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丙二烯类罗卜素岩藻黄素(fucoxanthin·C_(40)骨架)和多甲藻黄素(peridinin,C_(37)骨架)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类胡罗卜素,前者存在于易得到的大的海藻中,后者仅产生于微藻中。早先分离岩藻黄素的工艺有如下缺点:要用新鲜的褐藻,消耗大量的溶媒;在于燥之前。粉碎鲜藻可能会引起酶解;费时的操作导致岩藻黄素顺-反异构化现象;使用的碳酸钙柱吸附量低。层析用氧化铝限为中性等,加之岩藻黄素和多甲藻黄素对碱性极敏感,所以不能用皂化方法从叶绿素中分离。本文报道了从褐藻中快速分离岩藻黄素  相似文献   

2.
岩藻黄质(fucoxanthin)亦称岩藻黄素,是从可食用的褐藻,如裙带菜、 螺旋藻、马尾藻和海带中提取出来的天然胡萝卜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减肥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研究表明,岩藻黄质对皮肤癌、结肠癌、血液系统肿瘤、前列腺癌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文对目前岩藻黄质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褐藻硫酸岩藻聚糖是来源于褐藻的结构复杂的一类海洋硫酸多糖,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木糖、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氨基葡萄糖。研究表明,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主链是由 α (1→3) 或 α (1→3)、α (1→4) 交替连接的硫酸化L-岩藻糖构成,还嵌有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等,而厚叶解曼藻和羊栖菜等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主链是由1→2甘露糖和1→4葡萄糖醛酸构成二糖重复单元。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主链上普遍存在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或葡萄糖醛酸等寡糖的支链,因此糖链结构复杂。硫酸岩藻聚糖的硫酸根位于L-岩藻糖的C-2、C-3或C-4位,也存在C-2,4双硫取代。目前,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结构的分析技术主要为甲基化法分析、核磁共振、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和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等。本文对褐藻来源硫酸岩藻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常用分析技术进行了总结,为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结构分析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超声提取法对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中岩藻黄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HPLC法检测岩藻黄素的量,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溶剂、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液料比、提取温度对岩藻黄素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得到超声波法提取岩藻黄素的最佳工艺。结果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是:乙醇体积分数为90%,超声时间为30min,提取温度为40℃,液料比10∶1。此条件下测得岩藻黄素的提取量为1.362mg/g。结论裙带菜中岩藻黄素的含量丰富,超声法提取岩藻黄素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岩藻聚糖硫酸酯药理学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岩藻聚糖硫酸酯是一类来源于褐藻且结构复杂的海洋硫酸多糖,主要由硫酸化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及少量葡萄糖和木糖组成。研究表明,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抗凝血与促凝血、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菌、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抗补体及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等多种药理学活性。本文对岩藻聚糖硫酸酯的上述活性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其深度开发利用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岩藻黄素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探讨岩藻黄素体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血糖活性。方法 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筛选最佳诱导条件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岩藻黄素处理模型细胞,用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 检测岩藻黄素对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结果 10-6 mol/L胰岛素处理细胞24 h为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的最佳条件。5~20 μmol/L的岩藻黄素均可促进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10、12.5和15 μmol/L组的糖消耗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岩藻黄素可改善体外IR-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促进IR-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活性。  相似文献   

7.
褐藻岩藻聚糖结构和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国内外对褐藻岩藻聚糖的化学组分、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其化学组成以L-岩藻糖和硫酸基团为主,由于来源不同而含有不同比例的糖醛酸和其他单糖组分。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分析结构,L-岩藻糖可以α-(1→3)、α-(1→2)和α-(1→4)的方式连接成主链,并且在不同位点上有硫酸基团的单取代或双取代。这种组分和结构使得褐藻岩藻聚糖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章义利  吴波拉 《海峡药学》2008,20(10):14-17
目的 介绍褐藻多糖硫酸酯在药理学上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 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抗凝血作用、抑制平滑肌增殖、抗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对血管形成的影响、抗炎症反应、抗缺血、对肾脏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等.结论 褐藻多糖硫酸酯可能成为治疗人类许多疾病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褐藻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测定其APTT、PT和TT。结果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和空白对照组APTT测定分别为62.7±11.3(s)、35.6±9.7(s),P〈0.05,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T测定分别为19.5±4.8(s)、13.4±4.7(s),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TT测定分别为39.3±9.8(s)、21.5±7.3(s),P〈0.05,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褐藻中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10.
