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汪岷 《中国医药科学》2011,(20):153+15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延长内瘘使用的寿命。方法对29例动静脉内瘘阻塞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定期对内瘘进行功能监测和评估。结果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为过早使用内瘘、脱水过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及护理不当等。结论造瘘术前保护好血管,造瘘术后维护好血管以及正确的护理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健康宣教等是预防内瘘阻塞,延长内瘘使用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罗钢  李东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5):99-10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原因,从而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阻塞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市医院13例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结果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且多数发生在动静脉内瘘吻合口附近,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可有效实现血栓阻塞内瘘的再通。结论重视血管监测和内瘘的保护,早期发现和紧急处理血栓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可使大部分内瘘恢复通畅,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了再次手术带来的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上臂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上臂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11例上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及使用期内,1例因持续性低血压在使用2年左右时瘘口附壁血栓形成,经导管取栓成功后血流量恢复250 mL以上,其余10例均未发生内瘘阻塞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上臂动静脉内瘘系非常规造瘘部位,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内瘘血管的穿刺护理,是预防内瘘感染、避免内瘘栓塞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该院通过对高位动静脉内瘘术的58例患者随访2年,观察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针对不同的并发症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的58例尿毒症患者中,发生出血8例(13.8%)、血栓形成9例(15.5%),感染2例(3.4%),静脉瘤样扩张3例(5.2%),吻合口内膜增生闭塞、假性动脉瘤各4例(各6.9%),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8.6%)。结论分析高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原因,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维持血透患者良好的血管通路,尽可能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内瘘是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内瘘,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52例维持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穿刺的方法及拔针后处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患者自我保健,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对动静脉内瘘(内瘘)的保护护理措施。方法分析61例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过程。结果 4例因内瘘闭塞性第二次手术;其中2例因低血压、1例因止血方式不当造成血栓形成、1例因睡眠压迫内瘘侧肢体导致内瘘闭塞,其余均使用良好。结论护理中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好内瘘开始使用的时间,把握好穿刺部位及止血方法,预防透析中的低血压,重视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陈恒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50-35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2008年10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采取动静脉吻合术,每周进行血液透析2~3次,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每次4h。对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在穿刺前做好心理护理以及准备,穿刺中以及穿刺后做好积极有效的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结果本组48例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充盈良好,穿刺成功率高,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好,为发生内瘘阻塞、渗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动静脉内瘘做好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增强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通过对内瘘术前、术后和内瘘使用时的护理,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掌握正确穿刺方法和科学的健康宣教,预防内瘘阻塞。结果 45例透析患者内瘘有效的健康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透析效果。结论理想的动静脉内瘘,需要医患配合,以保证有效血液透析,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及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观察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的4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总结预防护理的最佳方案.结果 46例患者中行第2次内瘘吻合术2例,28~60个月内瘘闭塞,与透析过程中脱水导致低血容量和血流缓慢诱发内瘘血栓形成有关;内瘘使用时间为8个月1例,因高龄及糖尿病病史太久,透析穿刺后致血管硬化,周围组织纤维化而闭塞,故采取右颈静脉永久性置管透析.43例患者内瘘使用时间为24~36个月.结论 解决患者动静脉内瘘原有问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何春燕 《黑龙江医药》2013,26(4):719-72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式。方法:对4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针对其动静脉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37例动静脉内瘘使用良好,1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3年后闭塞,2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未发生1例内瘘感染。结论:把握动静脉内瘘启用时机、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观察透析过程、结束时以正确按压血管及严格无菌操作是保护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朱鹏  王维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09-3210
目的探讨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动静脉瘘功能状态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MHD患者,血液透析12个月后,评估动静脉瘘功能,同时检测血液透析前和透析12个月时的hs-CRP水平,并应用彩超检查IMT。结果 (1)100例MHD患者,手术后行动静脉瘘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血流量200~250 mL/min。血液透析12个月后,有5例患者因血流量小于150 mL/min,在对侧重新造瘘,未纳入分析。本研究中,无血流量大于250 mL/min者。(2)与未血液透析时比较,血液透析后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3)透析12个月后,与动静脉瘘功能正常组(n=55)比较,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组(n=40),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4)动静脉瘘功能正常组血液透析前和透析12个月后,IMT比较,未见明显异常(P>0.05);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组,血液透析前和透析12个月后,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动静脉瘘功能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547,P<0.01);hs-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89,P<0.05)。结论监测、维持动静脉瘘的良好功能,对于MHD患者微炎症起着重要作用,可减缓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吻合口动脉端狭窄致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在2019年3月~2019年8月治疗的100例需要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狭窄组51例,非狭窄组49例。结果: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发生率要高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要大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要小于非狭窄组,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吻合口动脉端狭窄会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的发生概率,增加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和减少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种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对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老年尿毒症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动静脉内瘘,根据建立部位的不同分为腕部内瘘组(43例)、上肢前臂内瘘组(37例)和上臂肱动脉内瘘组(38例),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的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上臂肱动脉内瘘组的内瘘血流量最高,达(336.25±70.14)ml/min,明显高于腕部内瘘组和上肢前臂内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血流通畅方面,3组1个月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上臂肱动脉内瘘组1年、2年和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6.32%、60.53%和52.63%)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臂肱动脉内瘘组3年内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1.05%、31.58%和26.32%,较其余两组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血管条件普遍较差,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内瘘位置,需密切注意后期通畅率和并发症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伍绮剑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0-151,154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4~2012年本院收治确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6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2例、加强护理组32例。全部患者均建立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经治疗护理,常规护理组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1.9%;加强护理组患者仅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加强临床护理能够减少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改良穿刺法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使用改良穿刺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效果。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两组患者静脉端均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包括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包括尿素氮及肌酐清除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影响透析效率。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接受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不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监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监测,分析两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静脉通道畅通率、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肾功能改善时间和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总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静脉通道畅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肾功能改善时间和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肾衰竭患者在接受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实施监测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肢3种不同手术部位和吻合方法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为3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根据手术部位和血管吻合方法不同分为3组:腕部标准内瘘215例(A组),肘部端侧吻合内瘘组54例(B组),肘部侧侧吻合内瘘组53例(C组)。比较术后2周和4周内瘘血流量、术后至开始应用时间、1、2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术后2周和4周内瘘血流量低于其他两组,术后至开始应用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3组的1、2年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B组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肘部侧侧吻合内瘘具有和腕部标准内瘘一样并发症少的优点,又具有肘部端侧吻合内瘘成熟快、血流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热康谱联合喜疗妥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热敷联合喜疗妥软膏外涂,观察组采用非热康谱联合喜疗妥。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之后的血管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改善内瘘血管弹性、提高血流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中,非热康谱联合喜疗妥,效果优于热敷联合喜疗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期结肠癌根治性切除吻合口近端造口术在治疗左半结肠癌伴梗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75例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处理过程,分析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盆腔感染发生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 75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2例,心功能衰竭1例,所有患者术后造瘘口还纳成功,平均住院12.5 d。结论 左半结肠癌伴急性梗阻的患者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口近端造口术降低了单纯一期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血透室内部10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静动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血透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活动前(P〈0.05);各位成员的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与脑力开发等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