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儿科肠道门诊就诊的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患儿688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0人和对照组338人,两组患儿在抗菌、抗病毒、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泻药止泻等对症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结果 治疗组总的有效率在93.14%,而对照组则为8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疗效显著,是十分安全的微生态调节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模型,应用细菌学检测方法,研究了中药腹泻Ⅲ号对小鼠AAD模型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腹泻Ⅲ号可有效地促进小鼠以歧杆菌及乳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鼠李糖乳杆菌(LGG)治疗过敏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93例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6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加用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两联活菌胶囊(商品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或益生菌冻干粉(商品名:益盟宝益生菌冻干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内,研究组患儿复发率为15.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鼠李糖乳杆菌对过敏性疾病患儿进行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还能减少复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纳米中药04对抗生素所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纳米中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治疗抗生素所致的菌群失调。方法:观察治疗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粪便及毛发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菌群失调有明显的改善,粪便由稀便转为正常,毛发也与治疗前相比有较大改善。结论:纳米中药04对肠道菌群失调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患儿58例作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对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对照组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水平为(19.63±7.41)μg/L,经治疗后为(3.46±1.78)μg/L,对照组志愿者PCT水平为(0.72±0.49)μg/L。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PC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抗生素致肠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中升高并在治疗后降低,说明其水平变化可能与疾病发生相关,对其诊断和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路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8):989-990
肠道固有菌以共生的形式定居于人体肠道,形成一个天然防御屏障, 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侵袭, 如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使肠正常菌群的生理组合遭到破坏, 产生病理性组合, 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 在临床上往往易被忽视。1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人类消化道中含 101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对老年非肠道病患者肠道菌的影响.方法 采集239例老年患者的大便作大便培养.需要使用抗生素者,随机分成仅给抗生素治疗组和同时应用微生态制剂(整肠生)组,分别在使用抗生素前,使用第5、10及15天采集大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结果 抗生素使用初期(5 d),肠杆菌、乳杆菌和梭杆菌都明显减少;在抗生素使用10 d时和15 d后,肠杆菌数量显著上升,而肠道有益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拟杆菌的数量不同程度增加;肠道厌氧菌数量增加后,条件致病菌肠杆菌数量随之在15 d时明显下降(P<0.05).老年患者中年龄和双歧菌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使用时间越长,肠道菌群受损越大.微生态制剂不同程度抑制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的失调.  相似文献   

9.
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药物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确有影响。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学、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与表现.以及微生态制剂在防治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作用。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可减少抗菌药物所致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0.
金宏伟 《中国药业》2013,(18):14-15
目的观察培菲康联合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老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疗效。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门诊和住院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老年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培菲康组和培菲康联合藿香正气软胶囊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大便常规和大便菌群检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培菲康联合藿香正气软胶囊和培菲康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88.89%(P〉0。05),两组粪便中5R.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腹痛症状消失率分别为100.00%和92.00%(P〉0.05);培菲康联合藿香正气软胶囊组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培菲康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培菲康相比,培菲康联合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老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起效快,两者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12.
