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如何应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方法 15例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病例,均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应用血液制品调控,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常规、凝血项目、血气及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指标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术中均调至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结论 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术前、术中凝血、血栓、血常规生化的监测,以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为主进行调控,是麻醉人员保证肝移植术成功的关键.应重视术前准备,如人工肝及FFP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辉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79-8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方法:本院18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均行非静脉转流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结果:18例肝移植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死亡;与麻醉后相比,门与AHT指标在无肝期(30min)开始明显延长,并持续到新肝期(30min)(P〈0.05);而FIB和PLT指标在无肝期(30min)、新肝早期持续下降,与麻醉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肝期(30min)FIB和PLT指标有升高,但仍低于麻醉后(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门阻断再开放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凝血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8例,术中采用Pringle法行肝门阻断(16.6±7.7)min.分别于手术开始后10 min(T1)和肝门阻断开放后3min(T2)行动脉血气分析,并应用血栓弹力图描记仪(TEG)检测凝血功能.结果 与T1比较,T2时TEG各指标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血栓溶解指数(LY30)值和凝血指数(C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2时乳酸明显升高,pH值明显降低,碱剩余值(BE)和二氧化碳分压( HCO3-)值明显减小(P<0.01).结论 短时间肝门阻断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使机体内酸性物质堆积.  相似文献   

4.
张裕霞  张秀生  杜洪印 《天津医药》2003,31(12):767-769
目的:研究体外静脉转流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应用,以便正确预防和处理体外静脉转流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62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在无肝期均采用体外静脉转流;转流中加强监测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血气及血生化;转流中均使用离心泵。结果:(1)无肝期应用体外静脉转流对无肝期的血流动力学及新肝期的循环再灌注起到有效调控作用。(2)手术各期无明显酸碱紊乱,仅转流后有轻微酸中毒。(3)凝血功能有不同程度紊乱。(4)离心泵和肝素涂抹管路的应用,使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围术期出血量明显减少。结论: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有助于稳定循环,无明显酸中毒及高血钾,转流中及转流后应加强对凝血和血气的监测和调控。  相似文献   

5.
李兵  王燕琼  张宇 《云南医药》2010,(2):184-186
在整个肝移植手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出凝血功能障碍的调控。肝移植术后因腹腔内出血而需再次剖腹手术者超过15%,而吻合口血栓形成的几率达1.2%~16.3%,掌握好不同时期、不同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平衡是防治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关键。血栓弹力图(TEG)是目前监测血液高凝状态、低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的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术中能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适时正确地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8例行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肝癌患者,ASAⅢ~Ⅳ级.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监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再灌注期(新肝早期)及新肝期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股静脉压、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凝血功能及血气和生化功能指标,并精确记录术中的尿量和出入量.根据背驼式原位肝移植各期的不同特点,对血流动力学、酸碱平衡、电解质、凝血功能、体温、肾功能进行综合调控和保护.结果 围麻醉期8例成功,康复出院6例,术后死亡2例(抢救性肝移植),出院后死亡1例(肝癌复发).无肝前期、无肝期HR与术前相比有较明显的增快,而在再灌注期则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在无肝前期、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出现明显改变,尤以再灌注期最为显著.酸碱平衡在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出现明显改变,以再灌注期最明显.从无肝前期至再灌注期凝血功能进一步紊乱,尤其在无肝期和再灌注期.再灌注期血钾和术前相比有明显增高,血钙则出现明显的降低;再灌注期体温下降明显.结论 提高原位肝移植麻醉安全性的关键是及时、有针对性的对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酸碱平衡、电解质、体温、肾功能进行综合调控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基于血栓弹力图(TEG)制定的干预措施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每组2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73.14±2.58)岁;试验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73.15±2.64)岁。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干预措施,试验组给予基于TEG制定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事件概率、凝血功能、TEG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栓事件的总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P=0.030)。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D-D、Fib水平降低,PT、APTT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EG指标[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最大振幅(MA)、α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EG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均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基于TEG制定的干预措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8例易发凝血功能紊乱疾病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检测结果参数及图形变化,探讨其在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例凝血功能易发紊乱的疾病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抽取抗凝血,按TEG检测仪标准操作规程由专人进行TEG检测。结果 28例患者的TEG检测中R时间、K时间、α角及最大振幅MA的异常比例分别为46.4%、14.3%、21.4%和14.3%;与26例健康志愿者TEG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TEG可以反映易发凝血功能紊乱疾病患者的凝血全貌,及时准确判断患者凝血功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由于肝移植手术时间长,过程复杂,创伤性大,以及部分肝病患者的凝血状况差,术中出血的风险极高。为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以及补充血容量,围手术期常需输入血液制品。相比其他手术,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的需求量较大,涉及的血液制品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纤维蛋白原(Fg)等。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各种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目前血源紧张的大环境下意义重大。本文就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的合理应用及规范化管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25例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旨在提高肝移植麻醉的管理水平。方法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或静吸复合全麻加硬膜外麻醉,通过无创监测HR、SpO2、ECG、PetCO2、Peak、尿量、鼻温肛温,有创监测AP、CVP、PAP、PCWP、CO、SvO2、中心血温、凝血弹力图、ACT、动脉混合静脉血气、电解质、血糖、乳酸等进行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氧供需平衡、酸碱平衡、电解质、血糖、乳酸、体温的调控和肾功能保护以及无肝期VVB的应用和非VVB的处理。结果 无肝前期重点在于扩充血容量、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无肝期主要预防和纠正低温、心律失常、低血糖、高血钾、低血钙、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无尿或少尿的处理,新肝期主要预防和治疗再灌注综合征。结论 充分的麻醉前准备,完善的监控手段,合理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氯供需平衡、酸碱平衡、血气电解质、血糖、体温调控以及肾功能保护和VVB的应用均有助于提高原位肝移植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