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影响凝血实验检测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试验检测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抽取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80例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置于3支试管中,分别在取血完毕,4h、8h、12h、24h分离血清,采用普利生C2000-4血凝分析及配套试剂分别对在室温(20~28℃)进行凝血试验,测得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问(TT),并将这3个时间段测得的指标进行比较,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实际对凝血试验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PTT在4 h内,PT在8 h内测定的结果与即刻测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FIB、TT在24 h内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凝血试验检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标本需在4h内完成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溶血与否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80例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血液检测样本进行研究,分别记录不同放置时间、离心时间以及是否溶血试验中的凝血检测结果 ,分析并比较其凝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结果。结果 放置4 h血液样本的TT水平(12.31±1.11)s低于放置2 h血液样本的(14.95±1.20)s与放置1 h血液样本的(16.79±1.28)s,放置2 h血液样本的TT水平低于放置1 h血液样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4 h血液样本的APTT水平(31.56±3.62)s高于放置2 h血液样本的(26.03±3.45)s与放置1 h血液样本的(25.23±3.36)s,放置2 h血液样本的APTT水平高于放置1 h血液样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2、4 h血液样本的PT、Fib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5 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低于离心10 min血液样本和离心15 min血液样本,离心15 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低于离心10 min血液样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5、10、15 min血液样本的Fib、TT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检测后,溶血血液标本的PT、Fib、APTT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溶血血液标本,且TT水平明显高于未溶血血液标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和是否溶血都会影响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把握时间,在标本采集后短时间内进行凝血项目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离心速度和放置时间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影响。 方法  同一份标本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分离血浆和室温下即刻 ,放置 2h、4h、6h ,分别测定APTT。 结果  血浆在室温放置 2h后其结果与即刻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离心速度 2 0 0 0×g与 2 5 0 0×g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离心速度不低于 2 0 0 0×g ,室温放置时间不超过 2h。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探讨优良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于本院健康体检40例的血液标本,按照不同的抗凝比例和不同的放置时间测定PT、APTT、TT、FIB,分析比较各组测定的差异。结果抽血量在1.4mL(7∶1)、1.6mL(8∶1)和2.0mL(10∶1)时,与标准1.8mL(9∶1)测定的PT、APTT、FIB、T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4、8h和24hPT、APTT、FIB、TT值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遵守标本采集和检测规范对测定数据的准确度有很大的意义,医务人员应认真掌握规范操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指导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普利森CA-2000A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85例临产孕妇(临产孕妇组)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四项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77±2.37)s、(31.07±10.26)s、(11.67±3.48)s、(3.74±1.05)g/L;对照组PT、APTT、TT、FIB分别为(12.95±1.48)s、(30.85±6.52)s、(12.73±1.32)s、(2.80±0.51)g/L;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预防产妇异常出血、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首诊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PT、TT、FIB、APTT,与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PT为(13.19±2.00)s、TT为(13.34±3.16)s、FIB为(2.96±0.25)g/L,APTT为(13.56±2.37)s;肝硬化组PT为(23.55±5.12)s、TT为(22.35±3.06)s、FIB为(1.97±0.59)g/L,APTT为(50.28±4.17)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女性在妊娠晚期及分娩后8周内凝血功能的变化,减少产后凝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晚期妊娠患者114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在我院健康体检人群中选择,年龄在25~35岁的女性,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比较两组受试者测定结果,并于产后4周和8周重新测定试验组凝血四项水平。结果妊娠晚期检测结果分别是PT(7.75±0.58)、APTT(24.08±2.94)、TT(18.38±0.34)显著低于非妊娠对照组PT(11.21±0.68)、APTT(32.62±3.64)、TT(22.19±0.75)、FIB(4.1±0.72)高于对照组FIB(2.5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产后4周凝血四项水平为PT(7.64±0.68)、APTT(26.44±2.18)、TT(17.93±0.52)、FIB(4.35±0.69),与妊娠32周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8周凝血四项水平为PT(10.96±0.54)、APTT(31.44±3.25)、TT(21.96±0.68)、FIB(2.67±0.69),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产后8周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结核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肺结核伴COPD患者作为肺结核伴COPD组,同期5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肺结核组。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肺结核伴COPD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结核伴COPD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14.23±1.4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0.36±3.14)s、凝血酶原时间(PT)(7.02±2.56)s短于肺结核组的(18.17±1.97)、(32.45±3.12)、(9.85±2.41)s,纤维蛋白原(FIB)水平(4.98±0.74)g/L高于肺结核组的(3.24±0.6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伴COPD组患者的TT、APTT、PT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均呈正相关, FIB水平与FEV1、FVC、MMEF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结核伴COP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其凝血功能与肺功能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对肺结核伴COPD患者的凝血功能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放置时间对融化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血站经ACD-B抗凝全血分离制备而成的新鲜冰冻血浆30份,37℃水浴融化,于融化后0、6、12、2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FⅦ、FⅧ、FⅨ活性水平。结果新鲜冷冻血浆融化后,PT、APTT、FIB、TT在24h内不同时间点测定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FⅦ及FⅧ随时间的改变而有明显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衰减,与抽血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Ⅸ仅在12h的时候有一过性的下降,24h后又恢复。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在融化后应该立即输注,以保证凝血因子生物学活性,进一步保证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大量输血对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输血量不同分为对照组(输血量≤2000 ml)与观察组(输血量>2000 ml),各50例。