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正  秦玉芝  孙月娥 《天津医药》2002,30(6):377-378
新生儿暂时性上呼吸道阻塞,主要的危险是患儿呼吸困难、缺氧甚至窒息。过去紧急救治的方法国内外主要是进行气管插管以解决通气问题。插管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气管内插管合并症也较多。我们借鉴麻醉科应用口咽通气道处理气道阻塞的经验,用其救治新生儿因疾病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塞,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院收治了千余例手外伤患者。为了使手外科手术操作方便,我们研制了一种便携式手外科手术桌。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次性口咽通气导管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120例抢救患者使用了一次性口咽通气导管,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抽搐患者均取得了显著效果,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湿润,避免了口腔痰痂干燥的现象。结论一次性口咽通气导管可减少患者的自我伤害,有利于保持呼吸通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面罩通气时置入口咽通气管对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时潮气量及胃内进气的影响。方法20例择期手术的肥胖患者,于麻醉气管插管前行面罩加口咽通气管通气,采用压力控制模式,预设输出压力由6cmH2O起始,依次提高至8、10、12、14、16、18、20、22、24、26、28、30cmH20,记录气体进入胃内的最低气道压力及潮气量,将这些数据归为置入口咽通气管前组。然后置人口咽通气管,记录数据归为置入口咽通气管后组,整个过程全程监测潮气量和通气压力。结果同等通气压力下,置入口咽通气管后获得的潮气量均明显高于置入前,且潮气量随着输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两者相关系数为r=0.995;置入口咽通气管前后胃里进气时的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置入口咽通气管前此压力所获得的潮气量较小,没有达到预期8ml/kg指标,而置入口咽通气管后却可以获得较大潮气量。结论对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时置入口咽通气管可降低通气阻力,减少胃胀气,并能达到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a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慢性睡眠呼吸疾患,麻醉恢复期可出现气道完全和(或)不完全阻塞,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鼻咽和口咽通气道是经鼻/口插入到咽喉的辅助通气工具。本研究观察鼻咽/口咽通气道用于OSAHS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维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性及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我科对2000年2月~2006年7月收治的102例昏迷病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吸痰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2月~2006年7月共收治的各种原因所致昏迷患者102例,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龄7~81岁,平均46岁;昏迷时间0.5~28天,平均为11.5天;102例患者均未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者已经拔管,并且呼吸频率≥22次/分、血氧饱和度≤95%。  相似文献   

8.
佟保锋  杨恺  孙妍 《中国当代医药》2013,(33):179-180,182
目的 观察面罩复合口咽通气道与一次性双管喉罩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气道管理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全身麻醉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5~64岁,体重46~76 kg,体重指数<30 kg/m2,Mallampati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面罩复合口咽通气道组(F组)和一次性双管喉罩组(S组),每组各20例.麻醉诱导后,记录两组通气道首次置入成功率、置入时间、密封压及术中气道压,记录术中面部和口咽部漏气、低氧血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通气道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与S组比较,F组通气道首次置入成功率评分升高,置入时间缩短,血迹残留和咽痛发生率降低(P<0.05);S组有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气道压力增高和口咽部漏气情况,经处理后恢复,F组则无一例发生;两组均无低氧血症发生.结论 口咽通气道较一次性双管喉罩易于置入,且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9.
口咽通气管在困难面罩通气或给氧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咽通气管作为临床麻醉中常用的辅助器材,在手术后或气管插管拔管后出现舌后坠时广泛使用以解决呼吸道的不全梗阻。我们应用口咽通气管于肥胖、颈短、颜面部肥大的困难气管插管病人的全麻诱导时,有效地解决了舌后坠所致的面罩通气困难:在非气管内插管麻醉组,在使用静脉镇痛镇静药物后病人出现舌后坠导致上呼吸道不全梗阻,及时经口置入口咽通气管面罩通气或给氧.确保了病人的安全,且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我们认为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潘曙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4):104-105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不同使用方法的效果。方法对40例需用辅助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手和双手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进行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双手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组患者比单手组血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高(P<0.05);而呼吸频率和心率却较低(P<0.01)。结论口咽通气管加气囊面罩通气技术是一个有效的协助透气方法,最好采用双手操作。  相似文献   

