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敏 《淮海医药》2000,18(4):300-300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临床应用是冠心病治疗上的一大进步,但由于是经皮穿刺股动脉,置入一定内径的动脉鞘管后施行各种手术的,故可发生多种血管并发症。本文就PTCA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临床表现、术后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1998年10月~1999年3月行PTCA术10例,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58岁。发生血管迷走反射4例。其中2例子拔管时压迫的过程中发生,另2例于拔管后的4~8h内发生。1.2临床表现及处理 均表现为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介入术后20例血管迷走反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心血管介入术后20例血管迷走反射的一般资料、原因、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及抢救过程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18例为股动脉穿刺者,2例为桡动脉穿刺者。均发生于拔除动脉鞘管后压迫期间,经适当减轻局部压迫压力,快速静脉输液、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等措施后19例症状很快缓解并稳定,1例出现症状反复,经积极有效抢救后症状逐渐缓解。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前及拔除鞘管前后做好充分准备,拔除鞘管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可有效预防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拔除鞘管后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拔管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鸡西市人民医院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行心脏介入治疗的26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结果有6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拔管反应),其主要因素是血容量不足、疼痛和精神紧张。结论心脏介入治疗拔除鞘管后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拔管反应)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在治疗时要严密监测,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从而使心脏介入治疗延长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926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39例发生了血管迷走反射,总发生率4.21%。结果在介入诊疗术的不同阶段,术中、拔除鞘管时、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分别是:0.76%、3.02%、0.43%(P〈0.05),且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与术中、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PTCA手术组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中任一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血管迷走反射更容易发生于拔除鞘管时,PTCA手术组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经股动脉的射频消融术组、先心病介入手术组和单纯冠脉造影组。  相似文献   

5.
PTCA及支架术后的并发症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燕  吴方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5):419-420
我院自1999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工作以来 ,完成PTCA120例 ,其中冠脉支架植入术100例 ,现就其并发症问题的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病例选择本院自1999年5月~2001年12月完成120例PTCA ,其中100例置入支架。男9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62 3岁。2并发症及其护理2 1迷走神经反射 :常由于手术后拔管时用力过猛 ,或因疼痛的刺激 ,引发血管迷走反射而导致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本组病例共发生7例 ,均因未充分局麻造成。所以拔管前准备好抢救药品如阿托品、间羟胺、多巴胺等 ;拔管…  相似文献   

6.
邓锐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98-3099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拔除鞘管后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 887例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有48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其主要原因是疼痛、血容量不足、精神紧张.结论: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拔除鞘管后所致血管迷走反射是常见并发症,针对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可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脉造影术(CAG)毕动脉鞘管拔除时间与血肿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403例CAG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CAG后30-40min拔除动脉鞘管,对照组在术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拔管后均以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观察两组患者CAG后血肿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血肿的发生率为3.81%,对照组为8.81%,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CAG后30~40min拔除动脉鞘管较术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可明显降低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申林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138-139
目的探讨拔除尿管后再次出现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9例意识清醒的尿潴留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1d定时夹闭尿管,3例患者再次出现尿潴留。针对此3例患者,从护理角度,包括心理护理和对症治疗。研讨解读这一问题的方法。结果本组3例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及热敷,诱导排尿等处理后无效,给予重新留置尿管并按需放尿2~3d,拔除尿管后均恢复了自主排尿。结论对意识清醒的尿潴留患者在留置尿管的整个过程中均按需放尿较拔管前1d的夹闭尿管而言,可有效预防拔管后再次出现尿潴留。  相似文献   

9.
秦淑辉  肖文良  苏瑞瑛  吕秀华 《河北医药》2010,32(13):1706-1708
目的探讨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普通肝素(UFH)对比的疗效差别。方法对拟行PCI的患者,试验组术前即刻随机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0.75mg/kg(A亚组,96例)或1.0mg/kg(B亚组,97例)术中均不追加任何抗凝药物,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术前即刻、术中10min、术后即刻监测血清抗Xa因子活性并定义有效达标范围;对照组术前经动脉鞘管注射UFH8000~10000U,术中每超过1h追加1000U,PcI术后4h拔除鞘管,测定10、60、120、240min时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并定义有效达标范围,监测指标包括抗凝效果的达标率、7d内的严重出血事件以及轻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30d内的全因病死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各阶段(10,60,120,240min)ACT分别为(352±34)s、(312±32)s、(258±39)s、(175±24)s术中有效抗凝达标率为19例(20.4%),其中未达标的74例(79.6%)中73例为抗凝不足(78.5%),ACT平均为(270±27)s,A亚组与B亚组分别有92例(95.8%)和97例(100%)的患者抗Xa因子峰值〉0.5kU/L;分别有12例(12.5%)和16例(16.5%)的患者抗Xa因子峰值〉1.5kU/L。试验组均于术后即刻拔除鞘管,无1例迷走反应发生,穿刺局部发生血肿A亚组8例,B亚组18例,UFH对照组于PCI术后4h左右拔除鞘管,7例出现迷走反应,穿刺局部发生血肿20例,试验组术后即刻拔管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压迫止血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而对照组出现迷走反应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与A亚组也明显增加(P〈0.05)。7d的在安全性评价上试验组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下降,轻度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0d的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联合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择期PCI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射依诺肝素作为抗凝药物是安全有效的,术中不需要精测抗Xa因子活性。  相似文献   

10.
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防护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郭新晓 《安徽医药》2005,9(11):876-876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冠心病、心律失常、风心病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手段[1].但在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和压迫止血时可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它是一种较少见但又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探讨了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并对其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