观察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pH、血乳酸、碱剩余)、血清电解质水平[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钙离子(Ca2+)]、生化指标[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观察组输血后PT、APTT、TT、FIB分别为(24.12±6.63)s、(24.94±6.81)s、(27.01±5.42)s、(1.63±0.61)g/L,对照组输血后PT、APTT、TT、FIB分别为(16.80±3.31)s、(37.41±13.89)s、(17.11±2.01)s、(2.76±1.38)g/L;观察组...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5000例来本院体检的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脂肪肝及相关因素调查,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及肝功能等指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TC、TG、FBG、UA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38.8%、52.1%、35.2%和53.6%,明显高于正常TC、TG、FBG、UA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19.0%、11.7%、18.6%、15.0%。结论 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血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以2008年珠海市公务员健康体检中发现高尿酸血症男性患者1129人,女性患者165人为高尿酸组,以性别相同、年龄、职业等因素相近的为对照组,探讨其对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收缩压为(132.4±13.1)mmHg、舒张压为(82.1±7.5)mmHg、TG为(2.21±1.43)mmol/L、HDL—C为(1.22±0.31)mmol/L、FPG为(5.92±0.72)mmool/L;对照组收缩压为(128.3±12.8)mmHg、舒张压为(79.5±7.2)mmHg、TG为(1.78±1.38)mmol/L、HDL-C为(1.31±0.33)mmol/L、FPG为(5.80±0.68)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高尿酸组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患病率分别为:28.12%、50.36%、25.04%;对照组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空腹血糖升高患病率分别为:19.23%、32.86%、1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血压、血脂、血糖密切相关,应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教育,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钾、血钠、血氯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甘露醇对脑部疾病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95例神经外科患者,按照使用20%甘露醇0.5、1.0g/kg随机分为A组56例,B组39例,所有患者在使用甘露醇前、用药后第3天、第7天晨抽静脉血行血钾、血钠、血氯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应用甘露醇后血钠降低,血钾升高,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的血钠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血钠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氯未见明显变化,两组平均血氯浓度仍在正常水平。结论甘露醇可能具有增加排钠减少排钾作用,使用甘露醇期间严重低血钠可预警患者可能发生肾功能障碍。临床工作中反对盲目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并要注意钠盐的补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血源性疾病的病因、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本院6000例受血者进行输血前ALT、抗-HCV、抗-HIV、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TP9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与分析。结果在所检测样本中:①HBsAg、ALT阳性为536例和496例,阳性率分别为8.93%和8.27%;②抗-HCV阳性为44例,阳性率为0.73%;③抗-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0.02%;④TP抗体阳性48例,阳性率为0.80%;⑤HBsAb阳性率为18.33%;HBcAb阳性率为14.33%;HBeAg阳性率为8.53%;HBeAb阳性率为2.27%;HBeAb+HBsAb阳性64例(1.07%);HBsAg+HbsAb阳性20例(0.33%);HbsAb+HbcAb阳性116例(1.93%)。结论输血前的受血者血清学检测,对于控制医院内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及其隐患的发生,明确医患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编制1套全面及适合国情的无偿献血行为自评量表,为献血研究提供工具。方法根据无偿献血中取得经验及相关数据,参照有关文献,筛选出20个题目,含献血认知、献血前情绪、献血感知3个因子。调查参加无偿献血的部队官兵及高校学生120人,有效答卷117份,求取相关数据,并对首次及2次以上献血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取得了诸条目和因子的相关数据,均可供评估分析;无偿献血者的主要心理为焦虑。结论编制的自评量表可对献血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并为无偿献血筛选血源及心理咨询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烧伤切削痂手术时失血量的估计和围手术期输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切削痂手术时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和计算值的实用价值,并就围手术期输血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对32例早期切削痂手术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按公式计算值、实际输血量及手术前后Hb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切削痂手术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为(59.64±23.56)ml/1%切削痂,失血量的计算值为(100.45±52.04)ml/1%切削痂,实际输血量为(73.75±51.73)ml/1%切削痂,手术后Hb平均下降约15g/L。结论失血量的肉眼估计值尽管偏低,但相当可靠;失血量的计算值更接近于实际的失血量。两者可作为实际应用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本文探讨20℃室温下不同时间保存EDTA-K2抗凝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份EDTA-K2抗凝血标本,即刻上机检测.然后将标本放置20℃并于1h、2h、4h、8h、24h重复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即刻上机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4小时内WBC、NEU、LY、MO、RBC、HGB、MCH、RDW、PLT测定值变化小于3%,HCT、MCV变化为4%,呈上升趋势,但各不同时间结果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MPV变化显著性(P<0.05).结论 20℃室温下,24小时内除MPV外血常规其他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血浆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分析应用血浆检测乙肝两对半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在试剂的酶标记物中加入10%吐温50ul后,检测血浆乙肝两对半。结果血浆检测乙肝两对半不加入吐温的检出率和加吐温的检出率HBsAg、HBsAb和HBeAg这3项与血清相同,但酶标物加入50ul10%吐温后检测血浆乙肝两对半较不加吐温的检出率HBeAb和HBcAb从89.70%和91.17%提高到98.53%和100%,与血清的检出率基本相同。结论应用血浆检测乙肝两对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探讨其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人及老年非高血压患者45人,测定入院时的血压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的血糖水平高;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糖水平正常者所占的构成比明显低于血糖水平升高及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水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与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监测与伤情、预后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 5 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 5 1例进行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检测 ,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伤组的血糖增高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而血清果糖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脑伤组中轻、中、重型之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重型中死亡组血糖初测与复测有显著差异 ,而存活组则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血糖的增高与脑伤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经治疗后血糖趋于正常者 ,预后良好。因此 ,在救治中应及时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