11.
昏迷病人由于呼吸防御功能减弱,神经反应迟钝,造成咽部肌群完全或不完全麻痹,以致舌头后坠,影响通气功能畅通。我科于2002年1月~2005年8月对100例昏迷病人舌后坠使用口咽通气管以改善气道阻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口咽通气管在全麻拔管期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身麻醉患者(简称全麻)在麻醉后恢复的早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舌后坠是拔除气管导管后最常见的上呼吸道阻塞。全麻后患者尚处于苏醒时期,舌肌肉缺乏张力,易使舌根后坠阻塞咽喉部,可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性上呼吸道阻塞,呼吸费力、急促,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呈进行性下降,严重者甚至窒息死亡。笔者对全麻拔管期出现舌根后坠的患者采用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型经口腔内镜检查装置在无痛检查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自愿要求无痛胃镜检查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镜检查装置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常规普通牙垫为口腔支撑的内镜检查,B组应用我院自主研制的口咽通气管型经口腔内镜检查装置,常规静脉全麻用药,观察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和退镜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年龄、性别比、胃镜操作时间、体质量指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检查期间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率与退镜率分别为30.0%和9.0%,B组分别为3.0%和1.0%,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口咽通气管型经口腔内镜检查装置在无痛检查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率与退镜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全麻术后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我院胸外科择期全麻术后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后即带气管导管回ICU复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为试验组,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存在吞咽及咳嗽反射,自主呼吸试验通过即拔出气管导管,插入口咽通气管至患者意识清醒;B组为对照组,留置气管导管至患者神志完全清醒、自主呼吸及肌力完全恢复后拔出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通气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1)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比较:A组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为(1.6±0.4)h,B组为(2.9±1.3)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通气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3h内平均心率、血压、PaO2、PaC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A组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期间出现呕吐1例,B组出现躁动导致气管导管移位(脱出1~2cm)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者3例,喉头水肿2例、喉痉挛1例。结论全麻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使用口咽通气管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气管插管时间,通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放置胃管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应用鼻咽通气道维持上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置胃管后拟行择期全麻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面罩(A组)和鼻咽通气道(B组),每组30例,常规全麻诱导,A组面罩加压通气,B组置入一次性鼻咽通气道进行通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急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9月~2010年5月,本院急诊科对48例不同急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使用了口咽通气管,以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结果:成功对本组的48例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明显缓解了患者的缺氧症状,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呼吸频率等方面在口咽通气管放置前后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已处于昏迷状态的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放置口咽通气管,保持其呼吸通畅,对于争取抢救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下静脉复合全麻在乳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年龄40~60岁,体质量50~80kg,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均分为A组:即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复合全麻组,B组:即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组。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插入鼻咽通气道和气管插管时(T3)手术后患者清醒后拔除鼻咽通气道和气管导管时(T4)的MAP,HR,SpO2,PETCO2,记录清醒时间,并记录从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拔出鼻咽通气道和拔出气管导管时出现体动,呼吸道梗阻,反流误吸以及术后出现咽痛,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患者的例数。结果 A组诱导后均能较好地保留自主呼吸,维持稳定的HR,MAP,VT,和SpO2,PETCO2。T3和T4时B组MAP明显高于A组(P<0.05),HR明显高于A组(P<0.05)。T3和T4与T1和T2相比较:A组MPA、HR无显著差异(P>0.05),B组MPA,HR明显增高(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静脉复合全麻用于乳腺癌根治术能够维持循环和呼吸的稳定,术后患者无咽痛,吞咽困难,无声音嘶哑,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昏迷患者由于出现脑实质损害,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致使舌体后坠至咽喉部,咽腔容积变小,气道阻力增加,肺通气量减少,使呼吸加深加快,呼吸费力;同时由于昏迷患者咽喉部痰液较多,若不及时处理则缺氧加重,极易发生窒息、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未建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其他人工气道的昏迷患者,经使用口咽通气管并结合  相似文献   

19.
例1,患者,女,65岁,身高160cm,体重70kg,因风湿性关节炎致髋关节活动障碍及疼痛拟在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既往有20年的风湿病史,ECG示ST段下移表明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其他生化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访视时注意到患者颈部后仰度稍差,但张口度尚可,次日入手术室后,先开放上肢静脉,一切准备就绪后行静脉快速诱导,即静脉注射咪唑安定3mg,仙林7mg,芬太尼0.1m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价值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45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口咽通气管治疗,并开展相关护理,观察效果。结果 45例患者的缺氧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有43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从最初的75%~85%升高到90%~100%,而呼吸频率从40~50次/分钟降至16~30次/分钟。另外有2例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后,出现血氧饱和度递减。结论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合适口咽通气管治疗的同时,开展相关护理,不仅可以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还能有效解除气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为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