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手术治疗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ⅠB期和ⅡA期宫颈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40例宫颈浸润癌,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DO)分期标准,Ⅰ B期25例(ⅠB1期15例和ⅠB2期10例),ⅡA期15例;鳞癌33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1例.40例患者均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加以撕剥式为主的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前辅助放疗26例,术后辅助治疗14例.结果ⅠB1期、ⅠB2期、ⅡA期有效率分别为73%(11/15)、70%(7/10)、67%(10/15).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5%,其中ⅠB1期为93%,ⅠB2期为90%,ⅡA期为80%.结论肿瘤大小、肿瘤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颈管受侵、深肌层浸润和多个性伴侣+合并妊娠与早期宫颈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在宫颈上皮内瘤变Ⅲ(CINⅢ)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105例CINⅢ患者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宫颈锥切术的病理结果。结果 CKC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完全符合者79例(75.2%)。不符合者26例(24.8%),16例(15.2%)升级,均为早浸癌;10例降级(9.5%)为CINⅠ和CINⅡ;切缘未净4例(15.2%)。11例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和扩大的子宫全切术,术后病理8例CINⅢ、2例宫颈鳞癌1A期、1例宫颈鳞癌1B期。所有病例术后随访,4例复发,宫颈细胞学检查3例CINⅠ、1例CINⅡ。宫颈锥切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术后出血。结论宫颈锥切术可以提高CINⅢ的诊断准确率,预防浸润癌的漏诊,是CINⅢ应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中晚期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在放化疗中的意义。方法采集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ⅡA~ⅣB期宫颈癌患者84例。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进行分期:ⅡA期6例、ⅡB期33例、ⅢA期7例、ⅢB期32例,Ⅳ期7例。盆腔淋巴结阳性50例,盆腔淋巴结阴性34例。抽取同步化放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6个月的血清标本,所有血清标本进行SCC-Ag的检测。结果 SCC>30ng/mL 12例,20ng/mL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 分析59例SC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时间,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术后各项病理高危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SCCC发病年龄较年轻(中位年龄44岁),合并宫颈其他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22.03%),初次病理诊断存在一定误诊率(15.25%),免疫组化可以协助鉴别诊断.59例患者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75%、62.54%、48.73%.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深肌层浸润、合并其他病理类型肿瘤对生存时间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对于提高SCCC的预后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妇科门诊在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行宫颈癌筛选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其中宫颈炎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期20例、CINⅡ~Ⅲ期20例,宫颈癌Ⅰ期8例,宫颈癌Ⅱ期2例。对患者分别进行阴道镜下多点活组织检查、高危HPV-DNA检测,分析宫颈病变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炎、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癌患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36.00%、55.00%、80.00%、70.00%、90.00%,宫颈癌HPV-DNA载量高于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分布范围(1.0~99.9),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宫颈癌患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分布范围(100.0~1000.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发生率高于CINⅠ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范围为1000.0及以上,CINⅠ期发生率高于CINⅡ期、CINⅢ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可反映宫颈病变情况,在宫颈癌筛选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提高宫颈癌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十年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HC2-HpVDNA、阴道镜检查、多点活检等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特点,采用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宫颈上皮内瘤变主要以无症状为多,占48.3%;其中接触性出血占9.0%,白带增多占27.0%,不规则阴道出血占4.5%,外阴瘙痒占13.5%.随着CIN级别的增加,HVP感染率明显增加,CIN Ⅲ级的HVP感染率最高为97.1%,CIN Ⅰ级最低为72.0%,总HVP感染率为87.6%.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2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1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0例,结果正常及炎症6例.阴道镜检出88例,检出率为98.9%,CIN Ⅰ级1例和CIN Ⅲ级1例未见异常图像.患者复发率为14.6%,好转率为89.9%.结论 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同分级,表现出现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对其进行检查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可以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UPA(尿纤溶酶原激活物)高表达与子宫癌分期(或分化程度)及转移有相关性。方法以宫颈鳞状细胞癌为例,对于本院就诊的8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患者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检测其UPA的阳性表达率,并对UPA与子宫癌分期及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UPA在CSC中Ⅲ期、Ⅳ期的阳性率(72.22%、64.71%)明显高于0期、Ⅰ期的阳性率(16.67%、40.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PA在CSC中,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81.4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UPA阳性率(30.00%)。结论 UPA高表达与子宫癌分期及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患者约为13万例,占世界新发病例的33%左右,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是一种较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瘤,在子宫颈癌中占比不足3%[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SC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56例SCCC患者。纳入标准: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为SCCC;年龄>18岁者;SCCC为原发肿瘤;于我院首次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肿瘤、严重心肺疾患、凝血功能障碍、血  相似文献   

9.
