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脓毒症是新生儿发病率高、住院时间长和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有其他合并症的新生儿最容易发生脓毒症。正确认识新生儿脓毒症及其相关疾病,早期准确做出诊断,有助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本文介绍了新生儿脓毒症的定义、分类、病因、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脓毒症是新生儿期危重症及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新生儿脓毒症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但血培养需一定的时间,不利于早期诊断.对新生儿来说,其他有效检查对新生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更有临床意义.我们通过检测新生儿脓毒症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的变化,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郭起安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82-182,184
目的探讨窒息导致新生儿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早期诊断标准。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诊断为AKI的52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新生儿在早期做出诊断36例,确诊后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其中,治愈34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16例在未在早期做出诊断,死亡5例,死亡率为31.25%。早期诊断与未早期诊断患儿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可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缺氧酸中毒常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临床上心肌损害早期表现往往不典型,我院通过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以探讨其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诊治的新生儿败血症37例(观察组)及足月健康新生儿30例(对照组)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后较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PCT与CRP联合测定可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指标,能为临床提供较准确快速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孙伟  俞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30-31
目的 测定缺氧缺血性脑病(简称HIE)新生儿的肾功能,评价肾功能指标在早期诊断及预测HIE脑损伤中的意义,为早期预测脑损伤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足月HIE新生儿89例,其中轻度41例(A组),中度32例(B组),重度16例(C组),正常新生儿30例为对照(D组).生后24 h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132微球蛋白(β2-MG).结果 轻度HIE患儿血清Cr、BUN水平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HIE患儿血清Cr、BUN水平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升高(P〈0.05);而HIE各组新生儿血β2-MG水平均较正常新生儿升高,且HIE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及肾功能损害,血β2-MG在HIE合并肾脏功能损害的早期评价及预测HIE脑损伤分度及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在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5例窒息新生儿及21例正常新生儿分别于生后1、3、7d进行RBP检测。结果 窒息组第1、3、7天尿R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尿RBP可用于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6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白细胞介素6(IL-6)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可疑有早期败血症的新生儿及正常新生儿用ELISA法测定IL-6。结果 正常新生儿组IL-6的均值明显低于新生儿败血症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IL-6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早期贫血一般指在生后7d内,末梢毛细血管血红蛋白(Hb)≤145g/L。新生儿早期贫血与新生儿中晚期及婴幼儿时期的贫血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为及时诊断新生儿早期贫血,并使其得到正确的治疗,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减少婴儿时期的贫血。本研究对2002年以来,本院儿科收治的26例新生儿早期贫血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菌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11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机制分为早发型(占29.5%)、晚发型(占63.4%)及院内获得型(占7.1%)。以皮肤(占47.1%)、脐部(占46.3%)、呼吸道(占43.2%)为主要感染途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占75.0%),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经综合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药敏实验选用合理抗生素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加强皮肤,脐部等处护理.无菌操作可减少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