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张海龙  郑亚西 《贵州医药》2002,26(4):351-352
临床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心肌酶学的改变而作出 ,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简称冠脉造影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它对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及狭窄程度有高度准确性。笔者通过对 8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临床诊断与冠脉造影结果存在一定差距。1 临床资料收集 80例 2 0 0 1年 4月至 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按WHO诊断标准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 6 8例 ,女性 12例 ;年龄 34~ 75岁 ,平均年龄 6 0 6岁。上述患者包括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冠性动脉造影(CAG)是指选择性地向左和右冠状动脉开口插入导管,注射造影剂,从而显示冠状动脉走行及病变的一种心血管造影方法。我院心内一科1999年7月~2000年2月共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00例。现将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为我科住院病人(占91%)及我院其他科室住院患者(9%)。其中男性79例,女性21例,年龄35~39岁,平均年龄55.8岁。其中临床诊断心绞痛58例,急性心肌梗塞2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4例,心律失常4例。1.2 方法: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插入6F鞘管。采用Judkins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我院自1998年8月至2000年4月共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84例,现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已在我国大范围的开展,我院已做了12例,其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冠心病介人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冠状动脉造影为其定性和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因此,准确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础,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来对132例患者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32例均为住院病人,男80例,女52例,年龄34~76岁,平均50.2±10.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1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44例,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 A 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2000年8月至2004年5月,我们为163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现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63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28例,女35例,年龄26 ̄78岁,平均(62±10)岁;急性心肌梗死53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95年4月以来,进行了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冯骅 《哈尔滨医药》2005,25(3):19-19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选择5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240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对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高。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发生率高,且血管受累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女性冠心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以男性为对照,回顾性分析135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表明,&;lt;60岁冠心病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低于男性(32.3%比67.7%);≥60岁,女性明显高于男性(59.5%比40.5%)。&;lt;60岁女性发病平均年龄较男性晚(56.4&;#177;3.2岁比47.4&;#177;6.2岁,P&;lt;0.05);高血压病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但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发病时临床症状不典型,心电图ST-T改变不明显.冠脉病变较轻。≥60岁女性冠心病患者高脂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生率无差异,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特异性ST-T改变仍不明显,但冠脉病较严重,单支血管(前降支)病变减少。结论:非老年女性冠心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增加,冠脉病变逐渐加重,应及早做冠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某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接收入院的患有冠状动脉类疾病的患者,共计60例。60例患者入院后,都实施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并将其中1例患者的原数据,拿来进行0.625mm以及0.75mm的重建,对比剖析两次重建检查的结果。结果:经重建,在0.625mm组中,检出钙化斑块,共计60个;检出小钙化斑块,共计53个。而在0.75mm组中,则检出钙化斑块,共计46个;检出小钙化斑块,共计39个。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法,合理并广泛的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能大大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出双源螺旋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指标。结果 DSCT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0.0%、90.0%、94.0%、80.0%,诊断符合率为86.5%。DSCT和CAG对每支冠脉狭窄的检出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中,42例经CAG确诊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DSCT检出其中的41例,诊断准确度达97.6%。结论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志健  王静毅 《江苏医药》1995,21(10):648-650
110例疑冠心病病人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对照,研究潘生丁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可行性。73例冠脉造影阳性(50%以上狭窄)及37例造影阴性病例中,潘生丁心肌显像检出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89.2%。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92.7%、100%、100%。受累血管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左前降支84.2%,回旋支82.1%,右冠状动脉90.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7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36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SD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特征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分析186例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冠脉病变情况,并与同期230例静息心电图异常冠心病患者相比较.结果 与静息心电图异常冠心病患者相比,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以单支病变多见[51.6%(96/186)对36.7%(82/230).P=0.039],多血管病变较少[48.4%(90/186)对64.3%(148/230),P=0.042],平均冠脉病变支数较少(1.67±0.80 vs 1.95±0.85,P=0.006),Gensini积分低(38.1±30.78 vs 54.44±38.79,P<0.001).在96例单支病变中,以前降支病变多见[65.6%(63/96)];在90例多血管病变中,有65例(72.2%)心肌缺血部位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一致.结论 静息心电图正常冠心病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多见;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多为多血管病变,且心肌缺血部位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1998年3月~2002年12月,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18例,其中二尖瓣病变10例,主动脉病变6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MVR)8例,成形(MVP)3例,其中1例因成形失败而改为换瓣,主动脉瓣置换6例,双瓣置换2例,换瓣加三尖瓣De Vaga成形8例。结果 手术中死亡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需要IABP支持4例,出现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生存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者,尽管手术死亡率偏高,但若能彻底纠正瓣膜的功能,将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以及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此类疾病的治疗仍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肌灌注体层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并探讨二者之间的临床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患者136例,以上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肌灌注体层显像,根据二者的检查结果及结合临床,分为冠心病组109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在冠心病组,两种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两种检查方法阴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检查时,应在心肌灌注体层显像检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8年11月我院181例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诊为冠心病并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81例患者中肾动脉显著性狭窄(直径狭窄>50%)的检出率29.28%.肾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比例为64.15%,高于非肾动脉狭窄组的40.63%(χ2=8.318,P<0.05);肾动脉狭窄组年龄为(66.66±7.35)岁,血清肌酐为(79.84±18.70)μmol/L,高于非肾动脉狭窄组的(61.16±8.67)岁和(68.56±19.33)μmol/L(t分别为4.051和3.606,P<0.05).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肾动脉狭窄检出率42.31%,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患者的枪出率(分别为13.04%和24.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血清肌酐浓度、三支冠脉病变是预测肾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8.433、1.025、1.089,95%CI分别为3.311~21.482,1.001~1.050,1.027~1.15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多支病变、合并血清肌酐浓度水平高、高龄的冠心病患者应常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分析桡动脉穿刺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及其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股动脉穿刺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桡动脉穿刺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物质的含量、手术效果等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等治疗效果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桡动脉穿刺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脂水平,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