董洁  胡观丽  况蕾  庄涛  张蓓 《安徽医药》2019,23(10):2018-2021
目的探究 TPX2和 Aurora?A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1年 6月至 2013年 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 85例宫颈鳞癌、 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Ⅱ~Ⅲ、30例 CIN Ⅰ和 20例慢性宫颈炎四组病人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TPX2和 Aurora?A蛋白在各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课题组对宫颈鳞癌病人进行随访,采用 Kaplan?Meier法以及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TPX2和 Aurora?A蛋白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病人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TPX2蛋白在宫颈鳞癌、 CIN Ⅱ~Ⅲ、CIN Ⅰ和慢性宫颈炎四组病人宫颈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0.0%、50.0%、6.7%、5.0%, Aurora?A蛋白在四组病人宫颈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3.5%、53.3%、10.0%、5.0%。TPX2和 Aurora?A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宫颈鳞癌和 CIN Ⅱ~Ⅲ宫颈组织中显著高于 CIN Ⅰ和慢性宫颈炎( P<0.05)在宫颈鳞癌组与 CIN Ⅱ~Ⅲ组、 CIN Ⅰ组与慢性宫颈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分析显示 TPX2与 Aurora?A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229,P=0.03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 TPX2和 Aurora?A蛋白阳性表达病人的总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病人( P<0.05)。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 TPX2和 Aurora?A蛋白可作为宫颈鳞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 HR)=2.449,95%置信区间( CI):1.056~5.676,P=0.037;HR=2.354,95%CI:1.182~4.688,P=0.01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 TPX2和 Aurora?A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其阳性表达与宫颈鳞癌的预后相关,有望成为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子宫颈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FISH技术检测118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病理学诊断为炎症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46例,CINⅡ31例,CINⅢ18例,浸润癌11例。FISH检测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在炎症组为0,CINⅠ组19.6%(9/46),CINⅡ组51.6%(16/31),CINⅢ组77.8%(14/18),浸润癌组90.9%(10/1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未治疗的CINⅠ和CINⅡ患者共26例进行随访,发现hTERC基因扩增预测CINⅠ、CINⅡ病变进展的敏感性83.3%,预测病变维持或消退的特异性90.0%。结论 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而增加,对宫颈病变的筛查有一定临床意义,检测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对宫颈早期病变进展有预测意义,可作为监测宫颈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A2/B1(HeterogeneousnuclearribonucleoproteinA2/B1,hnRNPA2/B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探讨hnRNPA2/B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肺癌组)、32例肺良性肿瘤(肺良性肿瘤组)及20例正常肺(正常肺组)组织中hnRNPA2/B1的表达。结果肺癌组hnRNPA2/B1表达阳性率79.50%(66/83),肺良性肿瘤组阳性率43.80%(14/32),正常肺组阳性率40.05%(8/20)。肺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肺良性肿瘤组及正常肺组(均P<0.05);肺良性肿瘤组阳性率与正常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期肺癌的hnRNPA2/B1表达阳性率为67.60%(25/37),Ⅲ~Ⅳ期肺癌的阳性率为89.10%(41/46)。Ⅲ~Ⅳ期肺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nRNPA2/B1表达阳性率为88.00%(44/55),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为66.70%(22/33)。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hnRNPA2/B1过量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hnRNPA2/B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 m RNA检测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65例HR-HPV感染者,其中100例病理结果为正常宫颈/慢性炎症(对照组),8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33例CINⅡ级,28例CINⅢ级,16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支链DNA(b-DNA)技术检测HPV E6/E7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INⅡ级(81.82%)、CINⅢ级(89.29%)、宫颈癌组(100.00%)的HPV E6/E7 m R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0.00%)和CINⅠ级(3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Ⅱ级、CINⅢ级、宫颈癌组的HPV E6/E7 m RNA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和CIN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癌组的HPV E6/E7 m RNA阳性率及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P<0.05)。结论 HPV E6/E7 m RNA的表达可能提示了病毒的活性和病变的进展程度,可能成为筛查出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有效指标,可以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NA结合蛋白Musashi2(MSI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 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组织、6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和126例宫颈鳞状 细胞癌组织中MSI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预后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宫颈 鳞状细胞癌和30例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MSI2的相对表达量。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影响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 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正常宫颈组织(7.50%)、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28.33%)和宫颈鳞 状细胞癌组织(61.90%)中MSI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FIGO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HPV16感染及Ki67 高表达者MSI2阳性率更高(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I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 旁正常宫颈组织(0.80±0.09 vs. 0.24±0.06,P<0.05)。