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临床处理,期望提高HI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HI临床诊治过程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38例HI占同期脑梗死的9.2%,其中心源性脑梗死为66%,出血发生在第1周14例(37%),第2周17例(45%);出血与血压不稳定和血流再灌注有关,与抗凝剂不一定有因果关系。结论HI的诊断主要是依靠CT或MRI,HI患者要复查CT或MRI,才能及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是对HI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5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1例HI患者的危险因素对HI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HI的发生与心房纤颤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及血糖水平有关.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溶栓、抗凝以及梗死后高血糖是HI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HI诱发因素。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一2013年3月的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症状缓解与支持性治疗,并对临床疗效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6.7%,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脑栓塞是HI诱发因素。结论对于HI患者准确的诊断与检查,并适当做预先处理是治疗HI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黄一伟  许晓瑛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102-3103
出血性脑梗死(HI)又称梗死后出血,是指脑梗死后梗死灶内继发性出血。HI病因复杂,心源性栓塞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脑部较大动脉主干血栓形成,除使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梗死症状加重外,会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相关文献报道,HI死亡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卒中的首位,  相似文献   

5.
浅析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4例)根据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组,并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梗死组发生HI为37.29%,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HI仅1.17%(P<0.001);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18.52%,轻型组发HI仅2.14%(P<0.05)。结论梗死面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HI)是指脑梗死后梗死灶内继发性出血。由于CT及MRI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临床诊断率明显增高。随着近年来对HI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的不断研究,临床医师已经意识到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治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而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提高HI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hiomHI)的病因、影像、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对40例中老年H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HI占同期脑梗死的7.1%,其病因脑栓塞占65%,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占35%。头颅CT检查结果表明,血肿型多见于脑栓塞,非血肿型多见于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结论脑栓塞和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应在1~2周内进行影像复查,确诊为HI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7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为HI的危险因素。据头颅CT表现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应在治疗中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本病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杏花岭区1938名妇女宫颈癌筛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与脑栓塞、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等有关.故探讨HI患者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对临床防止HI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HI)指脑梗死区内继发出血,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并发症,具有一定治疗矛盾性,直接影响患者病程和预后。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就我院488例住院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H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生与脑栓塞、梗死面积、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等有关,故探讨HI患者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对临床防止HI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所见HI分为出血性梗死Ⅰ型、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Ⅰ型、Ⅱ型.脑梗死后第2周HI发生率高,血肿型多有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结论: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追踪CT可提高HI的诊断率,HI以中性治疗为主,不宜应用抗凝及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HI)系指脑梗死后由于梗死区血流再通而发生颅内出血。常发生于累及皮层的大、中等面积的脑梗死,以往多为病理性诊断,随着CT、MR的广泛应用,HI已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上并非少见,病死率也较高[1]。现将我院199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32例HI患者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以往多经尸检后确诊。近年来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HI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出血性脑梗死39例与同期未出血的脑梗死患者89例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I组血清中TC含量较CI组为低(P<0.05),两组在TG、HDL-C、LDL-C、VLDL-C方面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胆固醇血症与HI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我院948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析其梗死类型、梗死面积、血糖及溶栓治疗与HI发生的关系,比较出血发生时间、出血类型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梗死机制、梗死面积、高血糖及溶栓治疗有关;其出血性转化发生时间愈早则预后愈差,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溶栓治疗是H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简称HI)是指梗死后梗死部位继发出血,临床比较常见,以前临床上用病理学理论诊断,最近随着MRI和CT的普遍应用,临床诊断HI成功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今年来溶栓,抗凝药物的普遍应用,HI引起了广泛关注.我院近3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84例,经CT或MRI确诊为HI 52例(7.6%),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何娟  刘山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58-2759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在临床较常见,治疗有一定难度,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头颅CT表现特征,我们对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52例中,经头颅CT确诊为HI的3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辉华 《江西医药》2001,36(6):470-471
自CT和MRI应用以来,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由尸检的病理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HI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发生率约30%~40%,多见于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其发生率与梗死面积成正比,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几率越高,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半球1/2的大面积梗死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合并出血。现将我院2004年01月至2008年0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临床及CT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