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2月~2014年6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独立量表(FIM)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8周治疗后,两组的BBS、FMA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BBS、FMA及FIM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步长、步宽、步速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等运动耐量参数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与BBS、FAC、MBI评分及步长、步宽、步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静  姜文勇 《河北医药》2016,(17):2669-267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频脉冲电疗( TENS)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低频脉冲电疗并联合使用电动起立床进行下肢功能训练,治疗时间9周。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和简式Fugl-Meyer( 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定下肢步行能力及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结果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低频脉冲电疗和电动起立床训练的患者偏瘫侧下肢步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前2组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59,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得分比较( t =-8.04, P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得分比较( t =-16.34, 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84, P <0.01)。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步行恢复率(83.0%)与对照组恢复率(6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45及-10.47, P <0.05)。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2.24,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3.90, P <0.05)。结论脑梗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低频脉冲电疗和电动起立床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网格姿势镜对卒中后患者共济运动障碍训练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网格姿势镜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30 d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起立-行走试验(TUGT)评分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网格状姿势镜,能够提高卒中后患者的肢体活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系统髋关节强化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老年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选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偏瘫患者60例,将60例老年患者再分为强化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强化训练组患者采用系统的髋关节强化训练措施进行治疗,常规训练组患者采用常规训练措施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强化训练组患者在康复后步行的时间长短及步行的能力评分要优于常规训练组患者,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强化训练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常规组患者,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老年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的步行时间加长,步行能力增强,在临床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小养  苏丽丽  陈传帮  郑跃  李海燕 《江苏医药》2021,47(5):471-474,478
目的 探讨踝足弹力绷带结合Bobath技术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对照组基础上,踝足弹力绷带组加用踝足弹力绷带缠绕后进行常规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加用踝足弹力绷带缠绕后再进行Bobath训练,包括Bobath床边步行及自动化步态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10-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BBS、FMA-LE、10-m MWS评分及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和踝足弹力绷带组(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和踝足弹力绷带基础上再结合Bobath技术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健侧屈髋肌放松及单腿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健侧屈髋肌放松及单腿负重训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起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太极和肌力组合训练方案改善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活动功能和自我评定的效果.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队列研究,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 ~ 69岁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固定陪练的家庭成员的监护下进行为期12周的家庭太极和肌力组合训练,用one-way ANOVA分析两组WOMAC评分、6分钟步行测试、起立-行走测试、患侧髋关节活动度改变情况.结果 81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的家庭运动训练平均完成率为87.1%;运动训练完成后,6分钟步行测试从(409.59±51.31)m提高至(478.10+52.46)m(P<0.01),起立-行走测试从基线(18.53±3.90)s改善至(14.61±2.60)s (P<0.01),WOMAC功能评分从(40.97±5.65)改善至(36.28±5.11) (P<0.01),但WOMAC疼痛评分和患侧髋关节活动度改善均不明显.结论 12周的太极和肌力的家庭运动训练方案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能够有效改善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有氧能力的功能状态.该项运动训练法无法从根本上有效改善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度,进一步的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活动度并更有效地解决受累关节的疼痛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减重步行训练组,48例);常规康复治疗组(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1、2个月进行以下评定:1、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2、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3、日常生活行为Barthel指数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2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2个月的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FAC、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IODEX平衡功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BIODEX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以下评定:①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②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③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④Biodex平衡功能评分进行评定,分析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BBS、FAC、BIODEX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在各量表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 BIODEX训练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对行走期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走期DMD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6个月;对照组居家环境中自然生活6个月。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FM)评分和计时测试评估两组基线和6个月后运动功能,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6个月后的相关指标。结果 与基线比较,治疗组6个月后MFM总评分和MFM-D3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6个月后MFM总评分、MFM-D1和MFM-D2评分均下降(P<0.05),而计时测试均延长(P<0.05)。6个月后,治疗组MFM总评分、MFM-D1和MFM-D3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仰卧位站起计时长于对照组,但上4级台阶计时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有助于维持行走期DMD患儿站立、转移及躯体近端功能,同时有可能改善远端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合空间模式下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6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训练组(A组)、功能性电刺激组(B组)、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组(C组)三组;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加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C组加予复合空间模式下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三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水平、平衡功能和生活活动水平.结果:①三组各有2例无法坚持训练,退出研究,每组有50例完成研究.A组、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0.0%,98.0%;差异显著(P<0.05);②经治疗三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比之前改良(P<0.01),B组和C组改良程度优于A组(P<0.05);③治疗后3组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有不同水平升高(P<0.01),C组升高幅度最大,B组次之.结论:采取复合空间模式下踝背屈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地改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和步行时的异常模式,有利于促使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训练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01~2020-01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对比两组康复优良率、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步行能力、生活质量评分、膝关节功能.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的32例(64.00%),观察组的康复优良率44例(88.00%)更高(P<0.05);训练后6周相较于训练前误差值角度出现显著缩小(P<0.05);相较于对照组,在训练后观察组的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显著较小(P<0.05);训练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6 min最大步行距离、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高(P<0.05);训练后较对照组,观察组的WHOQO-100评分、HSS评分均显著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能够取得极佳的康复效果,改善膝关节功能,加强对训练后本体感觉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F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患侧膝关节伸屈肌的峰力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屈肌的峰力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10 m MW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ES联合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可提升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提升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对其步态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接受医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8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41)和探讨组(n=44),参照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探讨组患者联合应用康复训练以及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探讨组患者起立-行走计时小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5.3737,P=0.0119),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4.9849,P=0.0318)。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能够使其步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提升其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与分析运动控制训练对33例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6例偏瘫患者,采取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运动控制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平衡障碍分级情况与步行能力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衡障碍分级情况与步行能力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控制训练的临床效果较为突出,能够明显提高其步行能力及与肢体平衡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对膝关节损伤关节手术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1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关节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表(KSS)、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及术后康复优良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表(KSS)、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表(KSS)、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表(KSS)、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相比对照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康复优良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膝关节损伤关节手术患者行持续被动运动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有利于其康复,可将其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采用强化早期步行训练护理模式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收治的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床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6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应用早期步行训练护理模式,对比患者肢体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行走能力较高,组间差异性大(P0.05)。结论:早期步行训练在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6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末使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步行速度、步长等指标进行步行功能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比较训练不同时间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MBI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8周后治疗组FAC评分、平均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及FMA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MBI较对照组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使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施明  潘文平  曾明  林斯捷  李岩  吴华 《江苏医药》2021,47(2):129-132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R)平衡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55例ACL损伤患者均行ACLR治疗,术后常规康复训练2个月后,分别进行3个月的VR平衡训练(A组,2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B组,27例).比较两组平衡训练前和平衡训练后步态参数和评估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平衡训练后步态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均优于平衡训练前(P<0.05),且A组平衡训练后更优于B组(P<0.05).两组平衡训练后Holden分级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均优于平衡训练前(P<0.05),且A组平衡训练后优于B组(P<0.05).结论 VR平衡训练较传统平衡训练在改善ACLR术后患者的步行能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