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00年在《药学实践杂志》中报道的137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药品名称、给药途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37例不良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分别占总例数的47.4%,32.1%。在不良反应类型中,变态反应发生最多,有64例,占总例数的46.7%。137例不良反应药物达87种,其中抗菌药物品种和例数最多(21种,34例),中药及中药制剂其次(16种,23例)。结论:使用任何一种药物,都必须保持警惕,严密观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86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金胜  王凤 《中国药业》2001,10(9):36-37
就献报道的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86例,分别从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类型和滴注速度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不良反应与年龄有关,16岁以下少儿占76.7%,发生时间较短,小于30min的占90%,在烟型上,变态反应占90.7%(其中过敏性皮疹占75.6%,过敏性休克占10.5%,药物热占4.7%),肠痉挛占2.3%,血管神经性水肿占1.2%,白细胞减少占1.2%,滴速大于80滴/min以上易引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85例三磷酸腺苷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晓云 《中国药业》2001,10(9):39-40
综述报道85例三磷酸腺苷所致的94例次不良反应的类型与特点,以老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5.56%),不良反应类型中变态反应占40.43%,心血管反应占44.48%,死亡7.45%,其它反应7.45%。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中药非静脉途径给药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2004年《中国中药杂志》中报道的123例中药非静脉途径给药所致的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药品名称、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例不良反应无性别、年龄差异:非静脉途径给药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以口服途径为最高,占81.3%。不良反应类型中,以变态反应为主,占39.8%.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的占14.6%。123例不良反应涉及药物达80种,以原药材引起不良反应为最多,达29.3%。结论: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无论是何种剂型、何种给药途径,都必须保持警惕,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韩余光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670-3671
目的了解2010--2012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总结其发生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收集乐东黎族自治县2010--2012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据,依据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县3年间共上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87例,分别来自9种疫苗,其中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所占比例最高,为24.14%(21/87),乙型肝炎疫苗其次,为18_39%(16/87)。报告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般反应,占64-37%(56/87),其次为异常反应,占35.63%(31/87)。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5.29%,22/87)和局部红肿(28.74%,25/87)。从时间分布上来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在5-6月较多,1-2月较少。结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主要与疫苗因素、患者个体因素和其他因素有关,需严格掌握不同疫苗的禁忌证,采取规范的操作方法。制定严格的不良反应处理原则。以期尽量降低或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994—2008年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病例,对其年龄、性别、过敏史、原患疾病、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结果在检索时间内国内公开报道的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病例118例,死亡病例3例。男性占54.24%,女性占45.76%,13.46%患者有过敏史;发生过敏性休克42例(35.59%)泌尿系统不良反应29例(24.58%);克林霉素的使用以静脉给药为主(96.60%)。结论使用克林霉素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原患疾病,控制好药物的用量、滴注速度,并做好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阿洛西林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问我院79份阿洛西林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时间、ADR临床表现、累及器官及预后、转归情况、因果关系评价、ADR类型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在性别上,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分别为65.82%(52例)和34.18%(27例);在年龄分布上,报告总数的70.89%为21~60岁人群,且以51~60岁为多见,占报告总数的26.58%(21例);在ADR出现症状的时间上,39例(占报告总数的49.37%)在用药后1~30min时出现过敏症状;累及的系统和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和全身性损害,分别占报告总数的46.46%、22.04%和12.60%;其报告的类型归为一般性、新的和严重的,分别占报告总数的62.02%、34.18%和3.80%。结论随着阿洛西林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增加,其ADR也应得到重视,并应加强其临床使用和管理,以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8.