岩藻黄质是1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具有包括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减肥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成为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岩藻黄质在提取分离、检测技术、药理作用以及代谢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地龙中4个黄曲霉毒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样品经甲醇-水(80∶20,v/v)提取,通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其中4个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分别监测离子对m/z 313→241(黄曲霉毒素B1,CE 50 eV),m/z 315→259(黄曲霉毒素B2,CE 43 eV),m/z 329→243(黄曲霉毒素G1,CE 38 eV)和m/z 331→245(黄曲霉毒素G2,CE 40 eV)。结果: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检测限分别为0.03,0.02,0.03,0.02μg.kg-1,回收率在88.0%~100.3%范围内,RSD均低于6.1%。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结果准确,适用于地龙中4个黄曲霉毒素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2.
Enniatins (ENs) are ionophoric, phytotoxic, antihelminthic, and antibiotic compounds of hexadepsipeptidic structure produced by several strains of Fusarium spp. The cytotoxicity effect of the ENs A, A1, A2, B, B1, B4 and J3 was compared on three tumor cell lines, the human epithelial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Caco-2), the human colon carcinoma (HT-29), and the human liver carcinoma (Hep-G2). The endpoint evaluated was the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by using the MTT assays, after 24 and 48 h of incubation. The IC50 value for EN A2 on Caco-2 cells, after 24 h exposure, was 18.7 ± 4.5 μM and decrease to 2.6 ± 0.7 μM at 48 h of incubation. However, ENs A, A1, B1 and B4 exert pronounced cytotoxic effects in all the cell lines tested by the MTT assay after 24 and 48 h of incubation. The EN A1 demonstrated to be the most cytotoxic ENs tested. Moreover,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IC50 values obtained for EN A1 on Caco-2, HT-29 and Hep-G2, with IC50 values ranging from 9.1 ± 2.2 μM to 12.3 ± 4.3 μM at 24 h and decreasing in a range variable from 1.4 ± 0.7 μM to 2.7 ± 0.8 μM at 48 h. On the other hand, EN A, B1 and B4 showed lower cytotoxicity, but in a similar range as the IC50 values reported on HT-29 (IC50 values (24 h): 16.8 ± 4.3-26.2 ± 6.7 μM), Caco-2 (IC50 values (24 h): 19.5 ± 4.1 μM) and Hep-G2 (IC50 values (24 h): 23.4 ± 5.6-26.2 ± 7.6 μM) cells. Cytotoxic effect with a 48 h of incubation revealed also a significant toxicity of ENs A (IC50 values ranged from 8.2 ± 1.8 to 11.4 ± 4.6 μM), B1 (IC50 values variables from 3.7 ± 0.7 to 11.5 ± 5.3 μM) and B4 (IC50 of 4.5 ± 2.9-15.0 ± 4.0 μM). In summary,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Ns can exert toxic activity at low micromolar concentrations in mammalian cells.  相似文献   

13.
