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廖明华 《河北医药》2011,33(22):3411-3413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口腔正畸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6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者的TMJOA发病率2.4%(4/170)高于男性患者的1.1%(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08,P〈0.01);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检出率为安氏Ⅰ类错[牙合]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的检出率为安氏Ⅲ类错[牙合]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错耠与安氏Ⅰ类错[牙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患者中TM.IOA较为常见,其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错[牙合]类型等多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鞍山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5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安氏Ⅰ、Ⅱ、Ⅲ类错颌患者各50例,分别测量上、下颌前牙量和全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并对其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鞍山地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及全牙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鞍山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牙比及全牙比不调的发生率分别为21.33%、13.33%,但是不同安氏分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鞍山地区错牙合患者的Bolton指数异常不是错牙合畸形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在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对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影像学影响.方法 选择2007~2010年就诊的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1例,用Helkimo指数检查及头颅侧位片测量矫治前后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单纯正畸后头颅侧位片检查显示Co-x距减少、Co-y距增大、N-S-Ar角增大(P<0.05),髁突由矫正前的前位往后移至矫正后的关节窝正中关系位.结论 运用单纯正畸治疗的方法能使成人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的髁状突位置后移,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功能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安氏Ⅲ类错合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率的差异,并评估咬合因素对TMD的影响程度。方法60例分为两组(正畸治疗组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通过询问既往史并结合临床检查(TMJ和肌肉的触诊,下颌的运动范围,关节弹响及咬合情况)对TMD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结果对既往史的调查表明51.7%的患者没有TMD,36.7%的患者有轻微的TMD,11.7%的患者有中度的TMD;TMD及其程度与对Ⅲ类错合矫治的方法无显著性相关(P>0.05);TMD的发生和非工作侧的咬合干扰相关(P<0.05)。结论对Ⅲ类错合不同治疗方法(正畸治疗组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组)的TMD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非工作侧的咬合干扰可能是TMD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拔牙与不拔牙组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143例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其中拔牙组94例,不拔牙组49例,应用PAR指数对矫治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矫治后各项PAR评估项目及PAR总分均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拔牙组的PAR总分差及权重PAR总分差均显著小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矫治方法改善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组患者经正畸治疗后,牙(牙合)关系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拔牙组的牙(牙合)关系改变较大.  相似文献   

6.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很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由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美观,近年来,有大量成人患者要求正畸治疗.有关矫治前后面部硬组织变化的研究很多[1,2],本研究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希望对临床矫治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错(牙合)中发生率最高的,在正畸治疗中,牙弓的大小和形状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到牙齿的美观、牙列的稳定等。人们在正常(牙合)牙弓发育、牙弓宽度以及与各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比较上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有人比较了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发现Ⅱ类错(牙合)的患者和正常(牙合)患者的牙弓宽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000-2005年来本院口腔科576例错牙合患者的治疗情况。方法对576例进行固定矫治治疗的错牙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Ⅲ类错牙合构成比分别为29.9%、48.6%、21.5%;Ⅰ类错牙合与Ⅱ类错牙合患者拔牙与未拔牙人数(P〉0.05)无统计学意义,Ⅲ类错牙合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拔牙与未拔牙患者在矫治时间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组治疗中,女性患者(63.9%)明显高于男性(36.1%),汉族接受治疗人数高于维吾尔族,Ⅰ类Ⅱ类错牙合中,拔牙与未拔牙患者在矫治时间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可为临床上评价错牙合畸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Ⅱ2类错(牙合)颌面部形态特点,通过对比研究二者颌面部形态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安氏Ⅱ1类与安氏Ⅱ2类错(牙合)患者共60例,性别比1∶1,年龄>18岁.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选取的22项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结果:鼻唇角、上唇倾角、上唇突角、下唇突角、上唇厚、下唇突点-E线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下唇倾角(P<0.01).结论:成人安氏Ⅱ1类比Ⅱ2类的上下唇均前突,且其上唇厚度小于安氏Ⅱ2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10.
