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氧化应激失衡的作用。方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A组)、LPS模型组(B组)和HUC-MSCs移植组(C组),每组10只。移植6h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肺湿/干重比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纺锤样细胞高表达CD29、CD44和CD105,极低表达CD34,符合HUMSCs的特征。与A组比较,B组W/D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W/D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大鼠模型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减轻肺损伤,并能降低肺组织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脐带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WJ-MSCs)移植对大鼠受损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 妊娠大鼠25只均分为五组.于妊娠第3天阻断子宫动脉血流30 min(A1组和B1组)或60 min(A2组和B2组),建立大鼠胚泡着床障碍的动物模型.A2和B2组子宫动脉夹闭同时经子宫角部注入WJ-MSCs;A1和B1组未注入WJ-MSCs.于妊娠第9天,观察胚泡着床情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孕酮,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妊娠大鼠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1和B1组胚泡着床率明显下降(P<0.01),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明显损伤;B1组比A1组明显,出现明显细胞凋亡.而A2及B2组子宫内膜改变明显轻于A1和B1组,胚泡着床数与对照组相仿(P>0.05).五组大鼠血性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WJ-MSCs能明显促进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的生长及腺体的增生和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生长增殖能力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体外培养BMMSC,运用MTT法检测硼替佐米对体外培养的BMMSC的生长抑制作用,RT-PCR方法检测BMMSC经硼替佐米(2.5nmol/L)处理后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硼替佐米对BMMSC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在硼替佐米处理后减少(P<0.05)。结论硼替佐米可抑制BMMSC的生长,降低其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胡克苏  祁俊  张云  张逸 《江苏医药》2013,(15):1759-176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重度烧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纯化人UC-MSCs。24只SD大鼠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烧伤后实施UC-MSCs移植;对照组烧伤后滴入PRMI 1640培养液。HE染色观察大鼠皮损的病理结构,比较创面愈合率。结果成功培养获得UC-MSCs,所得细胞分别经形态学、流式细胞术、体外分化方法作表型鉴定。治疗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为(22.0±3.1)d,短于对照组的(27.0±3.1)d(P<0.05)。术后14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为(56.3±9.8)%,高于对照组的(47.2±8.3)%(P<0.05)。结论局部UC-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烧伤组织恢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基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优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贴壁法从正常足月胎儿脐带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壁后利用DMEM/F12,Mesen PRORSTM Medium这两种培养体系进行体外扩增,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结果从人脐带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细胞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结论加入Mesen PRORSTM Medium培养的细胞增殖速度快,更适合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7.
8.
《临床医药实践》2016,(10):758-76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s)向HCC827肺腺癌皮下移植瘤组织内迁移,研究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20只Balb/C裸鼠均分为细胞组和对照组,构建HCC827肺腺癌皮下移植瘤,成瘤后,细胞组尾静脉注射5-溴氮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的h BMSCs,对照组尾静脉输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h BMSCs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中Brd U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组肿瘤间质内可检测到Brd U标记的h BMSCs的表达,且在血管壁可见大量h BMSCs黏附,对照组未见明显阳性染色。细胞组和对照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输入的h BMSCs能趋化迁移至HCC827肺癌移植瘤间质内,但对肿瘤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分析与动物实验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机体血小板稳态的关系。方法 运用DisGeNET、GeneCards、STRING 11.5等数据库,分析hUCMSCs诱发血小板减少的靶点及通路。将SD大鼠随机区组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溶媒对照(80mg·kg-1白蛋白)组和hUCMSCs高、中、低剂量(1.0×107、5×106、2.5×106个·kg-1,分别为临床等效剂量的10.0、5.0、2.5倍)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每周按10mL·kg-1尾iv1次,共4次,与临床拟用方法一致。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血小板相关的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剖取大鼠胸骨,取骨髓,制备骨髓涂片,瑞特-吉姆萨复合染液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总数、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测量脾脏总长度;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脾脏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肝脏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Krüppel样因子1(Klf1)、Friend白血病整合素1(FLI1)、GATA结合蛋白1(GATA1)mRNA变化。结果 hUCMSCs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靶点有209个,作用于158条信号通路,与血小板生成最密切的通路为造血细胞谱通路,包含了20个靶点。以平均连接度筛选出14个核心靶点:IL6、TNFRSF11A、CD34、KIT、IL4、CSF2、CSF3、IL3、IL2RA、TPO、EPO、TFRC、CD44、IL11。CD44既是核心靶点又是hUCMSCs阳性表面标志物。与阴性对照、溶媒对照组比较,hUCMSCs高、中、低剂量组PLT、PCT显著降低(P<0.05),P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CMSCs组全片巨核细胞总数、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CMSCs高、中剂量组脾脏长度显著增加(P<0.05);PAS染色见hUCMSCs高、中剂量组脾脏血小板储存增加;hUCMSCs高、中、低剂量组肝脏组织TPOMplKLF1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FLI1GATA1 mRNA表达变化不显著。结论 CD44+hUCMSCs可能通过促脾脏吞噬血小板,增加血小板在脾脏中储存,使血液中PLT、PCT减少,从而扰乱血小板稳态。  相似文献   

11.