肠道内庞大的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参与机体生理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消化。肠道菌群与心血管健康相关研究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毒素都能引发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因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CVD的发生、发展中肠道特定菌群的改变已被确定为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然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如何产生及影响CVD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肠道菌群通过肠心轴调节CV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总结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CVD发生发展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变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探讨肠道菌群与CVD发病机制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伴慢性腹泻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观察应用益生菌制剂重建肠道菌群后对AH的治疗作用.方法:68名病人随机分组并分别接受了7天的标准治疗和实验治疗(益生菌制剂+标准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做大便细菌培养和肝酶学测定,以24名不饮酒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匹配对照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出生后3 d内肠道菌群定植及大便性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12月于我院出生的86例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剖宫产分娩的49例新生儿纳入剖宫产组,经阴道自然分娩的37例新生儿纳入自然分娩组,分别采集新生儿分娩后3 d内每天的大便标本并对其性状进行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大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大便频率为(2.8±1.1) 次/天 vs (2.4±0.9) 次/天、性状评分(2.9±0.4)分 vs (3.0±0.5)分(P>0.05);剖宫产组患儿大便pH高于自然分娩组(6.9±1.0 vs 5.9±0.7,P<0.05)。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生后第1天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差异不明显[(5.63±0.65)lg拷贝数/g vs (5.70±0.72)lg拷贝数/g,P>0.05],但生后第2天、第3天剖宫产组的双歧杆菌数量少于自然分娩组[(6.34±1.01) lg拷贝数/g vs (7.38±1.11) lg拷贝数/g、(6.61±1.07) lg拷贝数/g vs (7.81±1.31)lg拷贝数/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后3 d内,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剖宫产组的乳酸杆菌数量始终少于自然分娩组[(4.62±0.72)lg拷贝数/g vs (5.81±0.39)lg拷贝数/g,(4.70±0.82)lg拷贝数/g vs (6.35±0.98)lg拷贝数/g、(5.14±0.54)lg拷贝数/g vs (6.93±0.34)lg拷贝数/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有利于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而剖宫产则会影响这些菌群的正常定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道菌定植饮(DZY)对小鼠和斑马鱼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设置DZY 3个剂量组0.41、0.82、2.46 g·kg-1·BW,连续灌胃30 d,测定灌胃前后小鼠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菌落数;使用CM-DiI红色荧光标记青春双歧杆菌,DiO绿色荧光标记短乳杆菌;同时饲喂受精后5天(5 d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建立斑马鱼肠道菌群模型。将模型斑马鱼培养至6 dpf,移除短乳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分别给予DZY(1000、2000、4000 μg·mL-1)、阳性对照常欣卫口服液(8.30 μg·mL-1),并设置模型对照组。24 h后,每个实验组随机取10尾斑马鱼置于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析肠道短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的荧光强度。结果:DZY对小鼠肠道中的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数量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双歧杆菌的数量,抑制了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给予1000、2000、4000 μg·mL-1 DZY都能显著增加斑马鱼肠道中短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的数量。结论:DZY能够在抑制条件致病菌的同时,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衡英  刘吉华 《药学进展》2021,45(8):627-63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和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密切相关。总结目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治疗方法等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对今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蒙古族、汉族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出生的母乳喂养婴幼儿,分为蒙古族、汉族健康婴幼儿和蒙古族、汉族生后2~42 d曾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婴幼儿,分别进行生后3 h、生后7 d、生后42 d内的粪便培养,采用聚合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海兔素对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 DMBA)诱发的乳腺肿瘤大鼠肠道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模型组(M)和海兔素干预组(A)。模型组及海兔素干预组大鼠右侧臀部皮下一次性注射100 mg/kg DMBA建立乳腺癌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瘤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IL-4、IL-10、IL-6、TNF-α 浓度及D-乳酸(D-LA)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对大鼠粪便肠道菌群16s RDNA V3可变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海兔素组大鼠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发生率和平均瘤质量降低(P均<0.05),抑瘤率达到49.83%,且该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海兔素干预组IL-4浓度显著升高(P<0.05),IL-6的浓度显著降低 (P<0.05),D-LA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海兔素干预后,大肠杆菌显著性降低(P<0.05),柔嫩梭菌及乳酸杆菌显著性升高 (P<0.05)。 结论 海兔素对大鼠乳腺肿瘤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乳腺癌大鼠肠道屏障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血糖指标、炎性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T2DM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观察组患者加用益生菌干预。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9%(P <0.05);观察组患者的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4(IL-4)+iNKT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γ干扰素(IFN-γ)+iNKT比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脂多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肠球菌数量及球杆菌数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1.76%比17.65%,P> 0.05)。结论益生菌干预可改善T2DM患者的iNKT细胞水平、降低血糖和炎性因子水平,并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