生存分析显示,MSI2阳性表达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 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者(Log-rank χ2=6.413,P<0.05),FIGOⅠ+Ⅱ分期、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时间较长(均P<0.0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SI2阳性表达、FIGOⅢ+Ⅳ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是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MSI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进展转移及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许健东  吴群英 《江西医药》2010,45(10):1037-1037,1055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原发性4例SCCC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及分析。结果 4例SCCC其中3例为纯小细胞癌,1例伴鳞癌分化。瘤组织呈弥漫性或片状浸润,瘤细胞体积小,圆形或短梭形,胞质少,核分裂易见,4例均有坏死;2例可见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AE1/AE3、低分子量CK(35BH11)、CgA、Syn、CD56、NSE。电镜观察到菊形团样结构及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SCCC的组织形态类似于肺的SCCL,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诊断宫颈小细胞癌至少有一项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或电镜观察到神经内分泌颗粒。鉴别诊断需与宫颈小细胞鳞癌、低分化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粒细胞肉瘤、内膜间质肉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相鉴别,其治疗多为手术及放化疗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WHO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86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根据WHO(2004)胸腺瘤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CK、CD5、TDT进行研究.结果 胸腺瘤A型6例(7.0%),AB型21例(24.4%),B1型9例(10.5%),B2型26例(30.2%),B3型10例(10.6%),胸腺癌14例(16.5%).Masaoka分期Ⅰ期7例,Ⅱ期34例,Ⅲ期33例,Ⅳ期12例.86例胸腺上皮肿瘤上皮细胞均表达CK,4例(40%)B3型胸腺瘤和12例(75%)胸腺癌上皮细胞CD5( ).A型、AB型、Bl型及B2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均TDT( ),2例(20%)B3型胸腺瘤TDT( ).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 WHO组织学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可对胸腺瘤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6月26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小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1~5年,对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患者1、3、5年生存率进行观察。结果 26例食管小细胞癌患者后术后TNM分期Ⅰ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6),66.67%(4/6),33.33%(2/6)。TNM分期Ⅱ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86%(6/14),7.14%(1/14),0(0/14)。TNM分期Ⅲ期生存率分别为33.33%(2/6),0(0/14),0(0/14)。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肿瘤转移至肝、肺等部位。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预后极差,外科手术是治疗I、Ⅱ期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化疗可提高疗效;对于Ⅲ、Ⅳ期病例,则应以化疗和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标本中癌细胞FAS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FAS阳性率为43.3%(26/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0%)和正常组织(10.0%)。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Ki-67阳性率为46.7%(28/6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10.0%);略低于癌旁组织(30.0%)。Ⅰ、Ⅱ期鳞癌中FAS及Ki-67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但Ⅲ期鳞癌中FAS及Ki-67阳性表达率较Ⅰ、Ⅱ期阳性表达率有所下降。结论 FAS和Ki-67分别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的相关指标;两者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并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1100例患者,均进行HPV DNA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与宫颈活检,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00例患者中,HPV DNA阳性率为23.00豫,其中宫颈癌阳性率为83.33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阳性率为44.44豫,CINⅡ阳性率为86.67豫,CINⅢ阳性率为94.12豫。宫颈细胞学检查无CIN 851例(77.36豫),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139例(12.64豫),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78例(7.09豫),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29例(2.64豫),鳞状细胞癌3例(0.27豫)。阴道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2.79豫(54/86)。结论针对就诊患者采取合适的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方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降低宫颈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药实践》2017,(12):928-93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LPT)和HR-HPV-HC2二联检测妇科门诊患者443例,其中对LPT、HR-HPV-HC2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三联检查的83例临床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LPT和HR-HPV-HC2二联合筛查的443例患者中,HR-HPV在不典型鳞状细胞(ASC)、低度鳞状上皮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病变(HSIL)和鳞状细胞癌(SCC)的宫颈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38%、93%、100%和100%,均高于正常(NILM)组的22%。LPT、HR-HPV-HC2检测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三联检查的83例患者中,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I级(CIN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Ⅱ级(CIN2)、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CIN3)和SCC,HR-HPV感染率分别为79%、92%、100%和100%,,均高于NILM组57%。随着病变级别升高,HR-HPV感染阳性率明显升高,尤其在CIN3和SCC的14例患者中HR-HPV感染阳性率高达100%。结论:HR-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采取HR-HPV-HC2检测联合LPT检测二联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6和PDZK1在不同分化程度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探讨其与临床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60例不同分化程度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切片(A组)和20例肾脏良性病变的正常组织切片(B组)检测MMP-26和PDZK1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6在A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0%,在B组阳性表达率为50%(P<0.05);PDZK1阳性率A组表达为85.0%,在B组表达为30%(P<0.05)。结论:MMP-26和PDZK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