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奥美拉唑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点。方法对有关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分类进行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时间、主要不良反应种类进行统计,同时对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腹泻、消化不良、头晕头痛、心动过速、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高于女性,41~60岁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集中在注射后3~5min及3d后;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服药后3d~2周内。结论在临床治疗时应该充分考虑奥美拉唑致的不良反应,同时由于奥美拉唑的抑制胃酸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及其他配伍药物时应考虑其相互作用特点,避免降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检索199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大医医学搜索、万方医学网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有关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14例,其中男性发生不良反应例数较多(155例,72.43%);20~60(不含60)岁年龄段占比较高(165例,77.10%);口服给药者(160例,74.77%)发生不良反应高于注射给药者(54例,25.23%);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较为广泛,临床表现呈复杂化、多样化;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反应、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剥脱性皮炎。经停药(或对症处理),214例患者均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奥美拉唑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以过敏反应比较多见,各科临床医生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到2000~2010年有关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的有效文献,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与过敏史、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奥美拉唑所致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不良反应以过敏性反应和血液系统反应最多。结论:奥美拉唑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奥美拉唑与雷贝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对严格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而收集到的86例消化道溃疡病人,按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分为A组(奥美拉唑)和B组(雷贝拉唑),每组43例。A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20mgPOBid,给药1周后予以奥美拉唑20mgPOQd连续给药3周;B组患者予以雷贝拉唑10mgPOBid,给药1周后予以雷贝拉唑10mgPOQd连续给药3周,给药期间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雷贝拉唑总有效率及镜下溃疡愈合率均优于奥美拉唑,且不良反应少。结论:雷贝拉唑较之奥美拉唑可迅速缓解患者消化道溃疡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黄丽  罗圣平  谭秋红 《安徽医药》2019,23(2):421-424
目的 分析普瑞巴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为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4年12月至2017年5月国内外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普瑞巴林致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普瑞巴林致不良反应个案共73例,病人年龄主要集中在>60~70岁(19.18%);用药后1周~1个月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20例,27.40%);普瑞巴林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31.25%);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嗜睡等。结论 临床使用普瑞巴林时,应关注病人年龄、既往史、肾功能及给药剂量。从小剂量开始给药,缓慢加药并严密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因注射用头孢拉定导致血尿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对头孢拉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进行分析,并计算原发性疾病、给药途径、使用剂量、每天给药次数与血尿的相关性系数;对不同给药途径患者的血尿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并计算给药途径与血尿发生时间相关性系数;对不同给药情况患者的血尿症状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4岁以下儿童患者。疾病构成方面,有76例的原发性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为76%,原发性疾病与血尿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所占比例为94%,给药途径与血尿发生无相关性(P>0.05)。头孢拉定使用剂量均遵守药物手册规定,与血尿发生无相关性(P>0.05)。每天给药次数多为1次,每天给药次数与血尿发生密切相关(P<0.05)。血尿发生集中于用药后2~24h,发生时间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联合用药的血尿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单独用药(P<0.05)。结论: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男性儿童患者,发生时间集中于用药后2~24h,对症治疗方能治愈。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5,(32):4513-4515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头孢唑林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减少用药风险,保障头孢唑林的用药安全。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提取相关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55例患者纳入研究,30例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3.51%)。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单次给药剂量>2 g[优势比(OR)=13.75,95%置信区间(CI):2.423~78.028,P<0.001]、0:00-8:00时静脉给药(OR=2.340,95%CI:1.043~5.253,P=0.034)、给药浓度≥20 mg/ml(OR=7.857,95%CI:1.566~39.431,P=0.003)为头孢唑林致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头孢唑林致不良反应可能属于剂量相关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临界值为给药剂量>1.75 g,给药时间在0:00-9:05,给药浓度>7 mg/ml,可根据上述临界值预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以促进安全、有效使用头孢唑林。  相似文献   

9.
我院142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毛立新 《中国药房》2007,18(35):2780-2781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2006年我院上报的142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品共有19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不良反应为3例。结论:继续加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应加强不易观察的及慢性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质子泵抑制剂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8年1月—2011年6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I)收载的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PPIs致ADR案例,得到符合标准的病例113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PIs所致ADR在41~50岁年龄组较多;用药后4~7d出现的ADR为31例;奥美拉唑致ADR例数最多,占76.99%;ADR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以过敏反应最多(32例,占28.32%),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ADR预后总体较好。结论:临床应重视PPIs所致ADR,正确认识并全方位监测,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52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中国药房》2011,(12):1096-1098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79-2010年中国知网中公开报道的有关华蟾素注射液致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合计252例。华蟾素注射液引起的ADR,在本次统计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发生人数较多。所致ADR以血管刺激性反应居多,有178例(70.63%);其次为变态反应,共53例(21.03%),其中过敏反应23例(9.13%)、过敏性休克3例(1.19%)、药物热27例(10.71%)。结论:华蟾素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在用药时和用药后都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谢红 《中国药房》2014,(24):2281-2283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1993-2013年文献报道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ADR病例,就收集到的129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29例ADR中,男性患儿72例(55.81%),女性患儿57例(44.19%);4<12岁患儿发生ADR较多(105例,81.4%);原患疾病多为肺炎(42例,32.56%)、上呼吸道感染(39例,32.23%);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36例(27.91%);静脉给药时发生ADR的35例,静脉给药后发生ADR的82例;ADR以消化系统损害(97例次,43.70%)、变态反应(59例次,26.58%)多见;ADR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恢复。结论:儿童应用阿奇霉素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用法用量,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刘松岩  战心  徐辉  李连茂 《中国药房》2011,(20):1899-1900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钆喷酸葡胺对比剂。方法:观察我院3657例按0.2~0.4mL·kg-1剂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657例中共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18%,其中轻度过敏反应5例、中度过敏反应1例、非过敏反应2例,未见重度过敏反应和死亡病例。结论:钆喷酸葡胺作为静脉注射磁共振成像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也应引起重视,细心观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155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聪菊 《中国药房》2008,19(32):2537-2538
目的:探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利用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1996年1月~2008年1月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发表的有关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出现的不良反应文献141篇,共155例,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55例不良反应中,含舒巴坦复合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居第1位,共127例(占81.94%);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共66例(占42.58%),其中最突出的是过敏性休克;有9例引起死亡。结论:应注重合理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徐珽  唐尧 《中国药房》2008,19(17):1347-1349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国内1983~2007年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306例西咪替丁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西咪替丁所致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7.78%)、心血管系统损害(21.24%)、内分泌紊乱(8.82%)、血液系统损害(8.82%)等。结论:临床应重视西咪替丁所致的不良反应,特别应警惕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70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玮  郑弘 《中国药房》2010,(36):3433-3434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和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2009年国内公开报道的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7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变态反应、消化系统等症状,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莫西沙星的不良反应,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狂犬疫苗致不良反应15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雪媚  ;李文东 《中国药房》2009,(17):1348-1350
目的:探讨狂犬疫苗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和《中国药学文摘》,将收集到的1995年1月~2008年11月狂犬疫苗致不良反应156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1~40a年龄段,且女性多于男性;多在用药后30min内发生(占43.59%);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占94.87%),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重视狂犬疫苗所致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7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我院门诊、住院患者ADR监测报告75例,对药物种类、抗茵药类别、涉及的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年龄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5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18.67%(14例);静滴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82.67%(6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5.33%(3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9.33%(37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2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红艳 《中国药业》2009,18(19):58-59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1999—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中相关文献84篇126例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ADR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性别差异无显著性;首次注射给药ADR集中发生在用药后60min内;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ADR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