马骢  李刚  马亮亮  李想  张永泼  冷子宽 《安徽医药》2024,28(6):1092-1097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huc-MSC)来源外泌体( Exo)对小鼠胫骨骨折的修复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 2018年 12月至 2022年 1月,体外分离、培养 hucMSCs,超速离心法收集 Exo并鉴定。 24只 8周龄雄性 C57BL/6J小鼠行胫骨骨折,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 PBS)对照组及 huc-MSC-Exo组,每组各 8只,其中 huc-MSC-Exo组小鼠骨髓腔内注射 huc-MSC-Exo(100 μg溶解于 100 μL PBS),PBS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 PBS,模型对照组小鼠不进行处理。 21 d后, 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双能 X线检测骨矿物质密度( BMD);苏木精 -伊红( HE)染色观察胫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折区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EGFA)阳性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折区骨组织中 VEGFA、Runt相关转录因子 2(RUNX2)、骨形成蛋白 2(BMP-2)和骨桥蛋白( OP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鉴定,成功提取 huc-MSC-Exo;模型对照组和 PBS对照组小鼠胫骨骨折断端明显、骨膜增厚,骨折带的两侧可见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及部分软骨细胞,骨痂的软骨内骨区域软骨细胞形态肥大,而 huc-MSC-Exo组小鼠胫骨骨折区愈合明显,外侧骨皮质连续性良好,部分软骨细胞已被吸收,膜内成骨区域出现骨痂;另与模型对照组(VEGFA 0.23±0.02)比较, PBS对照组(VEGFA 0.24±0.02)无明显变化(P>0.05)huc-MSC-Exo组小鼠胫骨骨折断端恢复良好,骨折线基本消失,同时骨折愈合评分、 BMD、VEGFA IRS评分、 VEGFA(0.48±0.04,)、 RUNX2、 BMP-2和 OP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 P<0.05)。结论 huc-MSC-Exo可加快小鼠胫骨骨折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 VEGFA表达水平,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先后予以1 mmol·L-12-巯基乙醇培养2 d,10 μg·L-1表皮生长因子、10 μ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2% B27培养7 d,之后添加20 mmol·L-1尼克酰胺及艾塞那肽培养7 d.对照组不添加诱导剂,继续换液培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体外扩增两组细胞的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PDX-1)基因、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三种方法来鉴定胰岛素分泌细胞.结果 (1)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组细胞类似胰岛样细胞,对照组细胞则无明显改变;(2)应用RT-PCR方法,诱导组细胞可扩增出PDX-1基因,而对照组则没有.(3)诱导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检测出胰岛素分泌,7 d时胰岛素浓度为(6.32±0.18)mIU·L-1,21 d时增至(34.57±4.54)mIU·L-1,而对照组则未测出.结论成功在体外微环境下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1周后随机取30只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A组为联合移植组,B组为单纯干细胞移植组,C组为对照组,通过一系列检测,对比3组的疗效。结果 A组的疗效优于B组和C组,B组的疗效优于C组(P〈0.05)。结论 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比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综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王娟  郭庆  邵丽春  武威  宋业朋  王孟岩  张军  陈哲  周波  庄玲 《河北医药》2012,34(10):1505-1506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HUCMSCs移植治疗,移植术后2、4、8、12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除PT在术后8、12周指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4、8、1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后12周食欲改善者15例(71.4%),乏力好转12例(57.1%),腹水减轻11例(52.3%).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HUCMSCs经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人脐带胶样组织间充质干细胞(hUMSCs)经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①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第4代hU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标准试剂盒鉴定第4代hUMSCs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②182~203 g的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盐水组;3.5×107/kg干细胞移植为干细胞Ⅰ组;3.5×108/kg干细胞移植为干细胞Ⅱ组;3.5×109/kg干细胞移植为干细胞Ⅲ组;注射后第11天,腹主动脉取血,监测和比较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分析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和差异.结果 ①第4代hUMS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73、CD90和CD105表达强阳性,能分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比例分别为98.4%和95.7%;②注射干细胞后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第11天时实验组24项血常规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于细胞组血糖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8.4±1.6),(7.7±1.6),(7.1±1.6) mmol/L比(9.6±4.9)mmol/L];干细胞组糖化血清白蛋白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0.69±0.10),(0.68±0.12),(0.65±0.08) mmol/L比(0.85±0.14) mmol/L];干细胞组的心肌酶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184±8),(155±24),(144±18)U/L比(223±21) U/L,P<0.05].结论 不同剂量hUMSCs经尾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引起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心肌酶等的降低,且与剂量相关,选择适当剂量的干细胞移植将对临床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晓燕  汪伟民 《安徽医药》2015,36(8):911-914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体外培养以及其不同浓度对大鼠血液指标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hUC-MSCs,将SPF级SD雌性大鼠45只,平均体质量为(200±10)g,随机均分为5组:低、中、高浓度细胞移植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其中,低浓度为(0.5×106/mL)、中浓度为(1×106/mL)、高浓度为(2×106/mL)、生理盐水组(0.9 % NS)。将培养成功的hUC-MSCs配比成相应的浓度,各取1 mL经过大鼠尾静脉输注到大鼠体循环内,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按注射后1 d,5 d,10 d时间顺序,每次分别随机抽取5组中1个亚组的大鼠处死以收集腹主动脉内血液,检测其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hUC-MSCs对大鼠血常规、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影响。 结果 本实验通过收集胎儿脐带成功在体外培养出hUC-MSCs。另将不同浓度的hUC-MSC经大鼠尾静脉输注大鼠体循环内,血液数值上得到:① 大鼠白细胞随hUC-MSCs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数值随时间的改变没有降低;② 大鼠总胆红素在1 d后出现增高,低浓度组表现显著,随时间推移恢复正常。 结论 hUC-MSCs可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经大鼠尾静脉输注大鼠体循环内,可引起白细胞的升高和总胆红素的一过性升高。  相似文献   

17.