55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00—2009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清开灵注射液所致ADR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ADR出现时间、原患疾病、用药情况、主要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例ADR中,男、女患者分别占58.18%和41.82%,儿童和青壮年发生比例相对较高(63.63%),ADR大多发生在用药30min内,主要以全身性损害(61.82%)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36%)为主。过敏性休克发生例次较多。结论:临床应当严格对清开灵注射液的使用,重视过敏性休克反应。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2007年收集到的21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按ADR呈报情况、按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用药、给药途径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因果关系评价、ADR涉及的药品品种等进行统计分析。218例ADR报告中.主要由护士和临床药师呈报。占87.16%;涉及的药物共有7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7种居首位,占48.68%;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报告例数居首位.占73.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111例。占5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9.45%;较严重的ADR有6例,占2.7%。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头孢哌酮等三种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全年2743例应用头孢哌酮等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发生不良反应的69例患者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头孢哌酮31例(2.57%),头孢噻肟22例(2.31%),头孢曲松16例(2.70%)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关联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过敏性反应32例(1.17%),消化道反应21例(O.77%)、血液系统12例(0.44%),与神经系统(0.07%)及其他系统(0.07%)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代头孢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涉及系统或器官广泛,以过敏性反应和消化道和血液系统多见,且症状复杂,临床应综合分析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各种因素,规范用药,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和报告,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1990年~1999年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王倩  张艳丛  解丽君 《中国药房》2000,11(5):226-228
目的 :对我国10年来 (1990年~1999年 )85种医药刊物中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1176例 (1291例次 )中药诱发ADRs报道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 ,分析讨论诱发药物、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以及造成中药ADRs的原因。结果 :男女病例数为1∶1 15 ;诱发ADRs的药物涉及138个品种 ,其中以雷公藤片、双黄连注射液 (粉针 )和茵栀黄注射液为最 ,占27 96 % ;A类反应375例次 ,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比例最大 (19 73 % ) ;B类反应916例次 ,其中皮肤粘膜损害比例最大 (41 16 % ) ;造成重度损害者373例次 (28 89 % )。结论 :应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 ,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及其制剂 ,实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控制、监测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吉生 《中国药师》2001,4(1):60-6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是一般规律及有关特点。方法:对复方丹参注射液102例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男性病例超过女性病例数1倍,与用药剂量无关。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64.10%),其中过敏性休克18例(占24.0%)且有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不良反应(ADR)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我省数据库中2004-2014年收集的242例ADR报告进行了分析。结果:ADR多发生在30 min之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3.1%)、全身性损害(24.88%)、呼吸系统损害(9.8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8.13%)。结论:该药ADR多数表现轻微,其过敏性休克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研究,通过实例分析,旨在以定量的方式反映中药注射剂ADR影响因素与ADR的关联程度,并筛选出关键因素和危险元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为现有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实例分析法。结果:得到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式,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实例分析中,得出“是否初次用药”、“有无过敏史”、“配液类型”、“患者性另旷是影响双黄连注射剂ADR的关键因素;“非初次用药”、“有过敏史”、“与GS配液”、“男性”、“配液501ml-”、“年龄0~24岁”、“注射液”、“剂量21ml-或2.5~4.2g”、“原患其他疾病”、“与抗茵药联用”为ADR危险主元素。结论: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于中药注射剂ADR成因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姚冰  彭晓燕  潘洁  唐秀玲  赵珊珊 《中国药房》2007,18(36):2857-2860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2006年多种中文期刊中公开报道的有关清开灵注射液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ADR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率较高。所致ADR以变态反应居多,其中过敏性休克22例(占33.33%),过敏反应15例(占22.73%);其次为循环系统,共10例(占15.1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特别是西医在应用该药时,更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头孢噻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9年有关文献资料,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原患疾病、发生时间、预后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头孢噻肟所致ADR在11岁以内的少年儿童中发生较多(20.12%);静脉滴注(91.72%)是主要给药方式;ADR累及系统/器官多为全身性反应(53.8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8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8.28%);过敏性休克(42.60%)为主要表现形式;ADR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30 min内(56.21%),过敏性休克多发生于用药10 min内(77.78%)。5例(2.96%,男3例、女2例)死亡,包括过敏性休克4例和急性喉头水肿1例。ADR与头孢噻肟的使用"肯定有关"10例(5.92%),"很可能有关"155例(91.72%),"可能有关"4例(2.37%)。结论临床应重视头孢噻肟导致的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及规范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杨洋  杨红玉  杨月明  金丹 《安徽医药》2023,27(5):1057-1060
目的 分析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辽宁省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国内文献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皮疹、瘙痒、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潮红、呼吸困难、呕吐、寒战、发热、过敏样反应、血压升高、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结论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及时完善产品说明书中安全性提示信息,加强临床用药安全宣传,以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清开灵注射液致170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检索1994年~2005年国内医学期刊报道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在30min内发生者有110例,占64.71%;首次用药发生者有151例,占88.82%,提示不良反应以首用即发型和速发型为主。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江亮  肖律 《中国药房》2012,(2):156-158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442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59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38例,占31.2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49例,占78.96%);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09例,占47.29%),其次为中药制剂(64例,14.48%);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23例,占50.4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新的ADR11例,以中药制剂引发的为主;严重ADR32例,以过敏性休克较多(7例,占严重ADR病例的21.88%),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和高热。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我院12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良海 《中国药房》2005,16(22):1732-1734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4年填报的12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静脉炎最常见;过敏性休克、跟腱炎、肝损害虽少见,但程度严重。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其用药监护,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