郭巧技  高咏莉  王淑红 《中国药师》2012,(12):1696-1698
目的:建立了HPLC法测定150种中药材中的黄曲霉毒素G2、G1、B2、B1含量。方法:样品经70%甲醇提取、免疫亲和色谱柱净化后,用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器测定结果:黄曲霉毒素G1、B2在0.15~6.00 ng·ml-1范围内,黄曲霉毒素C1、B1在0.5~2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85.6%~92.0%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G2、G1、B2、B1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HPLC-ELSD测定血塞通注射液中三七皂苷R1 、人参皂苷Rg1、Re及Rb1的含量.方法:色谱柱填料为氨基键合硅胶,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漂移管温度为90 ℃,载气流速为2.1 L*min-1.结果: 三七皂苷R1 、人参皂苷Rg1、Re及Rb1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30~2.01μg(r=0.999 1)、1.50~9.98 μg(r=0.999 7)、0.45~3.00μg(r=0.999 2) 及1.20~8.03μg(r=0.999 6);回收率(n=6)分别为103.1%(RSD=2.7%)、98.1%(RSD=2.3%)、102.8%(RSD=2.6%)及96.9%(RSD=2.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无干扰,可用于血塞通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衍生–荧光检测法测定沉香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免疫亲和柱提取和净化,荧光检测器检测。Agilent Zorbax Ecilpse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45∶55);体积流量:0.8 m L/min;柱温:30℃;进样盘温度:4℃;荧光激发波长为360 nm,发射波长为450 nm。结果黄曲霉毒素B1、B2、G1、G2分别在9.3~74.4、3.0~24.0、9.3~74.4、3.5~28.0 pg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8 0;检测限分别为1.86、0.60、1.86、0.70 pg,定量限分别为7.44、2.40、7.44、2.80 p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92%、82%、99%,RSD值分别为4.4%、3.0%、4.3%、2.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可用于沉香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法测定复方丹参片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及Rb1方法 采用SHIMADZU Shim-pack XR-ODS Ⅲ(2.0 mm×75 mm, 1.6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体积为3 μL。结果 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及Rb1分别在0.025 7~0.257 0、0.101 2~1.012 0、0.104 4~1.044 0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7%、98.1%、98.8%。结论 本方法在15min内可以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及Rb1有效分离,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流动相的消耗,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来源的湖南产莲子中黄曲霉毒素G_1、G_2、B_2、B_1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衍生法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衍生法,采用岛津GL 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35∶13∶52),柱温35℃;光化学衍生器(254 nm)激发波长λ_(ex)=360 nm,发射波长λ_(ex)=450 nm。结果黄曲霉毒素G_1、G_2、B_2、B_1分别在6.7~33.3、11.4~56.8、10.3~51.5、4.1~20.3 p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7%、97.72%、96.11%、99.52%,RSD值分别为1.69%、1.40%、2.72%、1.34%(n=6)。9批莲子样品中,有6批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来自于农贸市场农户自存的2批次检出黄曲霉毒素B_1,实验室塑料袋包装储存1年的1批检出黄曲霉毒素B_1、B_2,但质量分数均低于法定标准限量。结论不同来源湖南产莲子中黄曲霉毒素质量分数均低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限量。该法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良好,可为完善莲子安全性控制和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海绵共生真菌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LZDX-32-1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 对菌株进行发酵,运用现代色谱学方法(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等),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采用HepG2.2.15细胞模型的HBV DNA 水平用实时定量 PCR测定评价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penialidin C (1)、penialidin A(2)、6-(2,4-dihydroxy-6-methylphenyl)-4-hydroxy-2-pyrone(3)、trans-3,4-dihydro-3,4,8-trihydroxynaphthalen-1(2H)-one(4)、epi-?isoshinanolone (5)、 pyrenocine B(6)、FK17-P2b1(7)、cordyol C(8)、diorcinol(9)、p-acetamidobenzoic acid(10)、2-(2-oxoindolin-3-yl)-acetamide(11)。 活性评价结果报道化合物5显示有抗HBV活性。结论 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海绵共生真菌 Penicillium janthinellum LZDX-32-1能够代谢产生具有抗HBV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野三七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d四种三萜皂苷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15%A→20%A,5~30 min,20%A→23%A,30~50 min,23%A→40%A,50~55 min,40%A→40%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结果: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d分别在0.122~2.440μg、0.524~10.480μg、0.454~9.080μg及0.370~7.40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野三七药材中4种三萜皂苷成分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83%、99.28%、100.82%、99.06%;RSD分别为1.34%、1.05%、1.14%、1.5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首次用于野三七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复方黄根颗粒(无糖型)中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6~10.0μg·ml-1(r=0.999 6)、6.3~39.3μg·ml-1(r=0.999 8)和6.3~39.7μg·ml-1(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1%(RSD=1.20%)、99.93%(RSD=0.93%)和99.22%(RSD=0.87%)(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