禹亚彬  陈维  储建  卞建民 《江苏医药》2013,39(9):1021-1024,988,992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UC-MSCs,取第3代细胞作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用β-巯基乙醇、尼克酰胺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诱导UC-MSCs(诱导组),对照组在未添加任何诱导试剂的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UC-MSCs的形态学变化;取诱导后3周的细胞进行双硫腙染色,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RT-PCR检测胰岛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细胞高表达UC-MSCs相关抗原CD90、CD105和CD13,而低表达造血细胞相关抗原CD34、CD45和HLA-DR。UC-MSCs经诱导后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双硫腙染色为阳性。诱导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305±0.065)μU/ml vs.(0.085±0.024)μU/ml](P<0.01)。RT-PCR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胰岛细胞相关基因。结论 UC-MSCs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移植脐血干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2例,分为脐血干细胞组20例,给予脐血干细胞治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22例,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比较2组移植前及移植后2、4、12、24周生化指标、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干细胞移植后白蛋白、胆碱酯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较移植前升高(P<0.05),移植后24周总胆红素较移植前降低(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4周后,2组食欲、乏力、腹胀及腹水情况均较移植前改善,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 脐血干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制剂稳定性。方法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密度5×105/mL)分别与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设加/不加2%人血白蛋白组)制备制剂,通过观察24 h内不同时间节点凋亡变化趋势优选出制剂方案;探讨该制剂的光照稳定性、热循环稳定性、加速稳定性以及长期稳定性。结果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制剂较0.9%氯化钠注射液制剂细胞凋亡水平低;2%白蛋白添加能够有效降低细胞凋亡水平。光照对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添加2%白蛋白细胞制剂无严重影响;温度波动能导致细胞存活率快速下降;高温对细胞制剂状态有较大影响,导致絮状物大量出现,细胞存活率快速下降;在低温条件下,该制剂能长时间保持细胞存活率。结论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添加2%白蛋白是一种优良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低氧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5% O2和21% O2环境下培养hUCMSCs,使用群体倍增时间(PDT)评价hUCMSCs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73、CD90、CD105、CD34、CD45、HLA-DR的表达;培养基诱导分化后,茜素红-S对含钙骨细胞染色检测成骨诱导分化,油红O对脂滴染色检测成脂诱导分化,阿尔新蓝8GX对蛋白多糖检测软骨诱导分化;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法检测hUCMSCs对植物血凝素P(PHA-P)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细胞衍生生长因子1(SDF-1)、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试剂盒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GF-2浓度。结果 21% O2和5% O2环境培养的hUCMSCs表面标志CD73、CD90、CD105的表达均为阳性(>95%),CD34、CD45、HLA-DR的表达均为阴性(<2%),均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的能力;5% O2组的PDT均显著小于21% O2组(P<0.05);PBMC经PHA-P刺激后观察到细胞增殖聚集,与hUCMSCs共培养后几乎没有聚集出现,与PBMC+PHA-P组比较,PBMC+PHA-P+hUCMSCs(21%或5% O2)组子代细胞明显减少,PBMC+PHA-P+hUCMSCs(5% O2)组PBMC抑制率为(61.44±0.92)%,与PBMC+PHA-P+hUCMSCs (21% O2)抑制率(60.48±4.00)%相当,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hUCMSCs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差异。与21% O2组比较,5% O2组hUCMSCs HIF-1α、IGF-2、SDF-1、HGF、VEGF、bFGF、N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01),TGF-β无明显变化; 5% O2组hUCMSCs培养上清IGF-2水平显著高于21% O2组(P<0.001)。结论 5% O2环境可使hUCMSCs的增殖能力和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强,尤其是IGF-2,但依然保持着与21% O2环境培养的hUCMSCs相似的表型、分化能力以及淋巴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