雷杰  肖遥△  罗茂璇 《天津医药》2021,49(5):520-524
摘要:目的 探讨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对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2类错[ ]女性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15例伴TMD的安氏Ⅱ2错[ ]女性为试验组、15例安氏Ⅰ类错[ ]女性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治疗;通过锥型束CT分析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结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TMJ前间隙(Sa)、上间隙(Su)和内间隙(Sm)大于对照组,而后间隙(Sp)、髁突内外径(M-L)和髁突高度(Hc)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各阶段颞下颌关节测量结果显示,与T0期相比,T1期Sa减小,Su、Sp、髁突前后径(A-P)、M-L增大(P<0.05),而T2期Sa减小,Sp、A-P、M-L、Hc和关节窝深度(Hf)均增大(P<0.05);与T1期相比,T2期Su减小,而Hf相对增大(P<0.05);试验组T1、T2期髁突后移位占比均低于T0期(P<0.016 7)。结论 伴TMD的安氏Ⅱ2女性患者TMJ的位置和结构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稳定性[ ]板联合正畸治疗对该类患者有益,治疗后其关节前后间隙和髁突结构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很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由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美观,近年来,有大量成人患者要求正畸治疗。有关矫治前后面部硬组织变化的研究很多[1,2],本研究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希望对临床矫治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对其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 矫治后各评估项目分值均低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接近理想53例,可以接受7例,无不能接受患者.牙牙合关系无改善或变坏的例数为0,改善12例,极大改善48例.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情复杂,其矫治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矫治方案,患者积极配合,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郑州市区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牙颌颅面结构形态特征。方法以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41张为研究对象,用Winceph8.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选用了国际上常用的Downs分析法对其有关角度、线距进行测量,并与其对应的正常[牙合]均值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值比较,面角、U1-L1较小;下颌平面角、Y轴角、平面角、L1-OP、U1-AP(mm)较大。表明下颌相对后缩,下颌垂直向生长过度,上、下切牙唇向倾斜。结论与正常比较,成人安氏Ⅰ类错[牙合]女性颅颌面骨骼呈垂直向生长型,下颌顺时针旋转,呈Ⅱ类侧貌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科应用 Beggm 细丝技术矫治安氏Ⅰ类、Ⅱ类错(牙合)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应用体会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2~29岁,平均年龄15.2岁。32例中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19例。Ⅱ类Ⅰ分类9例,Ⅱ类Ⅱ分类4例。其中,拔牙的21例,不拔牙的11例。一般选择上下颌双侧对称性拔牙或单侧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颏部突度指标与手术适应证的关系,筛选影响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颏部形态指标.方法:抽取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61例,其中39例接受单纯正畸治疗(非手术组),22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手术组).分别对2组治疗前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非手术组的前颅底-关节点角(NSAr)、ODI、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大于手术组,面角(FH/NP)、下颌平面-腭平面角(MP/PP)、关节点-下颌角点-颏下点(ArGoGn)及B-Pg小于手术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SAr、Y、Co-Go、B-Pg、ODI是判别能否进行手术治疗的决定因子.判别方程为(Y)=-4.66 NSAr+0.201 Y+0.637 Co-Go+1.012 B-Pg+0.599 ODI.B-Pg与MP/SN、MP/FH、MP/PP、L1/MP、ODI、ArGoGn密切相关.结论:对下颌颏部形态的评估可为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接诊的2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均实施微种植钉治疗,测量并分析正畸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后的ANB角、Ls-E(上唇突距Sn)、FHtoUI(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IMPA(下切牙和下领平面的夹角)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表明,矫治效果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钉应用于安氏Ⅱ类错[牙合],可发挥较好的矫治效果,是此类患者首选支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矫治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SNA角、ANB角、Wits值、N-ans及N-Me均有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软组织面角减小,上唇突点尧凹点前移,与治疗前相比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上下颌骨咬合关系,改善侧貌,对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有良好的效果,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林晨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431-433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Ⅲ类错患者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安氏Ⅲ类错的患者,其中21例采用拔牙矫治,24例采用不拔牙矫治,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模型,分别记录牙弓前、后段的宽度,比较不同矫治方法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均变大(P<0.05),下颌前段宽度及上下颌后段宽度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拔牙矫治不会导致牙弓宽度的减小,从而影响美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矢状向、垂直向颅底结构形态的特征,探讨颅底形态特征对其其错发生的影响,以对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诊断、矫正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2~14岁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男女各半)的头颅侧位片。其中安氏Ⅰ类均角患者、安氏Ⅱ1类均角型、低角型、高角型患者各20例。结果安氏Ⅱ1类后颅底长(S-Ba),前颅底长(S-N)、全颅底长(Ba-N)均大于安氏Ⅰ类具有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与安氏Ⅰ类错相比,颅前基底角(CF-PM),颅中基底角Ba-SE-PM,后颅底平面角SBa-FH,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安氏Ⅱ1类错的颅前基底角CF-PM,后颅底平面角SBa-FH均小于安氏Ⅰ类错;安氏Ⅱ1类错的颅中基底角(Ba-SE-PM)和颅基底角(Ba-SE-FMS)均大于安氏Ⅰ类错。安氏Ⅱ1颅底角(N-S-Ba)及前颅底平面角SN-FH与安氏Ⅱ1类与安氏Ⅰ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底及颅基底形态对安氏Ⅱ1类矢状向,垂直向畸形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矢状向主要表现在后颅底长度及前颅底的倾斜度的改变。而颅底及颅基底的角度在安氏Ⅱ1垂直向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不同面型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方法将高角型、正常型、低角型三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模各50副,对其上下牙分别进行Bolton指数分析。结果150例中Bolton指数不协调者占22.67%,前牙比、全牙比均呈高角型〉正常型〉低角型的趋势,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olton分析应成为正畸诊断和确定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