects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was 2.1. NPS and pregabalin were more frequent among HRU subjects, and their abuse was always related to drug co‐use. The most common drug combination for an HRU subject included amphetamine, cannabis, buprenorphine, benzodiazepine, and alpha‐pyrrolidinovalerophenone. A typical set of drugs for treated subjects was buprenorphine, benzodiazepine, and occasionally amphetamine. Abuse of several concurrent drugs poses a higher risk of drug intoxication and a threat of premature termination of OMT. Since the subjects attending treatment used fewer concurrent drugs, this treatment could be valuable in reducing polydrug abuse.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阿片类和苯丙胺类毒品依赖人员滥用酒精情况,探讨吸毒成瘾人员滥用酒精的行为特征。方法:对187例阿片类物质依赖和270例苯丙胺类物质依赖人员滥用酒精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苯丙胺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的比率高达77%,与阿片类物质依赖者滥用酒精差异显著,尤以滥用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人员同时服用酒精最为常见(92%)。结论:滥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者普遍滥用酒精,而阿片类滥用者很少使用酒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阿片类及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为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艾森克人格问卷对616例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滥用史方面,两组的差异表现在戒毒次数及自感健康状况;SCL-90测试结果显示,阿片类毒品滥用者躯体化因子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EPQ结果显示,两者仅在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相比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呈现年轻、未婚、个性外倾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特点,提示心理康复训练应区别对待两类吸毒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昆明市药物滥用情况,为药品安全性监管提供依据,也为预防药物滥用提出建议。方法:参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13年收集到的9059例有效监测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药物滥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人文化程度较低;吸毒者以无业人员为主;海洛因仍然为主要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占96.64%),安定和麻谷丸(冰毒片)也是主要滥用的物质(分别占2.03%和2.44%)。结论:继续加大对特殊药物的监管力度,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药物滥用防治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TS依赖者滥用剂量、临床表现、心理依赖、躯体依赖程度及治疗过程。方法:对强制、自愿戒毒所收治的1364例ATS滥用者中,符合DSM-IV的ATS依赖综合症156例进行临床观察、统计和讨论。结果:ATS依赖者一般资料、依赖原因与海洛因依赖者相似。用药后主要为精神兴奋、欣快、感知觉、思维功能障碍、发热、血压升高、双手抖动、消瘦等。治疗复吸率高。结论:ATS依赖者临床表现可能为ATS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作用有关,ATS的滥用有较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0年刊登的科研论文 ,看我国药物依赖性研究状况 ,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分析本刊10a刊登的科研论文。结果·· :1992年 -2001年共刊登科研论文442篇 ,其中临床研究论文206篇 ,占46.6 % ;基础研究123篇,占27.8 % ;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究105篇 ,占23.8% ;其它8篇,占1.8 %。研究涉及的主要依赖性物质为海洛因 (153篇 ,占34.6 % )、其它阿片类 (61篇 ,占13.8% ,包括二氢埃托啡21篇 ,占4.8 % ) ;酒精 (18篇 ,占4.1 % )。基础研究主要是依赖性研究 (101/123)和一般药理学研究 (20/123)。涉及行为学研究的文章较多 (68/123);有19篇 (19/123)分子生物学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对毒品滥用并发躯体疾病的治疗研究 (83/206) ,临床药物治疗研究 (64/206)和临床实验研究 (14/206)。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吸毒人群的一般情况 (69/105) ,一般人群对依赖性物质的态度、认知、使用等 (20/105) ,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等的使用情况 (13/105),HIV/AIDS(11/105)等。结论·· :药物依赖性研究涉及到基础、临床和流行病学3个方面。临床研究占的比重较大。研究的滥用物质主要是阿片类。已有涉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 ,流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