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从变黑雷松藻(Lessonia nigrescence)的根部和茎部中分别提取分离得到2种褐藻胶(LNA1, LNA2)与2种褐藻糖胶(LNF1,LNF2),在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抗凝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运用纤维素膜电泳(CME)、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4种多糖进行纯度、分子量和单糖组成分析;采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4种多糖进行结构分析;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评价4种多糖抗凝活性。结果 根部褐藻胶中甘露糖醛酸含量(73 %)明显高于颈部(61 %),LNF1和LNF2均是以岩藻糖、木糖和半乳糖为主的硫酸岩藻聚糖,均能显著延长APTT,但对PT影响较小。结论 变黑雷松藻根部褐藻胶中甘露糖醛酸含量明显高于茎部,褐藻糖胶中的硫酸酯基主要存在于岩藻糖的C4和C2/C3位,且主要通过影响内源凝血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2.
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多肋藻(Costaria costata)中提取分离多糖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采用水和2%碳酸钠水溶液于85℃提取多糖,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分析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分析褐藻胶中M/G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褐藻糖胶单糖组成.结果 从多肋藻中...  相似文献   

3.
褐藻硫酸岩藻聚糖是来源于褐藻的结构复杂的一类海洋硫酸多糖,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木糖、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氨基葡萄糖。研究表明,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主链是由 α (1→3) 或 α (1→3)、α (1→4) 交替连接的硫酸化L-岩藻糖构成,还嵌有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等,而厚叶解曼藻和羊栖菜等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主链是由1→2甘露糖和1→4葡萄糖醛酸构成二糖重复单元。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主链上普遍存在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或葡萄糖醛酸等寡糖的支链,因此糖链结构复杂。硫酸岩藻聚糖的硫酸根位于L-岩藻糖的C-2、C-3或C-4位,也存在C-2,4双硫取代。目前,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结构的分析技术主要为甲基化法分析、核磁共振、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和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等。本文对褐藻来源硫酸岩藻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常用分析技术进行了总结,为褐藻硫酸岩藻聚糖的结构分析以及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柱前衍生-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刺糖多糖中单糖的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测定刺糖多糖中单糖的组成。方法:将刺糖多糖水解成单糖,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在245 nm紫外检测分离测定各单糖。结果:刺糖多糖中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的摩尔比为2.80∶38.61∶5.28∶3.76∶1.91∶3.82∶2.45,且刺糖多糖中葡萄糖的含量为35.65%。结论:本法测定刺糖多糖的单糖组分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刺糖多糖单糖组成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陈朋伟  张永振  杨中舟  王鹏  李明   《中国海洋药物》2014,33(2):63-68-68
目的利用化学方法立体选择性地合成β-D-甘露糖醛酸二糖片段。方法以4,6位苄叉保护的甘露糖硫苷为原料合成亚砜苷供体10,再用Tf2O作为促进剂,亚砜苷供体10与2-三甲基硅基乙醇以及低活性的糖醛酸受体13进行糖苷化反应合成β-D-甘露糖醛酸单糖12和二糖14。结果糖苷化反应分别以72%和73%的产率,高立体选择性(β/α>20/1)得到β-D-甘露糖醛酸单糖12和二糖14,为β-D-甘露糖醛酸寡糖的合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海茸(Durvillaea antarctica)中提取分离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冷水提取,然后用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多糖HRC0和HRC1,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单糖组成,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13)C-NM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 HRC0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27.9 kD的线型β-1,3-葡聚糖;HRC1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08.1 kD,且甘露糖醛酸含量高达83%的褐藻胶。结论海茸冷水提取物中主要是β-1,3-葡聚糖和高甘露糖醛酸含量的褐藻胶。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药物》2009,28(3):7-12
目的从爆发期条浒苔中提取、分离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对干燥后的条浒苔乙醇脱脂后采用热水和热碱提取,得到了两种条浒苔粗多糖ECP1和ECP2,通过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分级,分别从ECP1和ECP2中得到ECP1A~F和ECP2A~F共12种多糖组分。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分析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并用高效离子色谱(HPIC)法分析各组分单糖组成。结果热水和热碱提取粗多糖得率分别为34.87%和14.77%,粗蛋白含量分别为0.39%和1.17%。单糖组成分析表明,多数组分中有高含量的鼠李糖以及不同含量的岩藻糖,葡萄糖,木糖,半乳糖和糖醛酸。ECP1E~F和ECP2E~F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而ECP1B~D及ECP2D中则含有较多的艾杜糖醛酸。ECP1A、ECP1E和ECP1F以及ECP2A、ECP2E和ECP2F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4、311、45、274、106和277kD;硫酸基含量分别为3.67%、30.39%、17.11%、0.3%、27.63%和15.89%。结论爆发期条浒苔中多糖含量高、蛋白含量低,除了含有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外,还含有少见的艾杜糖醛酸,尤其不含甘露糖,表明其与常规条浒苔多糖明显不同,是一类值得开发的新多糖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褐藻糖胶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稀盐酸法和氯化钙从6种褐藻粗多糖中获得 12 种褐藻糖胶(Fucoidan),并进一步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单糖组成,离子色谱法(IC)测定其硫酸基含量,Folin-酚法测定其粗蛋白含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与多角度激光散射仪联用法(HPGPC-MALLS)测定其绝对分子量。结果 稀盐酸法提取褐藻糖胶的得率显著高于氯化钙法,但所得褐藻糖胶的硫酸基含量和绝对分子量都明显降低。结论 稀盐酸法提取褐藻糖胶造成糖链断裂及硫酸基脱落,破坏褐藻糖胶的结构,因此采用氯化钙法更适合褐藻糖胶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13):1808-1811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铁皮石斛质量的影响,优选铁皮石斛的干燥方法。方法:对经4种干燥方法(自然晒干、烘箱烘干、真空干燥、微波干燥,36 h)及烘箱烘干方法下不同温度(90、120、150、180、210℃,24 h)、90℃下烘箱烘干不同时间(36、48、60、72 h)处理后铁皮石斛中多糖、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保留率及7种单糖组成的变化进行考察。结果:4种干燥方法中,多糖保留率分别为97.65%、93.68%、92.97%、85.91%,游离氨基酸保留率分别为85.99%、86.92%、85.33%、42.72%,总氨基酸保留率分别为89.84%、89.17%、90.22%、64.31%;随干燥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3类成分的保留率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4种干燥方法对2种单糖即核糖、半乳糖醛酸的含量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甘露糖、鼠李糖、葡糖糖醛酸含量呈减少趋势,核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甘露糖、半乳糖含量呈减少趋势,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对单糖组成变化与多糖含量有一定影响。综合考虑,铁皮石斛的较优干燥方法为90℃烘箱烘干24~36 h。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蜜环菌发酵液进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对其进行单糖组分分析.方法:分离纯化采用分步醇沉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色谱法;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单糖组成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结果:获得两种均一多糖(AMFP-Ⅰ、AMFP-Ⅱ),峰位分子量分别为 812 939D、596 217D,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995 098D、872 640D,分布宽度(Mw/Mn)分别为1.268 93、1.235 20;测定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结论:两种多糖分子量分布及单糖组成均不同,AMFP-Ⅰ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组成,AMFP-Ⅱ主要由半乳糖醛酸、半乳糖、木糖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